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中学生的家长,可能都会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孩子特别容易冲动,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有时候引起冲突的原因可能就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小事在中学生眼里会成为过不去的坎,甚至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莫大冲突。
首先,此阶段的孩子情绪起伏比较大。大脑各个功能区发展的不同步,不均衡是青春期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在青春期这个年龄段,大脑中负责情绪和情感唤起的边缘系统发育成熟,这意味着他们的情绪反应更快,爆发力更强;同时负责情绪控制与管理等高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却成熟的较慢,这就意味着会情绪起伏大,自我控制力较弱,对风险的预估与判断能力不成熟。
其次,容易“钻牛角”。有时候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家长却费尽口舌也说服不了孩子。孩子之所以“钻牛角”,是因为在青春期发展出了“逆向思维”能力,这时孩子开始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开始反驳权威,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爱“抬杠”。
第三,容易对他人的言行过度解读。尤其是对老师,如果孩子和老师产生冲突,就会加倍放大老师的言行,比如孩子主观认为老师是在故意讽刺、挖苦、刁难自己,其实老师的做法可能只是希望给孩子提个醒。
第四,内心过于敏感。青春期的孩子总认为其他人在关注自己,这种心理特点被称为“假想观众”,会导致过度强调自我意识,比如总觉得别的同学在看自己,甚至是瞪着自己,结果因此做出一些过激反应。
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完全没有冲突的状态,两个人的价值观、喜好、选择不会完全一样,所以需要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
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看待冲突。很多孩子朋友越来越少,往往是因为与同学发生了冲突之后不善于处理,所以在一次次冲突中失去了朋友。其实冲突恰恰是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契机,很多孩子都经历过从闹别扭到冲突,又从冲突到化解冲突的过程,当误会解开,两个人还是好朋友,并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友谊。培养孩子正确处理冲突的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巩固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是每个社会人必备的社会能力。这个化解冲突的过程就是缓和人际关系和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情绪控制和约束,学会预见冲突和回避冲突,从而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其次,家长要善于倾听、共情。当孩子和自己讲在学校和同学吵了架,家长不要一味对孩子讲自己的想法,急于提出自己的建议,更不能不耐烦地对孩子说“好好好,不要讲了,我了解了”,家长的这一做法会使孩子以为爸爸妈妈不想听自己说。正确的做法是全身心的倾听,问清楚发生冲突的具体原因,而这个过程也是在训练孩子从全局看问题的能力。家长还要认同孩子的感受,特别要注意的是,认同孩子的感受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观点,观点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第三,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冲突中的良好表现和冲突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并给这种积极表现贴正面标签。比如夸奖孩子正直、勇敢、处理问题有策略有弹性。家长还可以通过总结孩子的积极表现启发孩子进行思考,比如通过这件事学到了什么?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帮助,但是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才是真的需要家长的帮助。第一种情况是靠孩子自己的能力无法化解冲突的时候,比如孩子被羞辱谩骂,又无法阻止对方;第二种情况是冲突对孩子学习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时候,比如孩子被人刁难;第三种情况是冲突涉及法律和道德问题的时候,比如孩子长期被欺凌。孩子与同学、老师发生了冲突,家长能够做些什么呢?要及时表达对孩子的关心,经常问孩子需要哪些帮助并及时提供。家长可以问孩子“你觉得妈妈可以帮你做什么?”“有什么是爸爸能帮上忙的?”有一些小冲突,孩子自己就能解决。如果孩子说:“我自己处理就好。”那么家长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有一些冲突比较大,孩子说:“我不想继续留在班里了。”家长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支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可以保护他。可以对孩子说:“爸妈相信你,永远支持你。”
如果孩子持续被同学羞辱、谩骂,而自己又无法解决,家长就必须采取措施,比如与老师沟通,甚至转学。如果孩子被欺凌,或者涉及法律问题,家长要及时报警。思考:
当孩子气冲冲的回到家告诉您,他和同学、老师发生了不愉快,您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了吗?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