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笠翁对韵》| 王伟勇教授主讲 - 第7集

诗词学堂

《笠翁对韵》第7集

王伟勇教授 主讲

2017年2月23日

学生:向老师行鞠躬礼,老师好。

老师:同学,午安,请坐。

学生:谢谢老师。

老师:我昨天讲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我就顺势讲了,我写一下,把杜甫的批评写给你,你就会印象很深刻。

板书: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具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 杨炯 骆 卢照邻

桓谭 袁安 宋微子

黍离麦秀

顺便想到初唐四杰,举这首诗给你。你看一个开创社会风气,或是走在前面的人是蛮寂寞的,人家也许不了解你,就对你有一些批评,有一些嘲笑,但是最后谁留在这世界上?所以杜甫就曾经对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骆宾王(因为课本有了就不写了),卢照邻,所以我们习惯讲王杨卢骆。说“王杨卢骆当时体”,各位,那时候律诗刚开始,初唐时期,五言诗,五言律诗,本来自由化的诗,慢慢要遵守规矩,哪些人开风气先作?就这四个人,王杨卢骆,他们五言律诗写得蛮多的,蛮工整的。所以好多人就批评说,你这样绑手绑脚,这样子做,然后再推敲,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子玩这个东西,究竟能够传多久,流传多久?所以杜甫前面两句是在讲,王杨卢骆当时体,就写五言律诗,要走发展律诗这个路子。“轻薄为文哂未休”,大家都嘲笑,你们轻薄为文,装模作样在作这个形式对句,大家就嘲笑他,嘲笑个不停。但是最后两句,杜甫给他们的历史评价,“尔曹身与名具灭”,这个尔曹,如果你顺势来讲,你当然可以连接第三句顺势来,说你们这些批评的人,到最后是身与名具灭,没有人知道你。可是,“不废长江万古流”,王杨卢骆仍然在后人的心目中,一直流传万代。说批评的人反而默默无闻,被批评的人反而大家知道,你看,律诗就是他们推展,律诗,果真,这个诗就变成了唐朝主流,如何如何这般,他们开风气之先果真是对的。所以尔曹身与名具灭,可以顺着这样说。另外也可以说,别人批评你没有关系,你们是身与名具灭,不可能,因为他们名要留,所以第三句仍然是主张批评人家的人,你们身与名具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开风气的人,人家还会想着他。所以这是借着杜甫的诗,认识王杨卢骆。每个人都有一些作品,全唐诗你们可以去看,有些人还写了文章,就像骆宾王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王勃有〈滕王阁序〉。各位,如果知道你话秋天景致,常常讲的两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讲的,王勃。

这个另外我昨天讲到了,这个事情,“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我本来以为说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我们以前高中课本应该都很容易,后来我一回想又不太对,你们又不是中文系。知道这个典故的举手,知道吗?我本来以为common sense。宋微子,《微子兴悲》听过吧?这两天开始上课,我想每一个,我都要问一下,你们究竟有没有人懂?你们没有中文背景,慢慢这样上来,来自不同的区域。

你知道微子就是谁的哥哥?商纣王,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周武王把他们灭掉之后,对于这商朝的遗民,他就把微子封在宋这个地方。就是我灭了商朝,你是商朝的王室,我就给你一块地叫做宋,你就在这边,宋微子。他走过了,虽然改朝换代周天子在位,我是商朝旧臣,走过了我以前走过的地方,他一阵难过,看到黍离那么样的长着,荒烟蔓草,他就写了感伤的〈麦秀歌〉。宋微子箕就是他,“微子殷有三仁焉”,其中的一个就是他。所以我们以后,只要提到了黍离麦秀之诗,或是麦秀之诗,都是讲对故国的想念,因为他作了〈麦秀歌〉,微子就是指这个人。

所以你看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时候,看到我们李唐天下,被武氏这样子乱,我们能够不警惕,不起来大家拿着正义的旗帜,来反抗吗?来推翻她吗?等等,就讲这个,看到自己的国家那么离乱,我能够不兴悲吗?

“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袁君山是谁?各位,这个版本有两种,所以有时候我们想说,我们那时候高中念的,后来我睡觉的时候,就会有点不安。你如果背的话,有些人背成桓君山,有些人背成袁君山。各位,这是两个人,如果你背成桓君山的时候,就是桓谭;如果你背袁君山的时候,就是袁安,他们两个人都叫君山。好了,现在问题来了,哪个对?各位如果你是桓君山桓谭,各位,我又讲说各位知道了,应该不知道了,桓谭有《新论》这本书,桓谭他是后汉光武帝时候的人,汉光武帝。结果他看到这个,常常对于时事他会有谏言,光武帝当然是一个中兴之主,但是他当时,他们常常喜欢引纬谶之说,一语成谶的谶。譬如说从汉代开始,他们讲儒家经典,常常把阴阳五行讲进去,解正道讲《易经》的时候,突然谈到穿插一些算命的,类似这样。结果桓谭认为,这不是一个儒家正道,常常就要说。没想到他就被贬官,抑郁而卒,这个不得志。如果你用桓谭来讲,他就变成桓君山,有些版本。如果你用袁安来讲,他就变成袁君山,有个版本。袁君山是谁?是汉哀帝时候,汉代末期汉哀帝,当时候外戚秉政,就是皇太后这一边的人秉政。我们常常讲说姻亲关系,姻亲关系,姻是站在男孩子的关系,我们说姻亲他是我的姻亲,我们说结婚结婚,你会就有个婚姻婚姻,姻亲关系是女方家属这一边。所以这个外戚就秉政,袁安只要一提到,这些外戚蛊乱朝政,就痛哭流涕。所以两个人的作为是不一样。

