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货币会消失吗?新金融帝国之路,领先者居然是日本?

■文丨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口袋里偶尔会有几个硬币。五分钱就能买一小包话梅,一毛钱就能买一根冰棍。那时的城市人,连钱包都是稀罕物,许多人随身会带一个皱巴巴的小塑料袋充当钱包,里面放着一堆几毛几元的纸币。

那时,商品经济刚刚起步,公交车上能见到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他们抱着简陋的黑色皮包,在拥挤车厢里充满警惕。前几天见到一篇关于“防盗内裤”的文章,想来也是他们身上必备吧——在那个没有银行卡没有网银没有移动支付的年代,一切都得现金交割,带着家当闯世界,钱怎能不贴身放?

谁也无法想象之后的世界,信用卡、网银、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短短三十多年间,我们甚至连钱包都不需要了。带着一部手机出门,就能解决买菜、乘车、吃饭等一连串问题。

这种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预判的高速发展之路,也带来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当虚拟货币也成为现实时,人们开始构建“新金融帝国”的愿景。

新金融帝国的话语权争夺战

近来读了一本书,名为《新金融帝国》。作者田中道昭是日本立教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先后在三菱东京UFJ银行、花旗银行资产证券部、美国银行证券公司、荷银证券公司等任职,2006年任利点株式会社社长。

这本书相当有趣,描绘了全球金融科技变革图景,探讨AI技术、支付方式、物联网经济,乃至人体科学等高速发展,对人类与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者选择的案例都很高大上,在老牌金融机构中,他选择叙述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和SMBC集团等日本老牌金融机构的自我变革,在目前流行的跨界领域,他选择了乐天、LINE、雅虎软银联盟和SBI等跨界新金融颠覆者,目前全球金融科技的领先企业,他选择了亚马逊银行、DBS银行等。他还提出了“金融4.0”概念,将日本视为领先者。

中国市场在书中占据了巨大篇幅,互联网金融科技巨头被作者列为全球典范。当然,近段时间的种种新闻,让这本书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推崇多少显得有几分尴尬,但如果梳理整个“新金融帝国”的发展脉络,绝对绕不开中国。

对于新金融帝国的话语权争夺战,田中道昭提了一个“三场战役论”。

第一场战役是我们所熟知的模式,即新兴科技公司与现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前者以亚马逊和中国互联网金融科技巨头为代表,后者当然就是传统的银行与保险公司等。

传统金融行业的布局模式,是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模式,比如你家门口的银行网点,后来慢慢多起来的柜员机,小时候大人藏起来的存折,后来的储蓄卡和信用卡……但这两年,银行网点越来越少,裁撤越来越多,信用卡业务的门槛一再调低,工作人员求着你开卡,但你会觉得自己根本用不上。

这显然是新金融科技的冲击所致。这些新企业在独创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完全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模式。

当然,现有金融机构也有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信誉度和消费惯性。尤其是在几十年前就已步入发达阶段的西方社会,旧有的金融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使用银行卡支付至今仍是主流,这种态势甚至反过来延缓了下一代金融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手机移动支付之所以发展极其迅猛,恰恰是因为起步晚,跳过了信用卡普及这个阶段。

第二场战役则是客户接触点、客户体验以及关系维系等领域,这一点恰恰是传统金融机构最被诟病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金融业是面对面的体验过程,新金融则是人面对虚拟世界,可在实际操作中,前者反而被诟病为“缺乏人情味”。这年头,还有多少人喜欢在银行柜台排队办理业务呢?如果只是转个帐,谁不愿意用移动终端呢?

第三场战役最为关键,也就是“重新定义所有行业的秩序和格局之争”。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金融服务本身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因此与用车、在外面吃饭、买衣服等消费服务不同。但与此同时,金融已经与所有的消费服务联系在一起,影响力覆盖到所有行业。因此,金融业的变革,会重新定义所有行业的秩序和格局。最简单的例子,零售业的格局,近年来就已经被重新定义。

从亚马逊到中国

说起亚马逊,许多人仍抱着固有认知:“这是家网上卖书的公司”,但实际上,亚马逊早已发展为涵盖家电、时装和生活用品的“万能商店”,也是集物流、云服务、网络视频、无人便利店以及太空事业等产业于一身的“全能公司”。

