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席汉氏综合征治验四则 张丽峰 安徽杨氏妇科
(一)治验
例1
张某,30岁,社员。因26岁妊娠足月分娩时胎盘滞留而引起大出血,产后无乳,哺乳期后月经始终不潮,毛发脱落,性欲衰退,畏寒怕冷,腰腿酸痛,神疲乏力。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席汉氏综合征,经用激素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属气血双亏,肾阳虚损;法宜补气血,壮元阳。予方:潞党参、炙黄芪各20克,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巴戟天各10克,当归、大熟地、仙灵脾、淡大芸各12克,川芎8克,制附片9克,菟丝子14克,甘枸杞、炒杜仲各15克,10剂。
二诊:服药后毛发脱落减少,畏寒怕冷亦轻,腰腿酸痛好转,舌质淡红苔薄,脉缓有力。前方加肉桂7克,鹿角胶12克(溶化冲服),10剂。
三诊:连服上方,畏寒怕冷、腰腿酸痛基本消失,性欲渐复,精神改善,月经来汛,血量少,一日而净。改服十全大补丸、肾气丸3个月。后来随访,一切良好。
例2
蔡某,31岁,工人。因1975年7月初孕自然流产,出血较多,继后落发,神疲无力,腰膝酸软,便溏纳呆,月经不潮。服己烯雌酚,注射孕酮,月经即汛,血量不多,二日即净。舌质淡,边现齿痕,苔薄白,脉缓无力。究证属气血不足,脾肾阳虚;法宜益气血,温脾肾。予方:潞党参、炙黄芪各20克,茯苓12克,淡附片、炙甘草各9克,西砂仁4克,鸡内金10克,补骨脂、鹿角霜、炒白术、白扁豆、菟丝子各15克,生姜3片,红枣7枚,10剂。
二诊:大便正常,纳谷亦增,精神渐旺。舌质淡红,苔薄,脉缓。守上方去白扁豆,加巴戟天12克,10剂。
三诊:叠进上药,诸症消失,唯月经即使用西药也不潮,脉缓。以原方加减为治:潞党参、炙黄芪各20克,当归、制香附、鹿角霜各14克,川芎9克,肉桂6克,淡附片、炙甘草、赤芍各10克,炒白术、茯苓、大熟地各12克,10剂。
四诊:月经已潮,血量不多,历时3天而净,脉缓,继投上方服10剂。后访病愈,妊娠顺产一子。
例3
陈某,32岁,社员。因1975年10月第2胎足月分娩时大出血,经当地某医院治疗,出血减少,恶露淋漓1个月始净,产后无乳,继后月经不潮,毛发脱落,头昏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性欲消失,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证属气血亏损,心肾阳虚;法宜补气血,温心阳。予方:潞党参、炙黄芪各20克,当归、桂圆肉、柏子仁各15克,酸枣仁9克,远志肉12克,茯苓、茯神各15克,淡附片9克,肉桂6克,炙甘草、巴戟天各12克,益智仁10克,10剂。
二诊:夜能入睡,头晕心悸好转,畏寒怕冷减轻,脉缓舌淡红。守原方去柏子仁、酸枣仁,加鹿角胶(溶化冲服)、大熟地各12克,10剂。
三诊:畏寒怕冷消失,四肢已温,毛发脱落减轻,月经来汛,量少色淡,2天而净。拟守上方加减:潞党参、炙黄芪各20克,炙甘草、仙茅各10克,制附片、甘枸杞、何首乌、当归、大熟地各12克,山萸肉14克,10剂。
四诊:症状基本消失,月经来汛已净1周,脉缓,舌淡红,守原方10剂。
五诊:无特殊不适。脉缓,舌淡红苔薄,改投十全大补丸、金匮肾气丸以善其后。
例4
杨某,39岁,干部。因在2年前妊娠3个月自然流产(有流产史),当时出血甚多,后服止血药量减,淋漓1个月余始净,经后月经杳然无迹,伴头昏眩晕,耳鸣眼花,腰腿酸痛,畏寒怕冷,小便次数频增,毛发脱落,性生活淡漠,神疲乏力。身体羸瘦,面色不华,饮食一般。经妇科会诊诊断为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症属肝肾虚损、癸源不足。治宜补肝肾、益气血。予方:大熟地、桑寄生、菟丝子、甘枸杞、川断肉、胎盘粉(分2次冲服)各15克,益智仁8克,潞党参、炙黄芪各20克,10剂。
二诊:服药后头昏、耳鸣、眼花、腰腿酸痛明显好转,溲次转正常,畏寒怕冷仍存,小腹凉感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缓。究有冲任虚寒之象,拟予温肾暖宫兼补气血方:肉桂粉(分2次冲服)、炒吴茱萸各6克,淡附片、川芎各10克,巴戟天、鹿角霜各14克,阳起石、大熟地、全当归、胎盘粉各12克,炒白术10克,潞党参、炙黄芪、淡大芸各15克,10剂。
三诊:头昏、眼花、腰痛、畏寒已瘥,小腹冷感基本消失,见有白带少,质稀色清,舌质淡红,苔薄,脉见起色,病有转机,再拟益肝肾,养癸源。予方:甘枸杞、巴戟天、何首乌、淡大芸、桑寄生、菟丝子各15克,淡附片9克,大熟地12克,西当归12克,川芎、紫石英各10克,肉桂粉4克(分2次冲服),炙甘草8克,炒小茴香10克,10剂。
四诊:小腹凉感已除,食、寐尚可,二便通调,有性欲要求,月经尚未来潮,舌苔正常。法进养血充源,理气调经。予方:大熟地、甘枸杞、茺蔚子、制香附、西当归各14克,川芎、赤芍各10克,菟丝子15克,蛇床子12克,巴戟天、淫羊藿各12克,甘枸杞、制香附、紫丹参、月季花、泽兰叶各12克,10剂。
五诊:病已两载,经2个月调治,已除疾苦,仅小腹微胀,腰酸肢软,经已来汛未净,量少不畅,脉稍弦紧。法拟疏通冲任,活血调经。予方:制香附、荔枝核、桑寄生、益母草、紫丹参、当归各12克,川芎8克,赤芍、川牛膝、炒乌药各10克,红花7克,路路通4枚,炒杜仲14克,4剂。
六诊:服药后经行已畅,历时4日而净,身无不适,仅略感腿膝软弱,脉缓和,舌淡红,苔正常。症固痊愈,仍当益肾和冲,调补气血,改投桂附地黄丸合当归养血膏以巩固疗效,后随访一切正常。
(二)体会
1.本证在中医学中没有类似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妇科病中的产后虚痨、血枯经闭等范畴。临证时只要掌握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坚持治疗,不论证情轻重,病程长短,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2.在治疗立法时,益气血必须同时补肾,补肾须注意元阳与真气。肾中真气乃诸气之根,气火同源,无火则无气,火微则气弱,故有“肾中元阳乃诸气之本”之说。因此,在治疗本病时不仅补气血,而且要着重补肾,而补肾尤须重视壮元阳之命火,以期阳生阴长,冲任温和,病除经调。
3.本病证情复杂,临床必须分清证之主次,随证加减。如头痛加白芷、细辛;口出冷气加炒吴茱萸、荜澄茄;水肿尿少加冬瓜皮、防己、茯苓皮、车前子;性欲衰退加仙茅、蛇床子等。
4.全面实行新法接生,计划生育,积极处理好分娩时大出血,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