当然学界也有人考证,说在那个时代,袁跟桓只是一音之转,应该是桓谭才对。我只是告诉你,有这些说法。那现在问题来了,袁跟桓这两个字差很多,为什么认为是一音之转?涉及到你会不会讲闽南语?假设那时候的汉语,是现在的闽南语系统下来,桓怎么讲?齐桓公的桓,桓,ㄏㄨㄢˊ,袁怎么讲?ㄨㄢˊ,有没有注意到它的韵脚很像?所以有人主张说,袁君山根本不对,应该是桓谭。你就知道这个事情就好了。都是关心朝局,一个是怕外戚乱政,袁安;一个是怕纬谶之说,蛊乱了儒家的社会价值,而痛心陈述,都不得志于一时。所以这两句话是这样。

那至于骆宾王,黍离麦秀之诗,就刚刚讲了,就是国家沦亡,朝廷沦亡。你们哪一个字不会写,黍是吧?离,离别的离,离开的离,黍离。他讲黍长得离离,黍长得非常茂盛,那些杂草都这样,稻谷都不长了,黍离麦秀。就看到以前商朝田野,杂草漫生,黍离麦秀,都没有长起来,就感到非常难过。所以以后这四个字,就是讲国家沦亡,故国之思,黍离麦秀想到从前应该是这样这样,没想到今天是这样这样,麦也不秀,黍也不离。

好,这是昨天讲的。因为下课我突然想到,我讲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假设你们不知道都没有关系,多问一下,我就会补充一下,你们就懂。那我们今天继续往下面看昨天的,昨天讲到刘禹锡的这个对子。

我们讲过了,字数要等,意义要相关,类别要一致,类别一致,一定要有概念,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有些是同类,有些是异类,那个都没有关系,我们也看到有同类对同类,异类对异类,同类对异类,异类对同类,对不对?反正都是名词大家都可以这样活用;再来就是词性,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这样子;然后平仄,你是平我就仄,我是仄你就平,要这样对。我们昨天用这个标准看到了第三,我们说它类别都一样,对不对?你看柳树植物,丛兰的兰是植物;风是自然现象,露自然现象,风露(我们看名词,先看名词);袂是人用的衣袖,巾也是人用的绢帕,类别是不是近了?完全一样,很不容易,你要对句,每次想到这样就好辛苦。

我讲过,你们的第一个工作,我们这样来说,我们讲到第五个的时候,东冬江支,微,讲到微韵的时候,讲完,你们就开始为自己的名字,取个相对的字号。假设你叫做齐恩,那么两个字就叫做平平,你就取个字号叫做仄仄的这样。懂了没有?然后我来看,看你们怎么取。所以这个如果我们回去,记得我们要做这个功课,你现在就可以想,我叫做什么什么,一个字的,你就想到(还真的有一个字的),你要取两个字,如果你的字是平声,就想两个仄声的,这样想想看,努力看看。它是仄平你就平仄,它是平平你仄仄,它是仄仄你就平平。到时候你就会知道你的字,哪个字叫做仄声、平声,因为四声我们马上就会讲到。没有问题?好好的想,保证有趣。

然后等到上平声讲完,我们就开始作对联;下平声全部教完了我们开始作诗;让我感觉到这个诗有那个样子,我们就算结业,我这门课才结束,不然我就一直讲,讲到你听不完。不要,我没时间。

我们看书下去,所以我说这个类别,如果你看他对得这么好,当然这是个很高的标准,植物对植物,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人类所用的器具,器具。好,平仄。各位我昨天说过了,我说五言诗句式是二三,七言诗的句式是四三。二是一个最基本的单元,所以如果到七言的时候,清明、时节,你这样把它切开,清明一个单元,时节一个单元;路上、行人,路上一个单元,行人一个单元,切诗。可是下三你再切的时候就不行,你看雨纷纷,它是一二,最后一句杏花村。抱歉,〈清明〉会背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所以你看底下,雨纷纷是一二的结构,纷纷修饰那个雨,是一二;可是杏花村二一,对不对,杏花村,名字,就好像台南县,二一,这个你都会区别。所以如果用这样的角度来看,下三你还要注意是一二或者是二一。那你到时在读书的时候,什么地方拉长音就不一样,清明-时节-雨纷纷,最后一个纷拖长音,清明的明拖音,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第二句拖在了第四个字跟最后一个字,押韵字一定要拖长音,不管是五言或者是七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看,杏花村,雨纷纷,不一样,有没有看到?

