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搭配,效果加倍!二甲双胍又现奇效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药物,目前在全世界中有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服用。 虽然不少“糖友”对二甲双胍已经很熟悉了,但近年来二甲双胍屡屡令人惊艳——它的好处实在太多,用药者不禁把它奉为“神药”。近日,二甲双胍与其它药物的搭配使用中,又发现了新的奇效。 但它其实还谜团重重,不仅有好处,也有风险。 老药新用重大发现 来自韩国研究团队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对超过73万人数据的分析发现,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都 与肺癌风险显著负相关,同时服药者风险更低 。这项研究最新发表在知名医学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JTO)。

这项研究来自韩国研究团队,数据来自韩国全国健康保险服务(KNHIS)数据库,覆盖了韩国全国5000万人口的医疗信息,研究共纳入了2002年-2003年接受韩国全国健康检查的732199名受试者,并在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对他们进行随访。 据了解,在研究开始时,分别有66024人(9.0%)和37031人(5.1%)曾服用过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46205人(6.3%)患有2型糖尿病,其中25791人(55.8%)曾经服用过二甲双胍。有23163人(3.4%)在同时服用三种药物。 经统计发现,服用二甲双胍与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现出了显著负相关,而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相较于非糖尿病人群,二甲双胍服用者肺癌发病风险降低11%。在两年中累积服用二甲双胍≥547.5天的人群中, 肺癌发病风险更是大幅降低56%,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4%。 此外,随着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肺癌死亡率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降低。在两年中累积服用阿司匹林或他汀类药物≥547.5天的人群中, 肺癌死亡风险分别显著降低13%和23%。 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的人群中,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降低了17%。其中,两年内同时服用三种药物≥547.5天的人群, 肺癌发病风险降低51%,肺癌死亡风险降低58%。 这项研究提示了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均与肺癌风险降低独立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老药新用,在抗癌策略中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和期待。 二甲双胍如何一步步称神? 正如青蒿素发现于青蒿之中一样,最早的“二甲双胍”也是被发现于一种草本植物之中—— 山羊豆(Galega officinalis) 。 1927年,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给兔和狗注射较高剂量的山羊豆碱后,能使它们出现 类似低血糖的症状 。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人体试验,验证了降血糖的结论。在这之后,一系列的胍类衍生物被不断地合成出来—— 双胍类化合物的降糖潜能比胍类更强,于是“双胍”诞生了 。 发现二甲双胍作用的第一人是法国的糖尿病学家 Jean Sterne。他首次进行了二甲双胍的人体研究,并给它取名为“ 噬糖者(Glucophage) ,被译为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自1957年起正式应用于临床。而后经历了一些辗转, 1994年美国FDA认可关于二甲双胍的大量实验安全证据后,才批准二甲双胍再度上市 。

自此,二甲双胍一路开挂,二十多年来,不断被发现新惊喜、新作用。 此前,多国科学家已发现其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功效。包括: 联合用药或可治疗三阴乳腺癌;和禁食协同抑制肿瘤生长;可护胃、降低胃癌风险 。 除了这些,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二甲双胍的新作用研究成果超过了20项。比如: 抗衰老、抗炎、促进毛发生长、协助戒烟、心血管保护、逆转肺纤维化、减肥等等 。 过于“物美价廉”,甚至引来怀疑和争议 近日,二甲双胍再度登上热搜,是因为8月的第三批国家集中采购。在第三批国家集采中, 盐酸二甲双胍片每片低至1.5分钱;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每片低至6.8分钱。 如此低廉的价格遭到不少用药者的质疑:低至几分钱的药品,其质量能得以有效保证吗? 也有业内人士有着同样的怀疑: 中标品种把价格压得如此之地,难保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实际上1分钱并不是购买药品的价格,而是每片/粒的价格,是药品用于申报竞价时的最小制剂统计单位,以方便比价。购买药品时的价格是一盒或一瓶,分为各种规格,总价是几元钱、几十元钱不等。 由于参与集采的药品要求是原研药或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这意味着国家药监部门已对这些药品进行了质量认证, 即使价格降低,质量监管要求也不可能降低。 对此,业内对于监管力度有一定的质疑声音:现在各家企业的相关品种在竞标之前,均需通过国家药监局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而部分公司的品种为原研药,不再需要药监局认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漏洞。

“拜神”还需理性 今年6月,美国FDA在其官网宣布,在一些二甲双胍缓释制剂中,发现可致癌的 亚硝胺杂质 N-亚硝基二甲胺(NDMA)含量超标,这意味着,食用二甲双胍药物有致癌风险。为此,FDA已建议5家制药公司自愿召回二甲双胍缓释剂。 而亚硝胺杂质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未知物质,它是在水和食物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尤其是腌制的食物和烧烤的肉类中更常见。可以说,亚硝胺杂质并不是二甲双胍药物合成的专属品,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质。 亚硝胺杂质的“近亲”你肯定熟悉到不行——可能你家的剩菜里现在就有。亚硝胺的前身是 硝酸盐或亚硝酸盐 。 只不过,一般情形下,合成的亚硝胺在食物或水中的含量低于人体可承受的限度。美国FDA称:成人每天最大摄入亚硝胺不可0.096μg。所以长期摄入于高出人体可承受水平的亚硝胺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至于此次被检测的二甲双胍中的超标的亚硝胺杂质是怎么来的,目前还没有相关结论。有专业人士推测:有可能是源于二甲双胍原料药和在制剂处方工艺中,基因毒性杂质的形成与原料药合成的步骤、溶剂、制备方法等多个方面。 即便有过如此“黑历史”,依然挡不住二甲双胍继续在糖尿病治疗上发光发热。

GIF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针对二甲双胍的试验还仅处于动物试验阶段,还不触及临床,更不用提有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来验证其可靠性。 不排除有研究人员借二甲双胍之名,行科研论文之实。 当然,纵使二甲双胍有“七十二变”,其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作用还是降血糖,治疗糖尿病。 本文部分内容及数据自: 赛柏蓝、精准医学、科技日报、新浪财经、健康界看健日报 @健康界任平生、@健康界梁建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二甲双胍称神了 》 《1分钱的「神药」二甲双胍,便宜能有好货么 》 《Cell》、《Science》、《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Clin Cancer Res, 2013, 19(19): 5372-5380. Cell Death Dis, 2014, 5: e1088. Proc NatlAcadSci USA,2015,112(6):1809-1814. 今日秋分,无病三分虚,学点“规矩”,安全度秋性生活后的“贤者时间”,到底是啥?男女都会有吗?正经科普来了人住在几楼寿命比较长?答案你一定想不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