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过的教堂(2)-北京南堂
南堂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也叫宣武门教堂,1605年由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始建,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
教堂有个中式大门。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可以算是对中国近代影响较大的西方人士。利玛窦死后葬在北京,现位于车公庄附近一单位院内。
在北京的老外也来看看咱北京的天主教堂。
玛利亚
1650年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扩修改建为大堂。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皇帝又拨银重建,1775年遭火灾,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烧毁,1902年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修葺。该堂是中国天主教史上最早的教堂。
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年,西班牙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之一。天主教会将他喻为”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
这是我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拍到的,方济各·沙勿略最早在马六甲传教,病死在马六甲,曾在此教堂内安葬,后移灵到印度果阿。教堂前立有沙勿略像。
南堂始建于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为神宗皇帝(朱翊钧)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利玛窦以黄金五百两买下其住地旁的"首善书院"(原为明东林讲学之所),将其作为私人祈祷所,规模很小。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当时北京有奉教者二百余人。1650年(清顺治七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
教堂竣工后,汤若望神父立碑记其事,现仅存的两块石碑记载着1650年的建堂历史。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教堂内部。
只要是天主堂,苦路十四处是必有的。有画的,有木刻的,有石刻的。
南堂的彩绘玻璃比起西堂的来就显得简单些。
祭台相比国外显得简单些。
圣约瑟像
耶稣像
教堂的前立面,有些巴洛克风格。
天主教有著名的四大托钵修会(圣奥斯汀会、圣方济会、圣多明我会和加尔默罗会),耶稣会是十六世纪成立于巴黎的天主教修会,对亚洲影响较大,18世纪被解散。
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传教士还有汤若望(德国)和南怀仁(比利时)。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顺治帝在1656-1657两年之间,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访,并与汤若望促膝谈心,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父亲"的意思),汤若望历任满清两朝官吏,官至二品钦天监监正。1666年,汤若望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为南堂御笔"万有真源"匾额和"敬天"匾额,命悬挂于南堂内。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成立北京教区,任命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为主教,南堂作为主教府。此后南堂遭地震破坏。1703年,康熙皇帝御赐银十万两,重新修建。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南堂不幸毁于火灾,原顺治和康熙帝为南堂御书的匾额及对联全部被烧毁。乾隆帝赐银一万两,赦令照先帝所赐之原貌加高加大重建天主堂,并恢复所有皇帝亲笔御题之匾额和对联等。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伤约十万人,南北二堂遭受损失。雍正赐银一千两从事修理。雍正年间(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关闭。1775年遭火灾,后乾隆帝又赐银万两,重新修复。南堂失火,所有康熙书之“万有真元”匾额及对联,都被火毁。高慎思、安国宁两位神父上书引咎。乾隆帝赐银一万两,饬令将天主堂照康熙例重建。所有匾额和对联又都由乾隆帝亲笔御题,完全恢复旧观。(不过,他把“万有真源”改写为“万有真原”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堂被关闭。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八日,道光皇帝才废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道光二十六年,南堂被归还。1860年重修南堂,并由北京孟主教重开南堂。1900年6月14日又遭火焚。1904年重新修造大堂及其附属房屋,即现在南堂。
1999年10月,庆建国五十周年,北京市政府拨款130万元,将南堂修葺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