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造火箭、95后建故宫...“垮掉的一代”正在惊艳世界
酷玩实验室作品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连20后都成为“垮掉的一代”了。
截止今天,最大的20后才1岁零23天,但他们被嫌弃天天不走路,还要让妈妈抱,又妈宝又啃老。
“垮掉的一代”这个来自美国的词汇,极富生命力地在中国传播了40年,且人们乐此不疲。
从80后开始,几乎每一代人都曾被人说是垮掉的一代,80后是因为小说垮掉的一代,90后是因为电视垮掉的一代,00后是因为游戏垮掉的一代,10后是因为玩乐垮掉的一代,而20后则是因为不会走路。
也许是玩笑,也许是戏谑,但总之,在他们的口中,似乎每一代人都“垮掉”了,尤其是90后以及00后。
如今的2021年,曾经我们觉得彷徨而令人担忧的90后已迈入30岁,而第一批00后也将大学毕业,他们真的垮掉了吗?
无数的现实在告诉我们,没有。
相反,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后浪”,且用自己的方式,给了这个世界的许多问题以解和答案。
01
造火箭的00后
00后能造出火箭吗?还是可回收火箭?
一些人的答案是不能,还有一些人的答案是要分情况:外国的00后能,中国的00后不能。
因为在很多人一贯的印象里,外国的小朋友动手能力更强。
但2020年8月,一条自制火箭的视频在b站广泛传播,播放量高达192万,弹幕多达1.3万条。
拍摄这条视频的UP主叫刘上,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大一的00后学生,也是一名火箭爱好者,这条视频记录了他设计、制作、发射以及回收火箭的全过程。
火箭这么复杂的东西,造它的难度可想而知,他一个00后大一学生是如何造出来的呢?
2019年10月,当他看到国外知名的火箭爱好者“BPS.space”制作的姿态控制火箭时,也想自制一枚火箭。
但制作一枚火箭,即使是小火箭,需要的技能也太多了:机械设计、3D建模、发动机、燃料、编程、飞控算法、3D打印等等。
2019年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已经有同学看到他在操场上自学单片机相关知识,但真正的突飞猛进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
那段时间,他白天上网课,一下课便开始搞研究。
单单是是发动机矢量喷口的设计,花费了他足足4个月的时间。因为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他参考了很多图书。
燃料的知识他了解的也不多,他便在研制过程中通过大量实验验证改进。为了保证安全,试验的时候,他便找空旷无人的地方,找好掩体,带好灭火器,遥控点火。
尽管如此,依然面临重重失败。
3月10日,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失败;
3月17日,固体火箭发动机失败爆炸;
虽然都只有短短20秒左右的视频,但意味着他的很多努力都在失败中付诸东流。
每当这时,他都要重新寻找问题、查找资料、到爱好者组建的交流群里分享自己的研制进度和难点。
因为常常埋头研究到凌晨三点甚至更晚,第二天还照常上课,他在群友中得到了一个“肝帝”的称号。
在他的不懈研究和大家的帮助下,火箭的进度在不断地推进:
4月6日,自制碳纤维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试车;
4月28日,C形装药碳纤维固体火箭发动机第四次试车成功;
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和成功的反复下, 8月2日,刘上终于发出了在B站发出了一条36秒的视频,这枚高约96cm、直径9.5cm、重3.1kg的火箭发射成功了!
8月6日,他发出了一条8分钟的全程回顾视频,尽管在那个长长的标题里,很多网友根本就搞不清楚矢量喷管是啥、TVC是啥、姿态控制又是啥,但大家纷纷在弹幕里讲述着最朴素的溢美之词。
有人不禁再次感叹,自己在人间凑热闹的日子。
也有人表示,刘上将是下一个马斯克。
刘上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00后是如何通过自学,把这样一枚火箭造出来的。
02
被咖喱启发的90后
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篇在网络中盛传的文章:《外卖,正在毁灭我们下一代》。
“中国2/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1/4的城市已经没有合适的场所堆放垃圾。”文章中石破天惊的数据,让一群每日靠外卖维生的打工人进退两难。
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的举措,外卖店家开始选择性提供餐具,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全部开始使用纸吸管……
香港一个叫Eric的90后年轻人则发现:我们扔的日常垃圾中,有三分之一都是食物,在香港,每天有3600吨的食物被抛弃。
对于这些垃圾,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能被更好地利用,又能在人们心中建立环保的观念呢?
那一年,还在读大学的他不小心被咖喱弄脏了衣服,怎么也洗不干净。
他灵机一动,既然咖喱能弄脏衣服,就说明它能上颜色啊。
一个新的念头在它心中悄悄萌生:去回收一些厨余垃圾来作为染料!