所以你懂了以后,譬如说〈将进酒〉岑夫子,岑-夫子,岑-夫子;可是元丹丘,丹丘是名字,你不能说,丹-丘生,没有人这样念,伟勇先生你不能说,伟-勇先生,还有人这样念吗?没有人这样念,元丹丘你就丹丘-生,你就会在下面。这样一讲你大概诗的结构,大概都很容易拆解了。好,五言原来是这样拆开,下面的三个字可以是一二或二一,所以你会变成了句式结构二一二,或者是二二一,七言你就变成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句子结构就那么单纯。但是有人要说破你才知道,原来三字句还要再细分。

如果是这样来看的话,我们的平仄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你就知道为什么叫做对一半。因为你下半截的节奏,你不能说平平平仄仄仄,也不能仄平仄,有人觉得不和谐、不协调。可是你看看我们例子,我们把它打个五个条件都合的,弱柳,词性我们刚刚讲了,名词柳跟兰类别有了,弱形容词形容柳,丛形容词形容兰,从风,动词、名词;裛露,裛就是沾,沾了露水;举袂,举是动词、袂是受词;沾巾,沾是动词、巾是受词,完全一样词性,有没有看见?也一样。所以任何一个条件你摆下来都合。

好,最后我们看平仄,我刚刚已经先讲平仄。弱柳仄仄,从风平平,好了,我说两个两个捉对厮杀,其他的单独的摆在哪里?要么就是摆在,七言摆在第五个字,要么就是摆在最后一个。譬如说弱柳是两个仄仄,从风是两个平平,举袂是两个仄仄,它就摆在第几字?那个平声,摆在第五字。相对你往下看,平平两个字,仄仄完了以后后面是平平,请问剩下一个仄声是什么?就摆在第五个字。所以你就会,哦,原来是这样。所以现在我们的名词叫做排列组合,平仄的排列组合,把它组一下。所以你会这样仄仄-平平-平仄仄,它对过去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在古书,你们假如有兴趣可以去看,我们平仄有些就直接给你写平。它这个符号,我这边是用我们一般简单的符号。各种符号不一样,这个是平声,假设我们这平声你用国字,这个叫仄声;有一种符号这个就叫平声(-),这个就叫仄声(|);有一种符号这样叫做平声(○),这样叫做仄声(●);你去看,你如果看一个这样画(丄),一个这样画(丅);或者这里头他打两个打在一起(●),这个圈圈它突然这样显示,一个显示这样(◒),古代人还是很聪明的,我告诉你,我们来对好,要叫你们来写书法来涂,一定要画圆心要正,这样(◓),知道什么意思吗?所以你如果看古书原来是这样,今天我们一讲你说其实……所以我们常常讲读书,为什么叫你说文章一拿你要先读序,你要先看。它的平声国字你懂了,我们用划一横就叫平声,划一杠就叫仄声;那我要圈圈来表示,全部空白的就叫平声,全部圈圈的就叫做仄声。

好,那现在有一个地方,不是说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吗,如果是七言诗第三个字可平可仄吗?好,那我怎么表现可平可仄?如果这个地方该仄声,你可以用平声,你要先看仄声为准,偶尔用平声;好,仄声推过来它会半圆圈,应该仄声它可以平声,一定以上面为准,下面是附属。这样听得懂吗?那边远远的可以看到吗?不好意思,这个因为我没有画在那边。同样道理应该是平声,然后你可以作仄声,它就写这样;它的平声白的就会留在上面,仄声就会下面。大致上你这样想好,至于后来,新式标点不必管它,你就我们的诗的节奏,什么逗号、分号什么你都不要管,你就用这几个符号一表现,人家就很清楚,可平可仄。

所以你看看它没有一个字出律,连一三不论它都论,所以这非常标准。今天如果我写,弱柳,我写了柔柳,格律合不合?当然可以合,因为柔在第一个字,它不在关键的第二个字,因为二四六是绝对不能乱的,要分明的。知道?这个千万记得,这是第一个条件。

来,我们看第二个。第二个条件是什么?这个你很熟了,〈游山西村〉陆游的诗。现在变成一个俗语,本来是人家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前面的那几个条件讲起来,四个条件皆合只有一个类别不合。你看山重平平,柳暗仄仄,水复仄仄,花明平平,疑无路平平仄,又一村仄仄平,那个一绝对是入声字。我下一次会让你们做基本功课,一东,二冬我们开始上《笠翁对韵》,马上下礼拜就开始了。你就上完一段你就开始标,你现在回去尝试标,慢慢听,听我讲你标,哪一天我来检查你的课本标对了没有,开玩笑,我一讲了以后你当然都对了。但试着标,譬如说一二三四的一,我就提醒你这个地方一你不能,一村,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就很自然就会这样念,讲闽南话的时候我就很OK了。所以你看它的平仄全部合。

