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的前世今生,面条的上下五千年,面条的故事

如果从一碗面条的角度来研究历史,你会发现上下五千年中,面条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最早的方便面、最早的挂面、最早的牛肉面、最早的凉面……中华文明,也可以称为一部面条史。

东汉:面条雏形“索饼”

刘熙《释名》中提到了“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行而名之也。”这里面提到的“索饼”,根据清代王先谦的解释似乎就是“水饮饼”,在江淮民间被称作“切面”,可视为面条的雏形。

晋代:最早牛肉面

傅玄所著《七谟》中形容:“乃有三牲之和羹,蕤(rui)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这里所说的面条就是细长如丝线,与现代面条非常相似。

有趣的是这种面条可以搭配“三牲之和羹”,也就是牛肉羹汤,就是比较初期的牛肉面。

唐代:来碗凉面

《唐六典·光禄寺》记载:“东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 “冷淘”是一种过水面条。

唐朝的“冷淘”在烹制前就已经调味,所以吃的时候不用与调料拌食。杜甫很喜欢吃“槐叶冷淘面”。甚至还专门写了首诗: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到了宋代,则发展了加盐拌甘菊嫩芽的凉面。

宋代:面条的时代

宋代的面条种类丰富了很多,在《东京梦华录》里还记载了各种风味不同的面:“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等”,在《梦梁录》中也有相应记载,这一时期,“面条”成了“汤饼” 等的统称。

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了苏轼和弟弟苏辙被贬南迁时,在广西相遇,二人在路边小摊买了两碗“汤饼”填肚子的故事。

元代:可以久存的挂面出现了

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中最早出现了“挂面”一词,但也有一说,在敦煌文书中多次出现“须面”,是一种装在盒中用以送人的面,类似挂面。

清代:也许是最早的方便面

乾隆年间的书画家、扬州知府伊秉绶家中宾客不断,家厨为了便利快捷,将面粉和鸡蛋掺水和匀,擀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保存。待客时,用开水冲烫面团,加入佐料即可食用。

清朝前期,还出现了调味面,李渔曾经在《闲情偶寄》中提到“五香面”和“八珍面”。

清朝后期,老北京炸酱面出现。夏季常吃过水凉面,肉末炸酱面,芝麻酱面。

近代:面条种类百花齐放

近现代由于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日益强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条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口味也千变万化。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生活节奏、习惯,面条一直在推陈出新,一直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进,无论怎么变化,都是为了适应我们的口味,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