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循行路线

​阳跷脉:奇经八脉之一,是足太阳之别脉。起于跟中穴,循外踝上行,入风池穴。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说法。阳蹻盛,则不易入睡。阳跷脉失调时,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

  基本功能: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跷脉的主要功能有:

1、主司下肢运动: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行于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肢体肌肉运动的功能,主要可使下肢运动灵活跷健。

2、司眼睑开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故认为跷脉具有濡养眼目和司眼睑开合而影响寤寐的作用。

阴阳跷脉用药: 肉桂 防己 穿山甲 虎骨

阳跷脉循行图: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阳跷脉循行方向:足 → 项

阳跷脉循行路线示意:起于足外 → 腓骨后 → 股外 → 胁后 → 肩 → 颈 → 口角 → 目内眦 → 额 → 项(风池)。

阳跷脉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 (足太阳经)。

阳跷脉联系脏腑:咽喉、眼目、脑。

阳跷脉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该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目痛从内眦始等。患阳蹻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阴气不足,阳气偏盛,常不见眠。

阳跷脉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阴跷脉:“奇经八脉”之一,乃足少阴肾经之别脉。阴跷脉起于跟中,起于足少阴肾经之然谷穴,再循内踝上行腹股、生殖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并至睛明穴。《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患阴跷脉疾病者,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欲闭目而睡。

基本功能: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跷脉的主要功能有:

1、主司下肢运动: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行于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肢体肌肉运动的功能,主要可使下肢运动灵活跷健。

2、司眼睑开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故认为跷脉具有濡养眼目和司眼睑开合而影响寤寐的作用。

阴阳跷脉用药: 肉桂 防己 穿山甲 虎骨

阴跷脉经脉循行图: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跷脉循行方向:足 → 目

阴跷脉联系脏腑:咽喉、眼目、脑。

阴跷脉循行路线示意:起于足内 → 内踝 → 大腿内侧 → 阴部 → 胸内 →锁骨上窝 →人迎 → 颧 → 目内眦

阴跷脉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以及嗜睡等。患阴跷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阳气不足,阴气偏盛,常常多眠。

阴跷脉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晴明(足太阳经)。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诸阳之维。

基本功能:

维,有维系、维络的含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阳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

阳维脉用药: 桂枝、白芍、黄芪

阳维脉循行图:起于足跟外侧(金门、阳交),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会合于督脉(风府、哑门)。

阳维脉循行路线示意:起于足外 → 外踝 → 髋关节 → 胁后 → 腋 → 肩项后 ← 前额

阳维脉联系脏腑:腰脊、下肢、头肩。

阳维脉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痛。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证。 患阳维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见寒热。

阳维脉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阴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进入小腹部,通过胁肋、胸腔到达咽部,与任脉会合。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诸阴之维。

基本功能:

维,有维系、维络的含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阳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

阴维脉用药: 当归 川芎

阴维脉循行图: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阴维脉循行方向:小腿——项。

阴维脉联系脏腑:心包、腹。

阴维脉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阴维脉有维系全身阴脉的作用,与阳维脉共同调节溢蓄全身的气血。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

阴维脉主要病候,有下列病候:多见心痛。

阴维脉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带之言束也,犹如束带一般。带脉的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所谓腹部“游泳圈”,正是中医学“带脉”所绕之处。带脉一旦不佳,则腰部日显肥厚,苗条曲线不再。《奇经八脉考带脉篇》:“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起于足少阴之正脉,出于舟骨粗隆下方之然谷穴。带脉与肾脏神经系统有关,故带脉强健可以固精、强肾、壮阳。由于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下焦是奇经汇集之所在,张从正(1217-1222)《儒门事亲》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基本功能:

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诸经,调节脉气,使之通畅而不下陷,故有“诸脉皆属于带”的说法。又主司妇女带下。

带脉用药:

1、腹痛:白芍

2、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艾叶

3、带下绵绵 :川断,龙骨

带脉循行图: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

循行方向:环腰一周。

带脉循行路线示意:起于胁下 → 下腹 → 环身一周

联系脏腑:腰脊、腹、下肢、阴器。

带脉主要病候:腹部胀满,身似上浮。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均属足少阳经) 。

冲脉: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及主治疾病冲脉经络图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

  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的含义。冲脉的主要功能为: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行于头,下至于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贯穿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当脏腑经络气血充盛有余时,冲脉能加以容纳和贮存;而在脏腑经络气血不足之时,冲脉能予以渗灌补充,以维持各脏腑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因冲脉可以调节十二经之气血,故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女子月经来潮及孕育功能,皆以血为基础,而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因此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娠都与冲脉气血的盛衰关系密切。

  冲脉用药:

  1.补冲脉之气:吴茱萸,巴戟天,鹿角胶,龟板,紫河车,柏子仁,石英,杜仲,鳖甲 2.调冲脉之气 木香,香附,川芎,益母草,当归,丹参,冬葵子,甘草,白芍,牛膝,鸡血藤。

  3.通冲脉之气:王不留行。

  4.补冲脉之血:当归,鳖甲,丹参,川芎,枸杞子,阿胶。

  5.活冲脉之血:芦荟,泽兰,卷柏,桃仁,红花,五灵脂,川芎。

  6.降冲脉之逆:木香,槟榔,黄柏,石英,龙骨

  7.清冲脉之热:黄芩,黄柏,女贞子,丹皮,白薇。

  8.温冲脉之寒:鹿茸,艾叶,鹿角胶,桂心,小茴香,巴戟天,吴茱萸。

  9.固冲脉之气:山药,莲肉,芡实,巴戟天,车前子,菟丝子,续断,熟地,桑螵蛸。

  经脉循行图:起于小腹内(女子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

  循行方向:下 → 上

  冲脉循行路线示意:起小腹内(胞中) → 会阴 → 脊柱内→ 腹部两侧 → 咽喉 → 环唇  

  穴位:起于会阴终于幽门,计13穴,左右共25穴。

  (1)会阴:其部位在会阴部正中,男子当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当肛/门与阴/唇后联合之间。

  (2)气冲:其部位在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当腹股沟上方,股动脉内侧。

  (3)横骨:其部位在曲骨穴旁开5分处。

  (4)大赫:其部位在中极穴旁开5分处。

  (5)气穴:其部位在关元穴旁开5分处。

  (6)四海:其部位在石门穴旁开5分处。

  (7)中注:其部位在阴交穴旁开5分处。

  (8)肓俞:其部位在脐中穴旁开5分处。

  (9)商曲:其部位在上脘穴旁开5分处。

  (10)石关:其部位在建里穴旁开5分处。

  (11)阴部:其部位在中脘穴旁开5分处。

  (12)通谷(腹):其部位在上脘穴旁开5分处。

  (13)幽门:其部位在巨厥穴旁开5分处。

  联系脏腑器官:

  女子胞(精室)、咽喉、口唇。

  【病证】

  冲脉和任、督同源异流,冲脉起于胞中,如脉气失调,则有月经失调、不孕、漏胎,小产等病出现;本经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等症。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公孙通于冲脉,其主治证有心(胃)痛,胸脘满闷,结胸、反胃、酒食积聚,肠鸣、水气,泄泻、噎嗝症,气急、胁胀、脐腹痛,肠风便血,疟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等。

  交会腧穴:

  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