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明灯不灭 | 我心中的刘院士系列

7月8日,一代病理大师刘彤华院士驾鹤西去。

7月15日,愿用我们朴素的语言,忆大师的点滴日常。

写一份对理想的坚持,写一份对责任的坚守!

We all die. The goal isn’t to live forerver, the goal is to create something that will.

惊悉刘彤华院士逝世,一代病理巨擘陨落,我谨致以深切悼念。我未曾就读于协和,亦未能有幸亲承教诲,但我隐约觉得刘院士是冥冥之中将我带到病理学奥秘王国的引路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郑强

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追溯到初三毕业那年,我和母亲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大家》栏目对刘院士的访谈,至今印象深刻。依稀记得片中娓娓叙述:「刘院士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旧址位于今华东政法大学),既然不能选择临床,那就选与临床离得最近的学科吧」, 刘老因此选择了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病理学,师从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科胡正详教授(1896-1968)。

图片来自《大家》节目截图

我对刘院士生平的了解,大多源于这次访谈。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病理医师这一职业——彼时的我,对生物学和微观世界的种种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但尚不知显微镜之于医学、之于病理的意义。这次节目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显微镜的神圣,对刘老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当年埋下的微小种子,在我毕业抉择专业方向时悄然萌发:热门的临床医学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看似枯燥的病理学,向我昭示着无穷无尽的乐趣。近来通过与诸多名家的接触,我愈发觉得准确的病理诊断所带来的成就感,绝不亚于成功的临床治疗。

图片来自《大家》节目截图

片中提及,一位来自外地的女孩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恶性肿瘤,一家人赶到北京求医,所到之处都说无法排除恶性可能。刘院士仔细阅片后明确告知只是重度炎症,随访复查即可。时隔多年,刘老收到女孩母亲寄来的贺卡,说女儿后来未经任何治疗,至今健康存活。轻轻一纸诊断书,却使幼小的女孩免受放化疗之苦。说到此处,刘院士神情中满是欣慰和自豪。

图片来自《大家》节目截图

另有一次,刘院士为一位患者诊断了恶性淋巴瘤,家属难以置信,旋即将切片寄至远在大洋彼岸的国际淋巴瘤权威Jaffe教授处会诊,数月后美方报告与刘老完全一致,但患者早已错失治疗良机。言及此事,刘院士不免遗憾。Juan.Rosai教授言:病理医师之权责乃是「To guide the surgeon’s hands」,刘老当之无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