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苏の日志 | 怀众长程戏剧治疗演出工作坊 7月14日 第七次

活动一:大家手拉手围圈,圈住一个成员,防止其突围,而成员,要尽力突围。

这个“圈”,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是束缚,还是港湾?是窒息,还是温暖?是激起挑战的力量,还是认识到自己的弱小?你冲出的,是舒适圈,还是危机圈?

当你站到圈里来时,属于你的那份体验就开始了。

你在身处“圈”内时,是什么心情?担心,害怕,孤单,安全?想要出去吗?会以什么方式?灵活,机智,冷静,坚定?

“越狱”结束后,同学们兴奋的分享感受:

平时不喜欢进攻,但在这个游戏里,发现自己居然在进攻。发现自己原来是遇强则强型的,对方强,就会带动自己。

觉得每个人都比我强,所以发现自己一直在防守。

当圈围的很紧的时候,会有压抑窒息的感觉。

另一部份同学则觉得圈收紧时,会感觉温暖。

有意思的是,做为外部环境的“圈”,每一次的被突围,都会成为它防守上的一把新锁。

我们的圈,从最初的傻白甜大圈,变成:突围者到哪,就防着哪。再后来变成:完全收紧,不留余地的收紧,紧紧的围住突围者。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把圈内圈外看成一个整体,内部的变化,也会影响外部的形态。

内心世界无意识的冲突越剧烈,越会引起外部环境的反作用力。

反过来,在戏剧治疗里,若想让无意识浮现,付衍清老师会利用非语言的治疗手法强力抑制它,潜意识就会弹跳出水面。

或许,奋力突围,只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活动二:大家围成圈,中心一人。中心对外界说“我要” ,外界回复 “不给”。然后角色互换。

我们被拒绝的已经不敢再提要求了,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有需要。或者戴上讨好,乞求,玩世不恭的面具才敢要。或者坚强如铁,绝口不提需要,以至于对别人真诚的给予反而抱以躲避或愤怒。那个要不到的自己,又会如何回应别人的要呢?是蔑视,或是愤怒?

戏剧治疗师付衍清老师说:

当你们在要的时候,心里发生了什么?以及当你们在拒绝的时候,心里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感受?如何看待这个拒绝的自己?

学员:

只有在这里才敢说“要”,现实生活中是不能的,说不出口。

有也不愿给。

拒绝的时候,很内疚,很希望能满足到对方。

虽然被拒绝,但能看出来对方有可乘之机,再求求就可以。开玩笑的要和拒绝。

还没开始,就做了不会成功的预设。

这也是戏剧治疗的另一个方式,夸大疗法。用简短的台词,高密度的体验“要”和“不给”,它会触碰更深层的经验,特别容易引起挫败,需要,渴望,权力等感受。当这些感受都能被团体一一接纳时,我们就能更自然的强化自我。

在最后,付老师指导大家,两人一组,演出“要”的姿态,从低位的要,慢慢演变到高位。

学员:

当我有力量时,我会觉得更不怕表达“要”了,也不怕被拒绝。

没有很强的动力去要,“应该是要不到”,战争还没开始,已经认输。

在低位乞求的时候,居然觉得很爽。

高位时,要不得也没关系,低位时,反而不死心,不信。

低位时,觉得没戏,便很快放弃,高位时,我会强要,还会骂人。

虽然“要和拒绝”都很难,但今天看来,也不是不可能。

这是一段浓缩的历程,身体快进式的演出过往,经历情绪的原初,陪伴自己从记忆的纵深走来,与现在重合。

也许,

要尝尽拒绝的滋味,才会明白,我们要的一切,都在自己身上。

要经历突围的用力,才能明白,重要的,不是冲破什么,而是与世界和解。

若在现实生活中演练这些,成本太高了。

以上。

愿你的每一次仰望,都能得到温柔的注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