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肿痛的药方
用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肿痛7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7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肿痛及肢体关节活动障碍。其中男性32例,女性46例;年龄13—75岁,平均59.5岁;病程21天~28年;双膝关节均肿痛者58 例,单膝关节肿痛者20例;有劳损、受凉、扭伤史者63例;检查示膝关节胫骨内外踝及髌骨周围明显压痛者67例,伴有膝关节积液者20例,伴有发热者53例
二、治疗方法
处方:取川乌、独活、姜黄、大黄、栀子、当归、赤芍、红花、桃仁、桂枝、川牛膝各10 克,草乌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备用。用时另取适量新鲜葱、姜捣烂后与上述药粉适量调匀敷于患处,或先在局部贴一层纱布,再将药糊涂于纱布上,24小时换药1次,14天为 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治疗,原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者应按规范减量。用药后局部有热感。局部皮肤有破溃者禁用,敷后局部起泡者应慎用。
三、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关节肿痛消失,活动正常,随访6个月未复发。显效:关节肿痛基本消失,活动接近正常。有效: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活动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疗效:本组经治疗,痊愈12例,显效 36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94.9%。
四、典型病例
马某,女性,57岁。患者膝关节酸胀、肿痛,间断发作10余年,每遇劳累及寒冷则肿痛加重,屈膝下蹲困难,行走缓慢,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曾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方治疗无效。因双膝肿痛加重,行走困难而来诊。诊见双膝、踝关节肿胀,髌骨周围压痛明显,膝关节屈伸明显受限。血沉28 毫米/,J、时,类风湿因子阳性,舌体胖大,色淡白,苔自,脉沉数。用上方中药外敷,3个疗程后,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能自理,复查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继续敷用上方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五、体会
膝关节肿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多有阐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痹证的成因,不外两端:体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侵袭是致病的外在条件。肿因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痛因气血壅滞,阻塞不通而致。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对本病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方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祛风化湿、清热温经之药。由于药物口服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煎煮不当亦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故改用局部外敷投药,以新鲜葱姜调合中药粉粉,增强了药物的渗透力,使其通过皮肤渗透,直接吸收,从筋到骨,直达病所,能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气血流通,可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既方便实用,又安全可靠,所以临床能够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汤药:
血热型:膝关节肿胀,有明显波动感,浮髌试验阳性,扪之灼热,有压痛,舌苔薄白,脉弦滑数。药用金银花30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赤小豆30克,防己12克,鸡血藤20克,牛膝15克,车前子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湿热型:膝关节肿胀,有明显波动感,抚之灼热,关节屈伸时疼痛明显。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药用水牛角20克,桑枝30克,白茅根20克,地骨皮20克,石膏30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蜈蚣一条(研冲)。水煎服,每日一剂。
寒湿型:膝关节肿胀,扪之有囊样波动,抚之不热,有明显压痛,活动轻度受限,天气寒冷时则症状加重,舌淡胖,脉沉弦。药用制川乌20克,黄芪30克,熟地黄30克,炮山甲6克,防风20克,桂枝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虚寒型:膝关节肿胀,有波动感,皮色不变,抚之有冷感,活动轻度受限,遇天气变化则疼痛加剧,伴腰痛、头疼、夜尿频数,口淡,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滑腻,脉弦细无力,迟脉尤甚。药用制川乌20克,白术20克,附子20克,乌梢蛇20克,杜仲20克,熟地黄30克,小茴香12克,黄精20克,桂枝20克,炙甘草12克,茯苓20克,威灵仙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偏方:
治骨关节炎方
处方:冰片30克,田七10克,白酒1 斤。冰片与田七捣碎,放在白酒中,浸泡24 小时成“冰七酒”。用棉签蘸药酒涂抹关节,边抹边用手推拿,每次20分钟,每日两次。主治:骨关节炎。
治局部无名肿胀方
处方:蚕砂50克。碾碎,用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或将蚕砂布包蒸热,热敷患处多次即消。主治:局部无名肿胀。
治膝关节炎经验
方法:秦艽30克,烘干研成粉,用食醋适量调匀,外敷患处。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主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