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7559- 咸丰躲在承德不愿回京,仅因其贪图美色?是这个人,不让他回京

清咸丰十年,为弥补咸丰皇帝撕毁《天津条约》的巨大损失,英法联军再次组成侵华联军,进攻大沽口。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的思想指导下,咸丰皇帝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错失歼敌良机,以至于英法联军长驱直入,进逼京城。有鉴于此,咸丰皇帝做出了生平最“果断”的决定:以“木兰秋狝”为名,自圆明园逃亡热河承德避暑山庄。

北京城被烧杀抢掠、圆明园被付之一炬以后,被咸丰皇帝委以“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重任的恭亲王奕訢,终于在咸丰十年十一月以极大的代价换回了英法联军的撤军决定。也就是说,自咸丰十年十一月到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皇帝至少有八个多月的时间能够返回京城。可一度有回銮打算的咸丰皇帝,始终未能成行,直到驾崩于避暑山庄。

英法联军退出北京后,咸丰皇帝到底为何不愿回銮?除了已经被广泛认可之“沉迷酒色”的主观因素外,还有着两大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

01 贪图享乐,让咸丰皇帝主观放弃了返回京城的打算

根据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咸丰皇帝从圆明园匆忙逃亡承德的时候,并不是只身前往,而是“尽显好丈夫本色”,携诸多妃嫔一同前往。在《满清外史》的记载中,除了后宫妃嫔,咸丰皇帝还“命率鹿以行”,甚至在朝臣给出“外兵已逼京师,方避寇之不暇,何必率是以为累。他日事平,再饮鹿血未晚也”的劝谏以后,咸丰皇帝依然一意孤行,以求为“益溺于声色中”的山庄纵欲生活,打下“取鹿血以供”的供应基础。

在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时人将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的荒唐表现归结到了“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故文宗以醇酒妇人自戕”,用沉迷酒色而自杀以谢天下,咸丰皇帝也算古今中外的独一份了!

除了沉迷酒色外,咸丰皇帝还专门将自己最为钟爱的戏班搬到了避暑山庄,皇宫内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升平署更是在咸丰皇帝的命令下,成批次、分节点的来到避暑山庄,以供咸丰皇帝消遣。在英法联军于北京城、圆明园烧杀抢掠的同时,身为大清君主的咸丰皇帝,却每天沉浸在丝竹之声、戏曲之乐中,也算是天下奇谈了!

皇宫之内,有着祖制规矩的严格制约;有着敬事房、御史言官的严重干扰;咸丰皇帝无法正常释放天性。可在远离京城的避暑山庄,咸丰皇帝再也无人管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自然顾不上天下大事,更不舍得返回京城了!

清代皇宫影像

02 “亲递国书”一事对咸丰皇帝的客观制约

咸丰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毕竟有着些许良知和愧对列祖列祖的煎熬,所以,其在“沉迷酒色”、“沉迷丝竹”的同时,也曾数次萌生回銮念头,但英法联军提出的“面见咸丰,亲递国书”一事,让咸丰皇帝再次打消了返京打算。

对于高高在上的咸丰皇帝而言,英法联军闯入京城、攻入圆明园烧杀抢掠尚属小事;战败以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也不算什么;真正让其在乎,关乎皇家尊严、大清颜面的事情乃系接见英法联军议和代表时的礼节问题。当初,乾隆皇帝能够强迫英国使臣对自己行大礼以示臣服;现如今,大清已经战败,双方见面该如何行礼,恐怕就不是咸丰皇帝说了算了!

另外,英法两国之所以向恭亲王奕訢提出“面见咸丰,亲递国书”的特殊要求,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咸丰皇帝亲自认可《北京条约》,用作被其撕毁之《天津条约》的补充。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于咸丰皇帝而言不算什么,但如果让其亲自签署,咸丰皇帝自然不会答应。

所以,对于英法联军提出的“亲递国书”要求,咸丰皇帝曾经在恭亲王奕訢的奏折上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惟尔等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

啥意思?你丢人就算了,我作为皇帝,可不丢这个人,爱咋咋滴!

为了维护大清尊严,保证皇家颜面,咸丰皇帝也只能尽一切力量避免同西方人见面,赖在避暑山庄,再也不走!

03 奸臣谗言,成为制约咸丰皇帝返回京城的最大制约因素

“办理抚局,本属不易”的恭亲王奕訢,虽然在同英法联军的议和过程中,“悉从英、法人所请”,让清王朝付出了巨大代价和屈辱,但却得到了西方国家对其一致性的好感和认可。除此之外,奕訢还趁机笼络了一批实权派官员,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权势、声望一度超过了避暑山庄的肃顺集团。

奕訢权势的逐渐增加,咸丰皇帝身体的每况愈下,让避暑山庄政治集团的首脑——肃顺逐渐心生恐惧。这个和恭亲王奕訢之间早就生有巨大嫌隙的咸丰帝心腹,甚至已经预见了咸丰皇帝驾崩后,势力强大之恭亲王奕訢对自己必然会有的政治清算。为了免遭清算,为了保证自己于朝中的至高地位,肃顺只有尽力将咸丰皇帝留在避暑山庄,断绝其和恭亲王奕訢之间见面的可能,保证自己能成为大权在握的顾命大臣。

于是,肃顺开始为咸丰皇帝高频率的安排戏曲演出并“四出觅汉女充下陈”,让咸丰皇帝的身体加速衰败的同时,彻底放弃了回銮的念头。咸丰十一年七月,被酒色掏空身体的咸丰皇帝病逝于烟波致爽殿寝宫,彻底不用回京了!

参考文献:《清实录·文宗实录》、《奕訢年表》、《满清外史》、《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