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突发“事故”

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文言文《铁杵成针》,故事短小,学生容易理清脉洛,老师稍加提示,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条线,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全文意思,根据这条线很容易背诵全文。

文言文教学不必逐字逐句翻译,这样很枯燥,学生会机械记忆。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反复朗诵,诵读中体会文言之意,体验文言之美。课始,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后,学生有了语感,能把握文言文朗诵节奏。后来,在朗读成诵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默写,并完成课后习题。

学生朗读了,体悟了,搞懂了,会写了,背诵了,这节课就结束了。

课结束了,学生还浸沉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这时,一位学生举手,我问她什么事,她说:“张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只要学生有疑问,我觉得,这终归是教学的幸事。我示意她说,她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这个故事中,这位老奶奶将一根铁棒磨成针,我觉得太可惜了。”我一听,这个问题很有趣,于是,叫她继续说下去。她说,你想嘛,这么粗一根铁棒,全部磨成了铁粉,最后就剩下这么小的一根针,这不是浪费吗?听她说完后,我笑了,小孩的思维真的难以捉摸。她说得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但是,我能根据她说的道理去否定这篇文言文隐含的道理吗?当然不能否定。

学生提出与文本主旨不相关的疑问时,老师怎么办?千万不能把学生质疑当成“事故”,应该视为故事,老师不能置之不理,或者搪塞,应该冷静处理,关键在引导。我说:“你在思考问题,很好,不过,学习这篇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关注老媪将铁棒磨成针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时间,还需要耐心。这也正是我们学习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要有恒心,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于你提出的疑问,我想,我们可以再讨论。”这时,另一位女生说:“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古人编写的,古代人编写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笑了,对的,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这才是我们学习这篇文言文的重点。但我还是表扬了提问的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疑问。我看得出来,她还在思考。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走出了教室。

课后,我一直在想,这位学生提出的疑问与生活自息相关,不是没有道理,至少,我们可以从她的疑问中读到另一种价值:节约。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课文隐藏的信息,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课前,如果这位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又该怎么处理?看似不相关的疑问,实则与文本息息相关,这给教师备课敲了警钟,备课需预设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相信,课堂上,一切都可能发生。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事故”都是有趣的故事,只要老师冷静、机智、灵活去处理,就会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一堂课,只要学生思维贴着文本在跳跃,我想,这就是学生在主动且真实地学习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