他家楼下就有一家很大的茶餐厅,每天会丢弃各种剩菜,Eric放下身段在垃圾桶里翻啊找啊,捡出了足足100多颗大蒜,卷心菜除了外面几片叶子蔫了,里面全是好的。
但这个途径毕竟是有些味道,他开始开拓不同获得厨余材料的地方,比如菜场。
在香港人的眼里,食材必须长得好看完美,才能卖个好价钱,餐厅只愿意用好看的食材,进口商也只愿意进口漂亮的,那么那些歪瓜裂枣的食材就成了被嫌弃的对象,在冥冥中注定要被丢弃。
于是,Eric跑到菜场里,让菜农专门挑这样的食材卖给他,他再拿回去消毒、风干、压榨,提炼出食物的颜色。
甜菜根可以提炼出红色,橘子皮晒干磨碎可以煮出金黄,菜叶发酵后可以提取青绿和靛蓝,樱花木头加热后就会变成少女粉……
当然也有一些食材不行,比如番茄的颜色,遇到热就会分解。
人们也许会感到惊讶,除了黑和白,厨余垃圾竟然可以做成彩虹里的任何颜色。
惊喜的Eric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天然剩菜染坊”,为了让自己染布技术更加纯熟,他还特地和小伙伴一起去日本学习了一种叫“京友禅”的传统染色技术,并把他们用厨余垃圾做染料的理念带了过去。
他们用废弃食材做成的染料,制作出了各种印花;
并且,有一些真的被印在衣服上;
很多人第一次得知这些是用食材做的后,会感到惊讶,没想到食材还有这么多的用途。
Eric用他们的方法,将一部分食材变废为宝,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因此和食物建立了情感,从而更去珍惜它们,减少浪费。
这颗珍惜食物的种子,从此在人们心中悄悄播下。
03
95后在游戏中造了一座故宫
你曾去过故宫吗?
许多人都去过,那种庄严和肃穆曾让很多第一次去的人为之震撼。
2002年,7岁的苏一峻第一次出门到北京旅游,和妈妈一起参观了北京故宫。那恢宏而美丽的建筑对他幼小的心灵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回家后,他便想用自己的积木搭建一座故宫,只是积木实在是太少,他只能在纸上画下一张又一张7岁孩子能力范围内的故宫的画。
到底怎样才能搭建出一座故宫?
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苏一峻的心里。
此后,他循着兴趣,学美术,研究建筑学。
直到10年后,他遇到了一款沙盘类游戏我的世界,在游戏中,玩家可以用像素化的积木块,去搭建任何自己想要的建筑。
苏一峻的美术和建筑学功底一下就派上了用场。
巧的是,他刚好在游戏中碰到有人在做“虚拟故宫”。这不是苏一峻少年时的理想吗?
只可惜,搭建故宫的难度实在太高、工程量也太大,仅仅建了三大殿的“虚拟故宫”项目就这么烂尾了。
那个久违的梦想再一次在心中开枝散叶,苏一峻决定,一定要把故宫建出来,而且他要建的是康乾盛世时最为恢弘的故宫。
他开始了解有关故宫的资料,找来了《乾隆京城全图》、《北京城写真(1901)》等一一翻看,去确定紫禁城全貌。
但这些远远不够,他要建造的可是故宫啊,他决定恶补建筑学和历史学的知识,书籍、纪录片等各种相关的资料被他一一找来。
他研究的其中一本书叫《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说实话,仅仅看到下面的一张图片,我的大脑已经自动罢工了。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纸
复杂的建筑结构、室内设计、园林艺术、人物历史等等都成了他的必修课。
忙的时候,苏一峻每天早上8点起床,除了吃饭时间,全部都在工作,而且一直干到凌晨两三点。
也许上学时的他,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努力过。
但故宫的工程量实在是太浩大了,他也没有经费,便在游戏里拉起了一支建造师团队——国建团队,他们大部分都是高中生和大学生。
这支团队号称有200多人,但因为没有任何收入、全凭爱好,许多人来来去去,每天仅能保证有10人左右在岗。
他们每晚八九点聚集在一起,集中分配工作后,便一直工作到十二点。
你能想象,深夜,一群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聚集在网络上,竟然是在修故宫吗?
