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教课被设冷静期看,狂奔的在线教育会降温吗?
一边是明星代孕、弃养的无底线无道德事件,另一边则是无数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从一两岁的早教课开始到幼儿园,再到K12、大学乃至出国留学等,教育俨然成为一门生命力旺盛、持久且覆盖更多年龄段的好生意。但也因为家长太过操心孩子的教育,往往会跑偏。
如,冲动之下为孩子报了很多课,学习后却发现根本不像教育机构吹嘘的那么好;孩子难以承受压力,学习进度缓慢;教育机构故意引发家长焦虑,让他们深陷报名泥淖……种种套路,防不胜防。如果能有一段“冷静期”,是不是会好一些呢?而冷静期的出现,能否让狂奔的在线教育降温呢?
冷静期出现,让家长避免被狂热情绪“操控”
冷静期,成为近期流行的热词。除了备受争议的离婚冷静期外,消费领域的冷静期也层出不穷。如,前段时间#健身办卡7天冷静期#就冲上微博热搜榜。上海相关部门规定,从2021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办健身卡有7天“冷静期”,在购卡7天内未开卡使用的可以全额退款。随后,苏州也针对预付卡形式消费制定冷静期,甚至将时间延长至15天。
冷静期的出现,实际上是在避免消费者的冲动消费,也完善着预付卡监管机制。而在教育领域,种种问题也在迫切需要冷静期的出现。如,在早教领域,不少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或者是被教育培训机构忽悠,就花大价钱购买了早教课。但结果往往证明,早教课未必有用,还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不少家长想及时止损——退款了事。可惜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的套路很多,也不乏卷款跑路,导致退款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圳市消委会联合福田区消费者委员会近日公布《深圳市早期教育行业自律公约》。其中明确提到,早教机构要设定购买课程的七天冷静期,七天内消费者尚未消费,可予以全额退款。冷静期的初衷,显然是想让家长避免被狂热情绪“操控”。不得不说,冷静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在线教育烧钱大战,或因冷静期降温
既然早教都在引入冷静期,涉及范围更广、覆盖学生人数更多的K12在线教育使用类似的监管机制,还会远吗?要知道,发展迅猛的在线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更要进行严格监管。
为了谋求更大发展,烧钱大战已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主流。据了解,2020年1-6月,在线教育头部玩家在抖音、微信等平台的外部广告投放,基本都超过10亿。而据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仅仅6月,猿辅导和学而思网校的线上投放费就分别达4.75亿、4.18亿,作业帮也达2.2亿元。此外,去年暑期教育行业的投放峰值,最高达到一天7000万-8000万,远远超过2019年同期。
而在寒假即将到来、疫情有所抬头的大背景下,众多在线教育机构更是想通过烧钱引流。广告轰炸、免费公开课、低价体验课……比比皆是。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猿辅导、作业帮、高途课堂、清北网校等4家在线教育头部企业的广告在微信朋友圈和社群刷屏——他们竟请了同一位“女老师”为其背书。
烧钱大战,显然难以刹车。但冷静期如果真的全面落地,将有望让在线教育机构此次前一锤子的买卖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冷静期的本质,是在平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点。在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冷静期在倒逼在线教育机构提供更优质、多样化的服务,并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想凭借烧钱就让家长“上钩”,并大赚一笔,显然将不再是易事。这也意味着,在线教育领域的烧钱大战,或许会因冷静期降温。
拒绝群魔乱舞,在线教育应找回初心
在线教育领域有着分散化的年龄、地域、需求等特点,细分赛道种类繁多。这导致行业集中度不高,即使是头部玩家也难言有垄断优势,让竞争颇为激烈。由此,“群魔乱舞”的现象不断出现。师资没有宣传的好、收费混乱、退费难、使用体验不佳等,成为在线教育领域难以解决的症结。
在这场资本狂欢盛宴中,众多在线教育机构显然已迷失其中,忘却了自己“育人”的初心。偏离了这一初心,只会让在线教育机构沦为资本的“玩物”。只有找回初心,真正从教育质量入手,才能让在线教育领域重焕光彩。(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