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条辨》——薛生白胜湿熄风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曰:“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薛生白自注:此条乃湿邪挟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风。一则风药能胜湿,一则风药能疏肝也。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其宣通脉络耳。十二经络皆有筋相连系,邪由经络伤及于筋,则螈 拘挛,角弓反张,筋由肝所主,故筋病必当舒肝。
王世雄按∶地龙殊可不必,加以羚羊、竹茹、桑枝等亦可。伯云∶地龙、灵仙、苍耳、海风藤,似嫌过于走窜,不如羚羊、竹茹、桑枝等较妥,或加钩藤可乎。
青龙提要:王孟英云地龙不必,可加羚羊竹茹桑枝是为熄风化痰通络。薛生白自注说得明白,湿热挟风,湿热为主,风邪次之。何况是外风而非内风。王氏加羚羊可见从内风论治。薛生白又云:走窜太阴,为拘,未言入厥阴。可见与肝风无关。
赵绍琴老在《温病纵横》指出若肝经郁热较重可加羚羊角。但赵老仍然尊薛生白之说云:欲熄其风,先去其湿。湿热动风,非肝经风火,或者虚风内动。
内经有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可见湿热导致大筋软短,软短为拘湿热挟风无疑。
如若湿热化风入脑,抽风,类似现代脑炎一类可尊《温病述要》药用,银花连翘竹茹桑枝羚羊角菊花天竹黄贝母滑石苍术皮等。
另《金匮要略》有刚痉葛根汤,柔痉桂枝汤加天花粉可供鉴别对比风寒,中风,湿热动风此三证一目了然,至于温热动风更多不在此范畴,因此了解这些不至于临床犯错。
医案示例:
案一:湿热阻滞经络的动风证:于某某,男,32岁。时值盛夏,水田作业,突感口噤不能开,继则四肢牵引拘急,汗出粘衣,胸闷脘痞,纳差泛恶。延医竟用芳香辟秽诸法,旬日未见少减。余诊见舌苔黄腻,脉濡,诊为湿热侵犯经络脉隧,肝风内动,投薛氏胜湿息风方加减:鲜地龙15g,苡仁30g,秦艽12g,威灵仙10g,滑石18g,苍耳子3g,丝瓜络15g,海风藤10g,酒炒黄连9g,晚蚕砂12g。药服3剂,四肢拘急减轻,守方续服6剂,苔腻渐化,口噤诸症悉除,转手调理脾胃以巩固。(《刘渡舟医学全集》)
案二:用于治疗痛风:罗某某,男,66岁。1999年5月20日来诊。患痛风半年,右手大拇指与腕关节结合处红肿疼痛,大便不爽,每日1次,小便黄,舌红偏绛,脉沉细。辨证属湿热夹风阻滞阳明经。用薛氏地龙二藤汤加减,处方:秦艽10g,地龙10g,鸡血藤15g,桑枝10g,海风藤10g,钩藤15g,防己10g,大黄1.5g,黄芩4g,黄连4g,生地10g,当归10g,藏红花1g。7剂。
1999年5月27日二诊:服药后红肿疼痛明显减轻,继用上方7剂。此后,以上方与《金匮要略》治疗溢饮的大青龙汤交替使用,坚持治疗月余,肿痛消失。(作者张文选新撰刘渡舟医案)
案三: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芦某,女,42岁。1999年7月8日来诊。患者右侧鼻根与上唇交界处阵发性刺痛,疼时向右耳部放射,以至牵扯右半侧面部疼痛,吞咽唾沫则引发疼痛,且颈部不舒,大便干燥,每2日1次,舌红苔黄。用薛氏地龙二藤汤加减,处方:秦艽10g,海风藤10g,丝瓜络10g,地龙10g,忍冬藤16g,黄连6g,大黄4g,黄芩10g,栀子10g,丹皮10g,当归15g,白芍20g,炙甘草4g,羚羊角粉1.8g(分冲),柴胡12g,葛根15g,白芷5g,生石膏30g,龙胆草10g,钩藤15g,羌活3g。7剂。服药后疼痛缓解,再加漏芦10g,继服7剂,疼痛得到控制。(作者新撰刘渡舟医案)
另外临床报道本方还可治疗了外感发热,类风湿,带状疱疹,癫痫,结节性红斑等疾病,总的病机抓湿热入侵经络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