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一共有6本,为何建国后有2本被删除?
倘若说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世人都会非常熟悉,并且很快说出它们的名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言语》以及《水浒传》,这是陪伴无数人长大的经典作品,也是给我们带来乐趣和启示的存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建国之前,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名著一共有六本,只不过在建国之后,有两本被删除了,它们分别是《儒林外传》和《聊斋志异》。那么问题来了,删除这两本作品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因为它们不够好吗?
曾经的“六大名著”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全书一共五十六回,主要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全书一共表达两层含义。
第一,作者希望用真实事件来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第二,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描绘,从而热情歌颂少数坚持自我之人,并间接寄寓自己的理想。
《儒林外史》
显然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小说,也是用小说讽刺现实的经典作品。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受到了后世之人的追捧,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比如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同时,《儒林外史》还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并获得了各国学者的赞赏,对世界文学带来了一定贡献。这样的一部作品,显然是不错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儒林外史》
只不过新中国建立之后,文学界的领袖们认为这本书过度强调社会的黑暗,虽然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但是不如《三国演义》的思想来得积极向上,所以将其剔除在了名著行列之中。
《聊斋志异》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有的对科举制度的腐朽进行抨击,有的提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理念,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
即使在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也非常有深意,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当然有些场景也表达了作者理想的爱情状态。
从这个角度而言,《聊斋志异》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可以给世人带来一定的启发。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也获得了不少近代文学家的欣赏。
《聊斋志异》
比如近代文学家郭沫若就曾经说过:“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连著名文学老舍也对其称赞不已:“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然而新中国建立之后,反鬼神反封建的思想成为了主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也就受到了抨击,自然也就没有可能跻身名著的行列了,非常可惜。
《聊斋志异》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
关注【无风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