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薛海芳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心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们成年人尚且希望别人欣赏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更何况是孩子呢?如今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处,都是可塑之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就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赏识和关爱就是孩子前进途中的加油站。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赏识和喜爱优秀生是每个教师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对这些学生大部分老师都是倍加呵护。但是,优等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则属于“中等生”或“差生”的范畴,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怎么办呢?有的老师是不管不问,把这样的学生调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成了“三不管”人员。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抱着破罐子破率的态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我们不应该吝啬赞扬的语言,而要敢于和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既要赞扬孩子的优点,又要“赞扬”可爱的缺点。这样才能为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心理氛围。

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过去,大家总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总认为老师这样说了,孩子就应当这样做好,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错误和问题,人们片面地认为严师出高徒,把批评、惩罚当作与引导、鼓励同等重要的方法加以运用,导致强制教育方式的盛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积极发展,甚至扭曲了孩子美好的心灵。一个四年级的女学生在课堂上因念错题目,遭到老师的讽刺和挖苦,并启发其他学生说她撒谎,骂她是脑子有病。孩子很委屈,回去告诉妈妈,妈妈忍不住到校长那儿告状,老师一怒之下辱打了她。之后,引发了一场师生官司。女孩的心破碎了,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一事件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这欣赏便是对孩子的行为、语言、习惯的某种程度上的认可和激励。你爱他,他便觉得自己可爱;你说他做得好,他便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比如,刚学写作文时,哪怕孩子写的是三句半,也要恰如其分地表扬他,再委婉地提出建议,这样,他才会对写作产生好感,产生兴趣,才乐意接受批评。反之,你不停地责备他,不停地批评他,说他不如某某人的成绩好,不如某某人聪明好学,你越是比较,他心理越反感,甚至“破罐子破摔”。每个孩子都是有个性的,我们首先要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来对待,把孩子的人格、情感和需求放在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尊重他,就要以朋友的身份,用商量的语气和他交流。遇到特殊的情况巧妙地处理,切不可操之过急。粗暴、武断、简单地处理只会带来麻烦,产生负面影响,损伤孩子的自尊,也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许多人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训斥而来的。此话不无道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责骂和辱打孩子,这样做的后果不仅刺伤孩子的尊严,更会引起他的反感,甚至在心里仇视你。有时候,坏话好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拿我班上一名学生来说吧,他读书结结巴巴,语句不连贯,停顿不清楚。我反复给他纠正并示范,收效甚微。他变得灰心丧气,不愿意再读书。但我从不训斥他,仍然让他每天坚持读半个小时的书。后来他声带发生了变化,我惊喜地发现他的音色很好,就用一种欣赏的口吻对他说:“你的声音很像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声音。”他听了半信半疑,但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再看新闻联播时,都要忍不住模仿一下。没过半年,他的朗读能力大大提高,参加演讲比赛还得了奖。英语口语也非常好。

美国孩子站在哪儿都充满自信,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不受压抑的环境,父母的欣赏之意溢于言表,无所不在。请看一则事例:一个中国妇女在美国洋人家当保姆,顽皮的孩子在雪白的墙壁上涂上各种颜料,画了许多希奇古怪的东西。保姆怎么管都无济于事。女主人回来后,她赶紧告状,哪知女主人不但不生气,还大大赞赏孩子有创意,很能干。之后,女主人巧妙地告诉孩子,把画画在纸上或者床单上更有利于拿出去展览。这让中国保姆看得目瞪口呆,因为她的潜意识里,在洁白的墙壁上瞎涂瞎画的孩子若不挨骂,必要挨打。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只有善于捕捉这些闪光点,去欣赏他们,赞美他们,他们才会变得更可爱,更充满自信。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