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仅凭“细节”去判断一个人
最近浏览网络信息的时候,很是心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看人看事情都很喜欢标签化,比如之前和各种婊,再如最近的“油腻中年男人”,“肥腻中年妇女”,“恶臭女孩”,“恶臭男孩”……
用一个个似是而非的细节,满满优越感的口气,网罗了大部分的平凡人,然后只要你符合一点,就被定性了,而称号又大多是歧视性的。
很多时候,人们会说,细节见人品。
但是,很多时候,细节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比如,王戎。
王戎是谁呢?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是卿卿我我的男主人公,是那个看着路边满树李子没人摘断定酸到不能吃的神童。
然而,他更出名是,他是一个财迷,一个吝啬鬼。
《世说新语》中俭吝这一章有9篇,王戎独占4篇。
故事是这样的:
王戎的女儿,在结婚后,向他借了一笔钱,一时没有归还。从那后,王戎看他女儿,再没有好脸色,直到把钱还给他。这是亲生的啊!
王戎的侄子结婚,还是亲的。作为叔叔,贺礼是一件单衣。你以为这就够了?不,婚礼结束后,王戎又要了回来。一个”极品“可能形容?
他最大的爱好便是数钱,和他老婆两个人,每天睁眼开始,闭眼结束,饭可以不吃,钱不能不数。
为扩大收入,作为一个吃着朝廷俸禄的人,甚至让家人卖起了自家院子产的李子。如果这还不觉得有什么,那为了不让别人得到李子的种子,卖时将核都除去呢?
是不是觉得,这号人入选“竹林七贤”,简直让这个称号跌份?!
对,他是“俗物”。连阮籍都在他们聚会时说:“看,这个俗物来了,又来扫我们的兴”。
王戎每次也都舔着脸说:“那是。可你们这样的人,又怎会被俗物扫了兴呢?”
然后,众人把酒言欢。
但是,要说明的是,王戎能进入这个团体,阮籍功不可没。
那时,王戎尚小,大概15岁左右。阮籍和他爹比较熟,经常到他们家找他爹说说话,无奈两人共同语言实在不够多,通常说上一会,也就散了。
一个不经意的机会,阮籍和王戎聊上了,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就成了忘年交。进而进入了竹林小团体。
这样看着截然不同的人,又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呢?其实,能够走到一块的人,三观必有相合之处。
除了神童的名声,显赫的出身,吝啬的举止。王戎同样是个至情至性,视礼教如猛兽之人。
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该干嘛干嘛,不会因为别人的期望而放声大哭,也不会因为常理的推断而食不下咽。有人曾质疑过他的不孝,却只见他一天天的形销骨立。众人皆称,这是“死孝”。对啊,真正的伤心,又岂需表面功夫来衬托。
当他儿子不幸夭折时,他放声大哭。有人又开始质疑他:“孩子本身就小并未成人,你怎么哭的如此不顾形象呢?”
王戎说:“圣人需要维持形象,不肯哭。俗人不懂感情,不知哭。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是至情中人。如果连我们都不愿哭,这世上还有谁会哭,愿意哭?”
这样至情至性的王戎,又怎会配不上“竹林七贤”?
更何况,他曾做到面对大叫的老虎,而面无惧色;他也曾在西晋风雨飘摇八王之乱时,亲自同乱军交兵。
只是,他始终大隐于朝,讲究名哲保身。更多的时候,他的姿态是沉默。
所以,他活了下来,以不倒翁的姿态。他的好友:嵇康被司马氏处死,《广陵散》成绝唱;阮籍终日饮酒,然后到途穷之处放声大哭,最后抑郁而终。
在一个皆是朝不保夕的时代,在一个礼仪道德形同虚设的时代,在一个遍是虚伪的时代,一切都是虚空。作为一个追求真实,希望抓到现实美好,远离尔虞我诈的人,钱好像是最实在的东西。
那么王戎,作为一个人又有什么错呢?
爱钱,不过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也许,他也曾鄙视过自己。不然,他不会在物是人非后,在当初和嵇康、阮籍一起喝过酒的酒垆,长久驻足,说了句“邈若山河”。酒垆那么近,往事旧人却已经那么远,连同当初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