在金融服务领域,亚马逊的动作也很大,比如面向入驻亚马逊的商家提供的信贷服务“亚马逊借贷”,用于结算服务的“亚马逊币”,帮助没有开设银行账户和信用卡的顾客实现网购的“亚马逊现金”和“亚马逊礼品卡”等,都算是一种广义上的存款服务。因此,集合了信贷、支付和存款这三大主要业务的“亚马逊银行”的诞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但与中国互联网金融科技巨头不一样,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佐斯一心只想着提高客户体验,加强零售与电商交易,进而实现亚马逊规模经济的扩张。换言之,金融只是杰夫·贝佐斯在实现规模经济扩张的过程中的一件工具。

至于中国,目前其实已是全球最发达的金融科技大国,不仅金融机构的附带业务和周边业务在快速发展,就连金融机构原有业务上的自动化和数字化也在不断翻新。或者说,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科技巨头的崛起,倒逼传统金融行业不断转型。

虽然近期遭遇了一些非议,但当年阿里巴巴对支付业务的重视,进而通过支付业务实现对各种行业的介入,确实堪称业内典范,微信以社交软件平台为主体,介入移动支付,路子与阿里巴巴不同,却同样是世界新金融的典范操作。在前文所说的第二场战役,也就是用户体验这一环节,它的优势极其明显。

与微信类似的是日本的LINE支付。作为拥有日本最大通信应用程序,每天使用频率与客户接触点最多的平台,社交软件LINE的市场份额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日本可不仅仅有LINE。

日本代表着新金融帝国的未来?

日本在新金融领域的出色和特别之处,在于颠覆金融业的都是跨界者,比如乐天。

正如《新金融帝国》一书所提到的那样——乐天作为日本最大的网购市场之一,2018年第三季度总销售额的35.7%却是来自金融科技领域。乐天还是为日本提供了日本国内交易量最大的包括乐天信用卡、乐天支付、乐天 Edy 卡、乐天积分卡、乐天银行、乐天证券、乐天人寿和乐天财保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但乐天拥有的最大资产,则是以乐天会员为中心的会员数、数据以及品牌。会员使用通用 ID 在乐天提供的各类服务中游走,形成了庞大的乐天生态系统。

中国人并不熟悉的SBI控股集团,其实是日本的大型证券公司,它在互联网证券领域走得最远。自2012年以来,SBI集团的账户数量以每年10.3%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排名全日本第二,仅次于最大的野村证券。这几年开始,SBI集团制定的大战略已经不局限于“金融”和“日本”的框架,他们的口号已变为“以金融为核心,超越金融”。因此,它们正在尽可能采用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日本和全球扩展业务。

总有人说,老龄化的日本,社会创新能力不足,但仅仅在新金融,尤其是区块链领域,日本的表现就足以令人艳羡。

有人这样分析日本和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不同:“中日两国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逻辑和环境存在重大差异。尽管日本企业在具体的实践案例方面的知名度不如中国,相关企业的数量也少于中国,但是日本作为在金融科技特别是加密资产和数字金融领域率先立法和监管的国家,在立法原则、监管逻辑、应用普及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性。这种较为扎实、严谨、开放的监管环境,从长期看,是有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

据了解,日本的加密资产监管以反恐怖融资、反洗钱、用户保护这三大要素作为出发 点,重点监管的领域为:加密资产盗窃风险、虚假夸大宣传、托管机构的应尽义务、操纵市场等不正当行为 、匿名加密资产的洗钱风险、交易平台破产清算、保证金杠杆交易以及加密资产发行。同时,日本的行业自律组织也有着悠久传统,并且发挥着巨大监管作用。

资料显示,日本央行虽然目前暂不考虑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但是正在密切跟踪研究区块链技术。在用于小额支付的稳定币方面,日本主要由商业银行等民间机构进行探索。《新金融帝国》一书就提到,日本三菱UFJ银行、瑞穗银行等已经推出稳定币,很多日本大公司更是建立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支付体系。目前,日本52190家店铺可以直接接受加密资产付款,其中包括电器连锁店 Bic Camera、旅行连锁店 HIS、六本木的奢侈品店等高知名度商家。火币日本更是通过“区块链+公益”方式,为遭受火灾的世界遗产冲绳首里城进行加密资产链上募捐。日本大型的铁路集团JR发行的公共交通卡“西瓜卡”,也或将开放加密资产充值通道。

日本企业的创新转型,一向不求短平快,更注重如何长期创造价值,也更注重利益相关人的紧密盟约关系。换言之,他们不会将短期效益作为衡量标尺,同时更注重做大蛋糕,而不是从别人碗里抢食。也正因为这样,日本才会如此包容区块链,并坚定探索其商业应用。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