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促使东北人总让你快乐?
一
忽然朋友圈里头火了一篇叫《为很么东北人总让你快乐》的文章。举了很多例子,娱乐圈的,体育圈的,听来的,身边的。一个特别关键的词就是“消解”。比如林更新有多么“耿直”,雷佳音有多么“乡土”,王千源的东北话里头带着的那种幽默感,诸如此类。
消解掉高大上,消解掉端着,消解掉装,用把一切的高大上、装、端着一类的宏大叙事拖进生活的硫酸池里化成水。这其实已经很接近与九十年代流行的王朔那种犬儒主义的套路了。但这不是东北人的全部,在不遗余力的消解这一切的时候,这又是一个极度爱面子的群体,至于证据,随便找个门户网站,地域黑多得是。其实这很难说是一种地域现象,哪个地方都有好玩儿的人,也都是“你瞅啥,瞅你咋地”的现象。虽然用地域划分这很扯,但现象却是存在并值得思考的。
二
当常规的意义和宏大叙事一类的东西被消解掉之后,要寻找生活的意义感,出路并不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表演性,这里的表演性并不一定非要有自觉。而是说行为的最终决定权是外在的,是那些说“你真逗”“这个人真好玩儿”“这个人真有意思”“这个太搞笑了”“他一说话我就想笑”,他者的反馈规训着行为人的行为方向,然后形成一种奇怪的自我定位。所以,你觉得那个东北人让你很快乐,或许,就是一种供需关系,你提供正向反馈,他提供让你高兴的行为。所以让他们给你带来快乐的可能就是你。
第二类是社会结构中形成的评价体系中的自我定位强化,这个话有点绕。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曾经也火遍朋友圈的教学楼里“刚直不阿”的门卫大爷(这种大爷多数其实是事业编制,不来自保安公司),再比如前几天刚刚被人民日报批评了的沈阳地面上扛着摄像机边录边指斥车主的车牌太久不清晰的事件。车牌明明还看得清楚,虽然开头记者询问的时候说是罚款做的“有理有据”,最终还是道了歉。“可爱的”门卫大爷的很多行为其实大可不必搞得那么兴师动众,严格,按照规定严格也能做到。但如果对于已经失去了宏大叙事和意义系统的大他者的意义支援,人们的自我肯定就只能在这样的自我定位的强化中来获得了。
三
前几天有位做社会学研究的朋友跟我说起关于东北名言“你瞅啥,瞅你咋地”的行为模式形成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冲着你说“你瞅啥”时,你的选择其实也不多:
选择一,你无动于衷,低着头认怂跑了,那么你在这片地方也就混不下去了。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两个前提,其一,必须是熟人社会,人员流动不频繁,有着一个占据压倒性优势的舆论评价在发挥作用。其二,是没有其他的获得意义的方式,比如《留侯论》里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之所以“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
选择二,你回了一句“瞅你咋地”,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情况一,没打起来,那大家既都保住了面子,也没啥损失。情况二,打起来了,并且你打赢了,那么你虽然付出了点代价(打架嘛),但结果是好的。情况三,打起来了,但是你打输了,这也没什么,毕竟打了呀,“亮剑精神”嘛,以后在这片还能靠着“亮剑精神”抬头挺胸。于是、爱面子和放得开共享着同样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