词性,名词对名词,山重,重形容山,柳暗,暗形容,词性都一样。但是只有一个东西不合,叫做类别不合。刚刚不是五个条件,刚刚前面讲了五个条件吗?字数相等,意义也一样,譬如说山水弯弯曲曲的,以为是没有路了,没想到转个弯,柳暗花明又看到一个村庄。所以意思的连贯性,我们讲的意思相关,有时候是并列相关,有时是上下相关,还记得吧?我们说流水对,有时候是上下意思有关,有时候是各别成立一个意思。像你刚刚讲的,“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就个别意思,我是柳树,挥挥手跟春天道别;我是兰花,落泪跟春天道别。讲的都是同样一个道别,但是不一样,你是挥手。但是这个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我过了重重的山,过了水,已经以为说没有路了,答案在哪里?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想到,拐个弯又看到另外一个境界。所以我们常常讲,一个人碰到一些困难或者是什么,有时候如果你信念不要动摇,一念之间很可能另外一个天地就出现,就常常用在我们人事上了,叫你不要灰心,柳暗花明,没有过不去的事。

那类别不同是什么?如果把它看作对句,意思它可以联贯,没有问题。山是什么?山川,对不对,柳是植物,类别不同,对不对?山是我们看的地理,柳是植物,所以类别不同,你看水是地理,花是植物,只有路跟村,路,你说道路跟村庄,也许有些人走的地方,人住的地方,但是山、水,柳、花不同类别。这是第二个层次,类别不一样也可以对。也就是说有时候,你想不必那么苦思,我杨一定要想到柳吗?不一样,我只要一个仄声字也可以。我随便举例,假设我们是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那么天对地,那么雨对风,那么如果是露对风能不能?露水的露,当然也可以。如果你从宽一点,因为这个露跟风,风露风露都是同样自然的类别,那我现在不用自然类别,我用其他来对风,能不能?在一个从宽的道理上,人家没有说不能,只是你的意思有没有让人家动容,能不能让人家动心。

所以我说最后决战观点,因为我没有把平仄那些摆在前面,我是字数之后,意义就摆在第一个,你那个意义要好。好的对联,让人家流传的对联,一定是意义足以让你省思。你看你们读的那些,不管是《昔时贤文》,一句都是从人家好的句子里头,“向阳花木早逢春”,一定是好句子抓在你那边。

再来,第三个,这是常常有人误解的,对句,一定要平仄,严谨的当然要这样,现在人家叫你作对联,你也应该这样。但是万一我只是四个条件皆合,平仄不合。譬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你看它的句子都是四个四个,然后大胆是名词,假设是动词,宽的方式,小心是名词,求证是动词。好,你再把它看得细一点,胆是人的部位,心也是人的部位,各位这类别够细了吧?有没有?这边大,那边就小,大小也对了,对不对?你看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好像这个你说它不是对句好像不行。可是等到你用传统概念,平仄有没有对?大胆假设仄仄仄仄,小心求证仄平平仄,他把它划过去了,抱歉,他划过去应该把它分断开,心也是平声,求也是平声。请问,这两句话谁说的知道吗?胡适,每个人都琅琅上口,说你做事情不要畏畏缩缩,很多学理探讨要大胆假设;几个假设慢慢排开排开,小心求证,哪一个是最真的真理。所以没有人说它不是对句。

所以你就可以知道说,如果用文学论文学,当然我们期待字面平仄你都要对,这才是最理想的层次。意思只要好,大家就会传你的东西。所以哪一天你看到人家写对联,就是我们昨天背的,千山鸟飞绝,奇怪了?怎么押入声韵?因为你平常背的都床前明月光,你平常背都是平声。人家可以押仄声韵的可以,没有说押仄声韵不行,只是百分之八九十人家都是平声,仄声比较少,少,并不是他错。

但是做为一个学者,我们说社会公共场域在运用,人家要你说写,学校几周年,你要写个对联,家里春节的时候要贴春联,务必记得,因为一般人都会用一般概念来看你,所以你就必须要仄起平收,平收仄起都没有关系,只是贴的时候,语顺一定要特别注意。所以我常常在讲,只要你意思好,人家琅琅上口,也都无所谓。上礼拜有个人问我说,“老师,我是作新诗的,假如我不按照平水韵,甚至于这个古韵我不作,我要用我们的现在ㄅㄆㄇㄈ,有没有这样的韵书?”我说有,民国二十年,我连年代都要记下来,早年就看那个《中华新韵》,出发的发叫做ㄏㄨㄚˋ,它是入声,道家的家是ㄍㄚ,它是平声,没有学仄声去押平声的,现在是区分开来,知道吧?我们现在讲的韵,一定要用唐宋那时候的韵做为最高的标准。

我讲过在大前提之下,大家都会接受,就是你这个诗,如果讲到了别人没讲的创意,讲到了动人的情,或是以理来说服人,足够了,大家大概都会从宽接受。但是这样的作品实在讲并不多,一般来讲都是要教你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平平仄仄仄仄,一定用这种角度来检验你。尤其你在习作的时候,如果说,作一首律诗,你就没有其他考虑了。律诗是唐宋以后慢慢发展,其实是从魏晋慢慢调整出来的,所以你就一定要跟着它的方法做,不然人家就会觉得说,你不长进,根本没知识。

