易中天:侠与士

士之本源

武侠是“士之梦想”吗?

是。

因为所谓“侠”,原本就是士,是士的一种──侠士。

那么,侠士是怎么产生的呢?

武士变的。

春秋时期,人分三等:

贵族

平民

奴隶

贵族又分四等:

天子

诸侯

大夫

○等级示意图

可见,士,原本是最低一等的贵族。

秦汉以后,贵族没了。士农工商,士变成最高一级平民。

贵族是有义务的。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所以,贵族必须打仗。

打仗的时候,领兵的是大夫,作战的是士。

平民和奴隶呢?

打下手、搞后勤。

开战以后,士在战车上作战,叫“战士”。

平民则在地上跑,叫“走卒”,也叫“马前卒”。

打不赢的话,就“丢卒保车”。

士和卒,两回事啊!

所以,最早的士都是武士。

后来变为武侠,也顺理成章。

士之使命

士的使命发生变化,是在孔子以后。

这时,士开始向文职转变,这就是文士。

不管武士还是文士,都依附和服务于更高级的贵族。

武士的任务,是出生入死兼做刺客。

所以也叫死士。

文士的任务,是出谋划策兼做文秘。

所以也叫谋士。

如果出入朝堂,就是绅士。

如果闲居乡野,就是隐士。

如果四处游走,就是游士。

如果行侠仗义,就是侠士。

所谓“游侠”,其实就是既游走四方又行侠仗义的人,是游士加侠士。

○孔子周游列国

士,为什么要“游”呢?

因为他们是最低一级的贵族,没有封邑领地和世袭官职,只有贵族身份和一技之长。

也就是说——

有地位,无产业。

有能力,无定职。

所以,为了生存,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必须浪迹天涯,寻找机会。高级一点如孔子,周游列国是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低级一点的,就不过是找碗饭吃罢了。

与此同时,一种理想信念和行业规矩也开始形成。

游走四方的士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和集体的荣誉,必须恪守以下职业道德: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信守然诺。

救人之危,急人之难——舍己为人。

避人之誉,成人之美——功成身退。

这是所有的游士都应该遵守的信条。

也就是说,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但不能因此而没有做人的原则。

士之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义”。

义当然不是士的专利,它的内涵也远比前述职业道德丰富。不过,比起其他阶级和阶层来,士确实更看重义;义的产生,也与这个阶层的特定性质有关。

说白了,他们是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说得好听,是可以朝秦暮楚,择木而栖;说得不好听,则是没有着落,没有担保。能够做担保的也就是自己的德行。也就是说,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士,必须让雇主认为是可信任的,也必须让同行认为是可尊重的。

这就必须讲“义”。

有了义,也就有了侠。

○《水浒叶子》

所谓“行侠仗义”,就是说:行侠依仗的是义,实现的也是义。

因此,有侠肝者必有义胆。

什么是“义”?

义者宜也,也就是“理所应当”。

什么是“侠”?

侠者使也,也就是“见义勇为”。

也就是说,侠,就是使“义务”(正义的担当)变成“义举”(正义的行为)的精神,以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因此也叫“义士”。

○《田横五百士》

不过,侠士与义士,还是略有区别。

一般的说:

义士讲忠义,侠士讲情义;

义士赴国难,侠士结私交;

义士举大业,侠士管闲事;

义士赴义多为集体行动,侠士行侠多是个人行为。

比方说,齐国的田横自杀后,跟着他一起赴死的那五百人就是义士;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只身挑战黑恶势力,完全不顾个人安危的,则必为侠士。侠士几乎是一定要管闲事的。

士之精神

行侠仗义成为一种有人专司,或者被某些人放在首位的事情,说明士的职业道德已升华为一种道义精神,这就是“侠义”。代表了这一精神的侠,就是“士中之士”,是最能代表“士之精神”的人。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什么是“士之精神”?

曾子的说法是:

就是说,无论是孤儿寡母,还是国家命运,都可以放心地托付给他。

这当然并不容易,因此曾子又说:

这就要自强。《周易》说:

君子为什么要“自强不息”呢?

就因为他是士。

士,首先是成年男子,也叫“丈夫”(身高一丈的男子)。

如果这个“丈夫”能够“以天下为己任”,那就是“大丈夫”。

所谓“以天下为己任”,也就是有使命感。

有使命感,就会意识到“任重道远”;意识到“任重道远”,就不能不弘毅;而要弘毅,就必须自强。

因此,

自强、弘毅、使命感,就是“士之精神”。

有精神是值得敬重的,但不能拿来要求所有人,就像不可能人人都是侠。侠总归是少数。大家都是侠,就没有侠了。

不是侠的士,又该如何?

窃以为,守住底线,不做“不义”的事,也就可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