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读懂大自然这本书
20世纪50年代正值二战之后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时期,美国的企业界为了经济开发而大量砍伐森林,由此导致污染严重、自然失衡。特别是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和木材出口,美国农业部放任财大气粗的化学工业界开发DDT等剧毒杀虫剂并不顾后果地执行大规模空中喷洒计划,导致大量鸟类、鱼类和益虫死亡,而害虫却因产生抗体而日益猖獗。化学毒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胎儿畸形等疾病。
当自然、生物甚至人类受到伤害时,责任感和科学家的良知使蕾切尔·卡逊不再沉默。她只身面对企业界、政府和科研机构权威们的强大压力,对只顾商业利益不顾人类安危的工业集团和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药品DDT提出了挑战:在身患绝症,靠放疗维持生命,几乎濒临瘫痪和失明的情况下,她专门研究危害不次于辐射性的“死神的特效药”(剧毒农药),开始了她称之为“讨伐”的抗争行动。
经过4年苦心孤诣的调查研究,《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出版。书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土壤、植物、动物、水源等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的讲解,说明了化学药剂对大自然产生的毒害;后半部分则针对人类生活所接触的化学毒害问题,提出严重的警告。1972年,DDT等农药在美国被禁用,激发了基层环保运动,也促使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同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全球性环境保护事业。蕾切尔·卡逊于1980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勋章”。一大批环保慈善学术组织以她的名字命名。1992年,在蕾切尔·卡逊逝世后的第28年,《寂静的春天》被推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被誉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2020年4月,列入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1964年的春天,蕾切尔·卡逊女士因癌症逝世,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的呼吁,惊醒的是整个世界。
思考:是什么使无数城镇春天之音沉寂下来?
《寂静的春天》开篇描述了美国中部的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大片的农场、果园成林;沿路生长着月桂、荚蒾等,鸟儿啄食浆果、候鸟迁徙、绿荫掩映着洁净的小溪下捕鱼的人们。然而多年后的一天阴影笼罩了这里:植物枯萎了,鸟儿气息奄奄,孩子们玩耍着就倒下了,只有白色的粉粒露出稍许斑痕。是什么,使得美国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了下来?
这个魔鬼不是来自敌人,恰恰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正如蕾切尔·卡逊所说,“今天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致命的力量来改变和破坏自然。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的战争难道不必然是对自己的战争吗?”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一直是非常微小的。直到人类出现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蕾切尔·卡逊在书中说道:“合成杀虫剂使用才不到20年,就已经传遍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到处皆是。”事实证明,用化学药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只是权宜之计。它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而且害虫还产生了抗药性,而化学药物不可避免地渗入土壤、水、动植物甚至包括人类的肌体之中。由于使用了这种粗暴方式,人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协同互济关系变得完全失调了。人类企图使用化学武器控制自然,然而在对付昆虫之余,化学武器已转过来威胁整个大地,而整个自然界和人类亦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尽管蕾切尔·卡逊的论辞铿锵有力,美国采取了禁止DDT的行动,各种环境运动次序开展。然而自《寂静的春天》出版以后,仅农场用的农药每年仍高达11亿吨,危险的化学药品的生产增长了400%。尽管禁止使用了一些农药,但美国依然生产然后出口到其他国家。书中写到,一位环境癌方面的权威人士:“……在处理含砷物方面,要想采取比我国近年来的实际做法——完全漠视公众的健康状况——再更加漠视的态度,简直是不可能的了。”是谁做了这个决定,使得这些致毒的连锁反应运动起来?“……追求无法律约束的工业界正从他们的努力中获利。”是“浮士德式”的交易体制——牺牲长远利益,获得近期利益,伴随着法律与漏洞共存的政策性失败和公众环境权益的丧失。
启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控制自然”是一种妄自尊大的想象。杀虫剂的滥用已给人和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条道路的尽头必然是无尽的灾难。因此,面对肆虐全球的生态危机,中国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以现代化的实现来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坚持生态整体主义,实现生态和谐。生态整体主义认为,自然、人和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其中自然生态系统是复合生态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主要推动力量,社会是其保障。生态整体主义要求站在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立场上运用综合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共生共荣的目的。坚持生态整体主义主要体现为:一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任何以高高在上的主宰者的身份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暴力行为最终会毁灭人类自己。运用生物控制而不是化学控制害虫,或许是一个更理智和谨慎的办法。二是坚持时间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后代人没有现在的发言权,我们不能再做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事。三是坚持空间整体性和环境问题全球治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只有坚持环境问题全球共治,生态危机才有可能有效解决。以邻为壑、“退群”“毁约”……当前国际社会出现的种种乱象及其背后的零和逻辑是万万要不得的。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伴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原先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为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要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其次是方式创新。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再次,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充分挖掘生态生产力。绿色科技是生态文明的主流技术形态,是复杂的技术群,构成了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寂静的春天》的诞生,启蒙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催生了现代环保运动。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使我们对现代化有了崭新的理解。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体现。在寻求多元共治的现代社会,政府依然是环境权益保障的重要力量。一是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包括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二是健全环境治理的参与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及相关议题的决策及其落实过程的参与和监督。三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民个人,都要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回归质朴,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按生活生态化的要求,培育支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创建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涉及绿色饮食、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方方面面;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也是一场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开展资源环境国情宣传、促使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也需要政府运用政策法规等进行行为调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人人都是良好生态的建设主体,亦是受益主体。蓝天、碧水,人人生活在由水、土壤和植物构成的大地的绿色斗篷,而不是一只鸟儿都没有的寂寥天空。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刘晓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