好,我们看第四。各位,你知道这个在诗里头这些句子,其实老早就有,但是要不要变成一个规矩?譬如说我们那么多人在作诗,很可能是我的一千首诗里头,突然有个对句,平仄是完全一样,三个条件皆合,平仄、类别不合。各位,我刚刚已经说了,平仄不合,这边仄仄,你看刚刚的,大小都是仄声,假设、求证,那个假设的设是仄声,证也是仄,都是仄起仄收,很奇怪。设,横的看过去,就是现在是摆横的,大如果是仄声开始,设又仄声结尾,如果你说仄起,上一句的最后一个设是仄声,下面一个求证的证应该是平声,它还是仄声,根本没有对联的概念,知道?可是字面它是对的,你看那个胆跟心,大跟小,假设对求证,非常工整。所以这是不是他们那些新文学运动,像胡适他们想要尝试,我当然没有问过这个问题,但是你就当作,让人家做学问,对于中国人的启发,在一个民主社会的时候对事情不要迷信,要破除你要怎么办?要怎么处理事情的态度,他讲得蛮好的,所以我们几乎都能够琅琅上口。

各位,下面这个就是,平仄也不合,类别也不合。譬如说,“凤箫声动”,不但是不合,大胆假设仄仄仄仄,至少它的第二个字,胆跟心一个是仄对平,有没有看到?求证的求是平,假设的设还是仄,至少它还有两个平声在那边缓和,可是你看到第四个例子,辛稼轩的〈青玉案〉,“凤箫声动”,仄平平仄,“玉壶光转”,仄平平仄,平仄完全一样,请问它算不算对句?各位,你看〈青玉案〉你就知道,“东风夜放花千树”,它本身就是一阕词,就是词,我说过了,如果你要完全follow诗的规矩来走,词自己不创造规矩,就算是诗的附庸。所以刚开始词要发展的时候,包括了〈竹枝词〉,就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你要说这不是七言在一起,这不像七言的诗一样吗?可是因为它可以唱,有人就说这是新的不同的东西,应该是个乐府。刚开始谁都不愿意认定,很多人轻视新的诗体。譬如说诗发展的时候,有新的体制要跟它挑战,要么就给它“诗余”,那个诗剩余下来的,看到这个名称的时候,是很不尊重那独立的词这个体制。

各位词有了教训,请问元曲,宋代词人能不能面对新兴的元曲?又不能。这个词可以唱吗?这个曲也可以唱吗?他叫我词余,知道我的意思?诗独立的时候词要找它挑战,诗人就诗余;词独立的时候曲家要找词挑战,叫它词余。所以有时候你看书,看到了《词余讲义》,各位,绝对是谈词的还是曲的?曲的。《诗余讲义》谈什么?谈词的。很有意思,这些异称在一个朝代,只要一个新文体要独立的时候,常常都会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可是一个人作,两个人作,三个人作就能够。新诗当时大家也不敢一下突破,你说新月派,徐志摩,那些胡适他们的新诗,至少它最后那个韵还守住。到最后现在有诗的兴味就叫做新诗,韵不见得要有,我们写白话诗、现代诗的人,常常这个有诗的意境,有诗的感触,就叫做新诗。你问他韵在哪里?没有,连我们《中华新韵》讲过的韵也不要。所以有一些人又开始忧心,如果没有韵能不能叫诗?所以新诗在独立的时候,它强调一句话是“纵的切割,横的移植”,把旧有的东西全部把它,纵的东西我不要,我们常常讲唐诗、宋词、元曲,民国就是新诗,可是它不要,我这个诗就跟你不一样,我要直接从西方把它移植上来。换句话说平仄也不顾了,对等要整齐的也不要了,韵,刚开始还不敢,慢慢开放时候韵也没有了。可是非常有意思,很多新诗作家,等到有一天他自己再读自己的诗,再读读古诗,读熟了以后总觉得,这个诗少了韵,欠缺了什么东西。所以后来很多的新诗,包括余光中先生,你看到最后他的诗,他就哪怕是《中华新韵》口语念起来,他在某些地方,他还是很自然的押了韵。虽然他没有告诉你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你要怎么样,一定要押韵,没有这样,新诗没有这个规矩,可是他就自自然然就这样来。

所以这个我一直在想,没有韵能不能叫做诗,不然你就去找另外一个名词。就好像日本人写了一个短短的,叫它俳歌,知道意思?另外取名字就好,不要叫诗。诗,我们传统《诗经》,再来唐诗,都已经固定印象,你又不押韵。我开玩笑的说,如果诗独立了之后词被叫做诗余,词独立之后曲被叫做词余,那请问,新诗要独立的时候,曲坛应该叫它叫什么余?曲余。这真有意思。如果你要纵的程序,大概就会这样搞,可是它切割了,不要,我们要新,横的移植。

所以这样告诉你就是,对各位来说就是,这个现象有这样的对仗,哪怕是到词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我昨天讲说为什么讲字数,甚至于句数,在诗的场域都要讲究对齐。可是我说不整齐的美感,一个人作了以后,再一个人再作,三个人作,四个人,作久了以后美感就出现。就好像说,我的词是长短,长长短短,上面长长短短,下半片也长长短短,两个长长短短摆在一起,大体结构不就是整齐了吗?所以你要知道,从宋词开始也有三个对仗的,元曲尤其特别多,就叫做鼎足对,知道鼎足,三句一起对。

