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找不准?掌握3大技巧,在家也能做《人体解锁》
中医有两大药库:
①是大自然药库,那是中草药,是外药;
②是人体经络,那是人体药,是内药。《黄帝内经》是研究内药治病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了调动内药的方法,如针、灸、熏、贴等诸多疗法。古代名医扁鹊就有调动“内药”治虢[guó]太子“尸厥”的医案经久流传。
“经络学”就是“人体学”。
中医的经络学,就是“人体药库学”。中医经络学的弥足珍贵之处是“人体大药库”思想,认为人体内部即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药源,可以用来治病。学习了中医经络学,通过针与灸、推拿,甚至火柴棒或牙签圆头来刺激对应穴位,调动自身的药库,一点一滴地开发它们,利用它们,发展它们,收获它们,一定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穴位堪比中药
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大药库,经常按摩穴位,尽量用人体自身的潜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我们对中药的使用,就是药物的各种性能,经过胃的消化,肝肾的解毒、肠的吸收,提供给人体各种营养成分,使人体阴阳平衡。
我们通过艾灸穴位,刺激经络,激活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也就像是打开了自己身体的大药库,滋补五脏、祛除病邪、健康整个肌体。
那么,如何用好穴位这副中药,我们先来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合阳穴=杜仲壮骨丸
益气健脾,养肝壮腰,活血通络,治疗腰背腿颈部疾病。
●太溪穴=熟地
养血、滋阴。对手脚发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且对尿蛋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气海穴=党参
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照海穴=生地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具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的功用。按揉照海穴,可使“肺”气血生化的重要场所重新活跃起来,补益气血,温养筋骨,驱赶寒邪之气。
●复溜穴=六味地黄丸
肾阴虚可以艾灸,还能阴阳双补。补肾滋阴,利水消肿,改善整个肾的功能。
●风门穴、孔最穴=通宣理肺
按摩膀胱经的风门加上肺经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之功效。
●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去火气,促消化,泻胃火。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揉内庭穴,它的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太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
只要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合用,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效。
●然谷=大补阴丸
艾灸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也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一个穴。
●大陵穴=吗叮啉
艾灸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为您增加胃动力。穴性属土,还有健脾的功效。
●曲泉=杞菊地黄丸
它是沟通肝肾的要穴。说到功效,曲泉可谓一穴两用;它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曲泉=二妙丸
曲泉是去湿的要穴,相当于中药“二妙丸”,可祛除湿热。经常刺激曲泉穴,可使气血充足,起到通经、止带、止痒的作用。
●商阳穴=开塞露
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具体说来,点揉按摩商阳穴,就有排便的感觉。
●大都穴=补钙药
脾经大都穴相当于补钙要穴,具有健脾利湿、和胃镇静的功效。临床当中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胀、胃炎、胃痉挛、胃痛、呕吐、便秘等病症。尤其是由于缺钙引起的骨质疏松、肌肉萎缩、颈椎病、腰腿疼痛等病症。
【二】3种常用定位法
现代临床常用的定位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柩·骨度》篇。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是一样。常见的骨度分寸见下表。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3】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一指宽”是指患者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患者食指与中指并列,中间关节的宽度。
【三】找穴位的窍门
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比如:
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四】取穴要领
临床取穴常以骨度分寸法为主,其他取穴方法为辅。同时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
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