这是一个很宏大的理想,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一个是事情本身的难,单是故宫的结构已经足够难,他们甚至还用上了卫星地图,去确定建筑屋顶的覆盖范围,从而标注出建筑的大小和规模;根据屋檐上的斗拱推算出每个屋顶的大小和屋顶出檐的幅度。
斗拱下面就是柱子,然后可以根据柱子逆推出整个梁架结构,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但他们要把握的不仅是结构,花草树木、雕梁画栋、室内陈设等等要一应俱全,结构、纹理、色彩等等都要精准把握,修好并非易事。
更加现实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因为工作或者学习退出后,这栋建筑便要交给其他人来重新修,修完可能还不够好,有的要反反复复交给四五个人才能达到他们满意的程度。
单单一个角楼,他们就修了四遍。
而网上的故宫图片,苏一峻自己一个人便存了足足10个G,找不到相应的细节资料时,他们还要被迫停工。
就这样,断断续续,他们建了3年,这座由无数像素块组成的“虚拟故宫”才终于完工,甚至连被拆毁的内务府、千步廊、长安东西门、中华门都在游戏中得到了复现。
不仔细看,你都以为是真的。
而且,这栋“虚拟故宫”竟然还和真实的故宫相遇了,他们受故宫博物院的邀请,将这座“虚拟故宫”3D打印成了实体模型,拿到了故宫博物院去做展览。
10多年过去,他用游戏建造了一座故宫,那个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就这么在他傻傻的坚持中解决了。
04
属于年轻人的世界
每一代人都曾被说是垮掉的一代,但最终他们都成功挑起了这个世界的大梁。
面对这个世界的问题,他们善于发现并勇敢用更新的方式解决。
当然,这也取决于这个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抱着龟壳、骨头查找信息,再后来,他们抱着沉重的竹简,再后来,蔡伦发明了纸张,但直到几十年前,大家还要走进各地的图书馆,在浩瀚的书海中一点点翻阅寻找资料。大约到了20年前,人们才在电脑上敲下了一行行字,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而今,相比于传统的搜索方式,年轻人更进一步,更爱用高效的方式,寻找这个复杂世界背后的逻辑和答案。
而对于搜索工具,他们的要求则更高。
他们不希望打开搜索工具,满屏都是杂乱的信息,他们渴望一种更便捷高效的搜索信息的方式。
我写过许多关于搜索的文章,但让我意外的是,连续几年,我的粉丝都在后台不遗余力地安利一个叫夸克的智能搜索app。
这原本只是一个在极客圈中流行的app,但在无数像我的粉丝们这样的年轻人的自发安利下,它逐渐走进了许多人的生活。
打开夸克,页面出乎意料的简洁。
没有杂乱的资讯,最醒目的就是搜索框,以及旁边的语音输入图标和相机图标。没错,它有正常的文字搜索,但你不方便时,也可以语音搜索,还可以拍照搜索。
别看界面简洁,这款搜索app并不简单。
首先,它很智能,当你问题输到一半时,AI就会智能给出答案,为你节省时间。比如造火箭的刘上想要了解的矢量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
比如你想了解的一部电影、火车车次、明星人名、当地天气等等,皆是如此。
到达搜索结果后,你一样惊喜。
因为信息真的优质,比如造故宫的苏一峻想要了解的故宫详细情况,上来第一页就是故宫详情,以及故宫的360°VR全景图,一键遨游故宫。
更重要的是,没有虚假医疗广告。比如搜“青春痘”,上来就是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日常……给你最全面而专业的分析解答。
如果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对应的情况,还可以搜索“健康”,进入“健康频道”,点击“AI自诊”,选择自己相对应的症状,让AI做一个分析。如果不清楚具体部位的名称,还可以通过“三维辅诊”,选择相应的部位。
夸克的AI应用功能绝不止这么简单,可以AI测视力、AI测量身体,还有集拍照转文字、录音转文字于一体的AI云笔记,用途太多,大家可以自己打开挑感兴趣的试用。
而我超喜欢白噪音,不开心时就听“喜中彩票”,稿子写不动时就点“闭眼数钱”,无聊时就点“一桌麻将”,想整点夜晚小浪漫,雷鸣雨落、浪卷海贝任君选择。
当然,作为一个现代年轻人,凡事讲求方便的我,更喜欢的是AI相机。
它成功带我挽回了在初中三年级的堂弟面前的面子,再也不担心他问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了,只要一拍,答案立马出来,连解析都十分详尽。
挽回面子只是偶尔的事,对于我这个懒癌晚期患者来说,更欣慰的是拍照转文档功能,纸质书上的文字,我直接拍摄就可以转文档。
这个功能的强大当然不止如此,看到不认识的花花草草,拍照就能识别;想减肥的时候,拍个照就能识别食物的卡路里;吃完不知道怎么垃圾分类,拍个照就会告诉我。
比如我随手拿起的桌子上的小叶桔,每100g含40千卡的能量,需要走16分钟才能消耗完。我一天都走不了这么久,立马放下了骚动的手。
夸克已经是人们生活的全能小助手,而在这个疫情的特殊时期,搜“返乡政策”,就能一键查询全国各地的返乡政策。
总之,有夸克就有解,年轻人需要的都可以在夸克上找到。
\
左滑查看全部图片
最近,罗永浩在招懂年轻人能解决年轻人问题的年轻合伙人,他跟年轻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听说夸克也有参与其中。
你看,老罗连合伙人,都想招年轻人。
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没有垮掉。
面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又一个未知,他们勇敢且无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一个又一个问题得到解答,并最终推动这个世界往前走。
就像一位领袖曾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年轻人的。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