一个文体产生,可以承袭前面的精华,就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省去好多冤枉路。但是你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开始建立我自己的新规矩。所以你告诉我说,作诗你要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要如何,我词常常就不一样,你告诉我说要两两相称,我很可能前面是三句,下面是三句,〈浣溪沙〉不就是七七七七七七吗?〈浣溪沙〉,你们词读过哪一阕?我来举例,〈忆江南〉好了,〈忆江南〉读过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你看,三个字、五个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整个篇章结构,前面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中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合乎诗的样子,偏偏他留下了一个余波,能不忆江南?变成五个句子组成一个篇章。我们诗绝对不是,要么就是四个句,要么就是八个句,要么就是十二个句,知道吧?这样子下去,都是偶数偶数句,绝对不会有奇数结尾的。你看,词在篇章结构上就想办法突破它。可是你如果会背的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你看我跟它一个三个字、五个字,就跟你诗的五句、五句,五言一句、七言一句不同。

可是人家就说了,开玩笑,诗也有不是五言、七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几个吗?可是请问那是不是叫做规矩?就是说它那个不整齐是不是说,李白你作这样,王维你作这样,杜甫你作这样?不是,将进酒你看出来,没有人的〈将进酒〉作起来是一致的,因为〈将进酒〉在汉代是个铙歌曲。各位,欢乐什么咚咚咚锵,那个铙,一个金字旁,尧舜的尧,锵那个东西。所以将进酒歌就请喝酒,请喝酒就大家一定是很high,哪里有说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那么规矩的。所以它没有固定的规矩给你填,只是你听了,喝酒的时候你歌唱得比较有节奏感,我就帮你填词。这个歌你听了,也许我今天聚会时间是两个小时比较长,我将进酒填得比较长。将进酒,将进酒,我们讲(ㄐㄧㄤ)将进酒,内陆讲(ㄑㄧㄤ)将进酒。我一看就是请喝酒,将就是请,有时候那个将,我昨天说过是个助词,没有意思,有时候未来叫做将来,它的词性很多。

你看除了李白之外,李贺他们去填的〈将进酒〉,或是古乐府〈将进酒〉,都是短短几句话。只有李白特别长,我喝了一杯还不够,两杯喝下,三杯不够,我必须把它唱好几遍才够。它并没有规矩。可是词不是,等到我帮你定了三五七七五,白居易一定要写三五七七五,刘禹锡也要写三五七七五,“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你看三五七七五。我告诉你中间两个要对句,这是诗的规矩,我觉得对称的蛮美的,把诗的规矩保留。所以你从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小令,你就可以知道说,原来诗怎么样慢慢的演进到曲。

很多文学演进的现象是承传的,承受,突破,建立自己,承受,突破,不会说一下说翻掉什么都没有。所以,你看哪怕是全宋词一首一首读起来,平均最多的字数仍然是五言跟七言。也就是说它成了,但是规矩它就很多地方可以突破。这是大致上告诉你,大致上这样。

好,现在,我们开始。那如果说,老师,我们要对句,什么样才是我们的基本书?《笠翁对韵》。我说你要开始背这本书,这本书是依平水韵的顺序,一东、二冬、三江、四支这样来背。所以我们,既然懂得它的每个tempo,我们底下继续就要知道李渔他的用心,在每个对上,它在类别怎么对,句式它怎么对,平仄它怎么对,慢慢的它是由少而多这样跟你对出来。我们中国人常常有一句话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应该是这样,你读他的书,你不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如何如何这般,好像不够。所以我们要知人论事,要去了解那个人,你看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个。当然我们也说过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白纸黑字的东西,如果没有经过了千年考验,或者说大家这样流传下来,颠扑不破,你随时都可以挑战它,没有关系。留下来的经典,通常是经过多少人的挑战,颠扑不破留下,就好像我们的四书五经等等,就变成了,不管你要修齐治平的哪一个原则,它都可以做为你好好奉守的圭臬。《笠翁对韵》,就是所有诗词曲,你要做为一个圭臬的时候,你的入门功夫。

李渔这个人,一六一一到一六八O,你就知道是清代的初期,刚刚清初,因为明代是到了一六多少年,刚刚开始,如果从南明开始算,后面的这二三十年,不然到一六三几年明代就没有了。我那一次在上支四的那个单元,有没有告诉你它们的交叠?我们没办法截然切开,这是蛮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说,你究竟,清代你说要从什么开始,明代什么开始,皇太极开始来算清代吗?可是那时候,你知道明朝灭亡的时候,它还有余波。所以西元年代,我记得上一次我有稍微切一下那个年代。没有关系,我这记不下来,大概就知道的,一六二几年或者一六三几,大概就是明代开始,所以他是明末清初的人。清代的时间如果你算的话,大概是一六三几或是一六四几,是一个最客观。刚刚从东北要入关那时候开始整顿,大部分的江山还没有,大部分被你拿到了,剩下南明,甚至有逃到海上,甚至有跑到台湾,那时候你当然可以说是余波。可是在为明朝来讲,哪怕我有一块地存在,就是我的权力象征。所以知道我说画断限的起,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这就让史学家去弄。大概我们可以说是一六四O以前,大概明代都还可以,一六四O以后大概清代。所以你就用这样的看法来看,他正好是明末清初,一六一一那时候绝对是明代,一六八O绝对是清代了,明代连海上,南明都没有了。好,你大概知道原来是那个时代的人。

