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腰脱”最牛的方子!打通腰腿阳气,写给天下腰脱人【一点资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临床仲景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国人,文君然。
有人问我,文老师,你为什么孜孜不倦地撰写中医科普文章?
我的回答是,尽一个中医人的责任。
我认为,和现代西医不同,中医是老百姓的医学,是草根医学,是深植于民间的医学。
如果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完全只由少数专业人士掌握,普通民众对其不了解,甚至有误解,那中医未来的发展,势必走向没落。
为此,我把我看到、收集到、应用到的验方、经验,以及我领悟到、学习到的理论、体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读者。
也许,读者朋友按照我的文章,不能寻方抓药(毕竟,中医遣方是专业性很强的事儿),但是咱们至少有了方向和借鉴。而且,我敢说,这里头的方向和借鉴,是完全源于临床,为大家手笔,值得信赖。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是宝贝,是一颗一颗的珍珠啊。只要科学应用,很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接下来,我再给您讲一张医案和配伍。我希望,它同样可以帮助一些人。
这个验案的主人公,为江苏骨病名家周师。周师生于1935年,在业界享有盛誉。
这医案,是我在经方讲习班里头,老师跟我们说的。
话说一男子,43岁,农民。什么毛病呢?就是在一年春节雪后劳作,不慎着凉,此后就出现腰部疼痛,伴随下肢的外后侧疼痛。
与此同时,肢体发凉,走路发跛。
就这样,坚持了半个月,实在没有缓解,来看病了。
CT检查显示,L4-5椎间盘右后侧突出,压迫神经根,所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刻诊,见患者舌质暗红,舌边颜色紫暗,脉象沉弦。
周师开了一张配伍,咱们一起看一下——
制川乌12克(先煎),炙麻黄、炒桂枝、威灵仙、桃仁各10克,黄芪、炒白芍各20克,鸡血藤15克,生甘草6克。服药7剂。
结果,疼痛减轻,在不用人搀扶的情况下可以站起来,腰椎的侧凸有明显改善。
此后,在原方的基础上,稍作加减,前后调治共两个多月,患者腰腿疼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步态正常,生活自理,可以做轻微劳动。
现在,我和你讲一下这里头的含义。
其实,腰脱这病,中医分型也很多。像文中这个患者,显然属于寒凝血瘀证。
怎么知道有寒凝呢?很简单啊,他的发病和冬季感凉有关系,而且发病后肢体皮肤不温。怎么知道有血瘀?也很简单啊,他舌发紫暗,脉象沉弦,舌质发暗。而且,他的痛处是固定不移的啊。这些都是淤血症的主要表现。沉脉主里寒,弦脉主疼痛。
这样的腰脱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果您感兴趣,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
这个时候怎么办?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这是毫无疑问的。
怎么操作呢?医案里头的配伍,其实用到的是张仲景《金匮要略》里头的乌头汤配伍。
这乌头汤啊,是传统的温经散寒、除湿宣痹的配伍。主要构成,就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和川乌。其中,川乌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配合川乌,行辛散驱寒之效。芍药配合甘草,缓解止痛,养阴柔筋。黄芪益气,辅助川乌温通经脉。
这配伍,用到今天,其实是中医治疗风湿腰腿疼、坐骨神经痛、腰脱腰肌劳损等肢体病症的常用配伍了。学了一次中医,如果不会用乌头汤,那是说不过去的。这配伍在经方里头算是挺牛的了,力道猛烈。
医案里头,在乌头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的桃仁、鸡血藤,以及祛风除湿的威灵仙,和温经通脉的桂枝,以图增进疗效。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做参考。如果你的腰脱,和上文患者类似,在低温的时候加剧,舌面紫暗,甚至有瘀斑,痛处固定不移,连及腰腿,或者说四肢不温怕凉,那还真就要考虑,是不是寒凝血瘀。老年人对此要尤为注意。
如果是这个情况,用乌头汤配伍加减调治,就是合适的。文中的配伍,我建议普通读者要谨慎对待,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因为其中的不少药,用量很大。尤其是制川乌,用了12克。它的常规用量,不超过3克,而且是有大毒之品。制川乌虽然安全性提高了,但是大量应用的时候,也要十二分小心。所以,有专业人士来帮助你,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吧,请我们对中医先贤留下的医学遗产,致以深深的敬意。腰脱这个病,虽然难缠,但是请你相信,中医古老典籍中,的确有针对它的经验和办法。我的职责,就是把它们解读出来,挖掘出来,更好更完整地展示在你的面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