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沟手记】远去的村小
远去的村小
宋家沟村本来是有学校的。不仅有,而且还有两所。
解放初期,宋家沟没有正规的学校,在公房或民房里办学。1959年,以角黄雨林教了两年。1964年,谢国安教了一年。1968年,肖贵昌教了一年。1969年起,龙绍国、刘学文、罗有群、罗银超、王发兴等借用公房办学。这些老师,大多只是初中毕业。报酬呢,一天一斤包谷。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九十多人。最高办到五年级,一到三年级还是复式教学。
1979年,在中寨组的小山坡上,修起了小学。学校有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那时还是大集体,学校的修建,全是老百姓义务投工投劳。去建新河拉黄沙来做泥瓦,去昆寨街上背土砖来砌墙。总共,用了一千三百块钱。
课余,老师们课带着学生去山上砍桦树,刮了皮,砍短了,用洋钉,一排排的钉在窗户上。冬天,糊上些废报纸,聊以御寒。木架子上摆放一块门板,算是黑板。木棒棒钉在一起,就是桌椅。地面是泥巴地。学生们喝水,扫地,得到学校下面不远处的水井里提水。土坎下挖一个土坑,坑上搭上些木棒,四周围上些树条和包谷草,便是厕所。
那时,教学经费紧张。老师课余带着学生,去山上捡些包谷儿儿换钱,买些教学用品。一次,龙绍国老师去县城背书,回来时天已天黑。在一山沟里,遇到“鬼打头”。天明时,已经走岔了几公里,弄得筋疲力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改善。1994年,拆了学校顶上的瓦,浇筑了混凝土的顶板。教室的地面,打了混凝土板。教室前端的墙壁上,制作了黑板。2000年,门窗安上了玻璃。
2008年,国家投资在中寨修建了新的小学。学校有三间教师,一间办公室,有卫生厕所,有篮球场,有乒乓球台。有四个老师。学生最多的时候,有八十多人。
2015年,因为某些原因,学校停止了办学。
现在,无论是老小学,还是新小学,都荒废了。学校的门窗,已不知去向。安装门窗的地方,砖头一块块的脱落下来。墙壁上的泥灰,一大片一大片的剥离下来。几块断砖散落在教室的地面上。一些角落上,还可以看到几堆灰烬。几只地牯牛在地面的泥灰上,打出一个个小窝窝。附近的农家,在教室里堆放包谷草等杂物。偶尔,一些鸡狗去校园里游荡。教室的墙角和学校的周围,一些杂草长得正茂盛。
学校没了,但孩子们还得读书。于是,家长们把孩子送到了离宋家沟最近的昆寨街上读书。从宋家沟到昆寨,最近的团结组有二公里多,走路要四十来分钟;最远的小寨组有五公里多,走路要一个多小时。
没有校车,一些面包车便接送学生。一个学生,一个月二百块钱,一年便是一千六百块钱。有三四个学生的家庭,一年车费便是五六千块钱,负担重得很。于是,一些人家,买来摩托车、三轮车,接送学生。但是,开车并不安心,时不时要警惕被派出所逮住。
没有车、没有钱的人家,只得走路。冬日早上的六七点钟,几只猫头呜呜的叫,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站在嘎木垭口的半山上看去,公路上移动的星星点点,是去昆寨读书的学生。
学校虽只停办了两三年。但是在宋家沟的人心中,仿佛是遥远的故事。宋家沟的人们,期待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