初名仙侣,后来改名,本来他叫李仙侣,后来改为渔,字谪凡。请问他的字号跟名字有没有关系?我们先不讲他改名,他爸爸跟他命名叫做李仙侣的时候,他的字号取得好不好?仙侣,我是天上的仙,跟仙作伴的,仙是平声,侣是仄声,所以他父亲就取了一个名字叫字谪凡,谪,它是一个入声,仄声,凡就是平声,仙侣,平仄,谪凡,仄平,平仄对了没有?对了。好,意义?仙侣,天上的仙被下放到人间来了,谪凡。所以老人家,这个爸爸还是有学问的。只是我告诉你过,你跟小孩子取名字,有时候就不要太取那个负面,什么贬谪到人间,你儿子还没有发迹,你就要他贬谪到人间,好像注定他一辈子官运不通的样子,假设古代读书人必须要来那样的话。我记得我在昨天还是前天结束的时候,我说苏东坡不是找他小儿子开玩笑吗,苏遁,他就马上遁了。所以我在想后来改名字,恐怕也是这样想,刚开始也许爸爸讲,我就让你快乐似神仙,如果你是神仙的话,你怎么到凡间投胎在我的门下?就谪凡。这就好像从李白这个地方想,天上谪仙子,知道吗?就仙侣跟谪凡的概念来看,名跟字都取得非常有关联,平仄也取得蛮好的。

好了,后来改名字,我讲过号就是自己喜欢的,改名字叫做渔,李渔。各位,你知道,捕条大鱼笑哈哈,你们唱过吗,在海外?“白浪滔滔我不怕,撑起舵儿往前划,撒网下水到渔家,捕条大鱼笑哈哈”。所以名词的鱼我们是fish,我们是不会加三点水,渔家渔人渔我们就会加三点水。所以你加了三点水,他自号湖上笠翁。请问湖上笠翁跟渔有没有关系?有,渔夫,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以人家取号还是有想过的。渔跟湖上笠翁,你就可以看到这个人,喜欢被束缚还是逍遥自在?逍遥,渔樵,一蓑烟雨任平生,喜欢这样过。好,我们先知道这样,我们等下慢慢看他的个性。

说是浙江兰谿人,各位这个地理,我告诉你,你看到兰谿你就会想到什么?兰花。各位,在全中国他们非常自诩的,说我这个地方就是兰花的故乡,浙江湖州。湖州有水有山,空气还不错,你知道兰花是要非常干净的花,你不能用腻水,绝对养不好,你那水太多了、太脏了,它也不行,所以兰花不容易养,也不要太多的肥,这有空我再跟你谈。所以这个兰谿兰谿,你就知道那个兰花沿岸一定是……我们今年台南的兰花,好像三月四号到十几号要兰展了,基本上在后壁,我讲过是成功大学办。我不晓得你们会去看兰花吗?如果没有,你们就读兰花的诗。我下次有一部分会介绍梅兰竹菊,因为《笠翁对韵》提到了,我会告诉你是怎么一回事。梅兰竹菊是到明代这个名词才出现,岁寒三友前面就出现,下次碰到再说。你们都好期待,因为我这句话不知道说了好几遍。

说从小就非常聪明,向来就有才子之誉。各位,可见他小时候,他爸爸也许看这个小孩一出来看看面相,看看生辰八字相一相,恐怕是天上的仙下来,你到人间来。世称李十郎,当然排行第十。这古代很自然的事情,就好像《祭十二郎文》,说一个人怎么生那么多?有时候不是,他是一个家族排列,堂兄堂弟都算一起这样排列的。所以有时候李十郎,并不是他爸爸生了十个小孩,当然也许有妻、有妾也有可能,也有可能是他家族,我没有去考证它,李渔的年谱可以去看,他就叫做李十郎。

出身于药商家庭,你看药,在那个年代你能够开个药局,救苦救难,救一些苍生,大概是环境很好,富饶。好,看了没有?家设戏班,这个就是他关键了,家里有戏班子,从小就在那样的环境长大。所以我们常常讲,你家里环境给了你什么,你出来以后就耳濡目染,自然就会有那方面的素养。但是常常有些父母,就等于是操之过急了,我是演京戏的家庭,我的小孩子至少基本功都要。太操练的结果,你可以看看,好多的书法家的后代,好像书法都没有名了。我有些朋友,我们中文系有很多人书法写得很好,常常逼他小孩从小,他要用逼的方式的时候就很痛苦,每天给我写十张、二十张,小孩逼得一点兴趣都没有。你引导他进来,告诉他临帖,像我跟小孩在吟唱,我们互动,我绝不会说你读书读书,你背你背,我自己一定要先背,他一句我一句,我一句他一句,他就觉得你在跟他玩,在游戏中然后他就吸收了东西,一定要用这种。如果你家有小孩,你不会培养的,带来,我当幼稚园馆长,我来帮你栽培一下,保证他们愉快,保证他们很有气质,开玩笑。

所以李渔自然耳濡目染,听都听多了,长辈说看戏要这样看,角色要这样看,如何这般。所以李渔有一本书,当然我们讲说,《笠翁十种曲》,或是说他的整个《笠翁一家言》,他琐琐碎碎的写了《笠翁一家言》。《笠翁一家言》好多单元,譬如说《闲情偶寄》,最有名的,我们一般人来看就是《闲情偶寄》。那里头就有一个章节,专门告诉你怎么来看戏。你恍然大悟,原来他家里是明华园。知道吗?台湾很著名,在我们南部明华园,早年是在北部杨丽花她们。杨丽花算是前辈演歌仔戏的,那一辈还有更早的人。所以这地方上的戏剧很有意思,现在最著名是屏东起家的,就明华园,常常也会来台南公演。所以耳濡目染他就懂,好了,累积了创作跟演出经验,结果三十岁参加乡试落第。各位,你看到乡试就是要去考举人,知道,要考举人。后来碰到了战乱,李渔从此断了求仕之心。你可以看,我刚刚说了,清代如果划来一六四O年开始,因为正式年代难切,你就看到二十岁正好一三,有没有看到?就是一六一一,你给它加三十,正好是清代快要窜出来的时候,明代快要落下,这就乱离的时代。这样一算,原来这样。断了求仕之心,我究竟要考明朝功名,清代入关,功名的路子还没有定,也许科举还没有考,那时候都是读书人非常慌的时代,不知道怎么办。

到了顺治八年,一六五一,移居到了杭州,跟当时名流交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很多都创作于这个时候。你看他有《笠翁十种曲》,你可以想想。各位一个曲不是一篇文章,看你创作是什么曲,你是北剧还是南戏。如果你是北剧,四折戏加上一个楔子。譬如说〈窦娥冤〉,第一折,第二折,前面有个楔子,一个木再一边契字。如果南戏是一出两出,不得了,有时候四十几出五十几出。你要演一出南戏,恐怕你要演个一个月看看能不能演,一个晚上能够唱那么两出戏都不得了。譬如说〈牡丹亭〉,如果你要单独演一个晚上,大概游园惊梦大概就演完了。你要把它整个牡丹亭演完,你就好好坐在那边,天天你这样,每个晚上四小时好了,看看一个月能不能演完。所以南戏,排场什么结构都大了。所以你不要十种曲,不要以为他写十篇,不是这样,而是剧本。

好,他说由于文名渐大,后来又组织戏班子,看看专事演出,说一些达官贵人请他演戏,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览尽了九州风光,也使他成为非常有资财的戏班班主。怎么样?所以我说他家庭环境不错。可是有些人在戏班子长大,早年对于人都有一种类别区别,演戏是非常受到人家歧视的,常常说什么什么无情,什么什么无义,其中有一个就是戏子,非常不公平。现在不得了了,我们台湾的歌仔戏经过曾永义院士,是我的老师辈的人,但是没有教过我,他跟我同一师门,都是郑骞先生的学生,所以他一直叫我师弟师弟,我都一直叫他老师老师。曾老师是我们台南将军人,拿的学位是台大博士学位。可是他写过的剧有歌仔戏、有昆曲、有京戏。你可以看看,经过他跟戚常卉这些前辈,民俗曲艺的组织,辛苦了十年,你现在如果要看歌仔戏,宜兰人当然会说歌仔戏故乡在我们这边,有个传统艺术什么就在宜兰,它有一个建筑物,就专门展览这歌仔戏的源头,等等等等。

各位知道戏剧有三个元素,叫做曲、科、白。曲就是唱;科就是动作,知道科班那个科,科就是动作,科班就是这样来,在这个班动作班里头这样,科班;曲科白就是道白,有旁白有暗白,什么白不管,白就是说话。好,如果这出戏是充满动作的,充满笑的动作的戏,我们就充满笑科的电影。

到了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圣祖。世祖、圣祖,圣祖、世祖,因为是太宗、世宗。他从杭州迁到金陵,各位,到了南京。一生虽然才华洋溢,跟仕途无缘,留下许多诗文小说等等戏曲画作,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理论家,提出了完整的戏剧理论,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也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中国人有没有意思?中国人有没有意思?接受不接受这样的说法?

中国有没有悲剧这个事情?中国有没有叙事诗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没有,真的没有,我们就承认没有。可是中国学界常常就不愿意这样承认,你有悲剧,我也有悲剧,你看我的什么人就是跟你的悲剧一样。好,我们休息一下,我等一下告诉你答案,你想一想我们有没有悲剧?我们究竟是谁能够跟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我们有哪一个剧作家是跟莎士比亚同一年过世的,同一年在那个世纪上发扬光大的?欲知结果如何,请听二十分钟分解。下课。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公众号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