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强:糖尿病经验总结之糖尿病的概念及发病原理、临床表现施治护理、古今文献选载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消渴”或者“消瘅”范畴。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所致。主要临床特点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伴有糖尿和高血糖,常并发酮症酸中毒。

病因与发病原理

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占绝大多数,病因至今不明;继发性占极少数,多由于慢性胰腺炎、癌及胰腺切除,或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因而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由于糖不能很好的被利用,脂肪和蛋白的分解代谢就要相应增加,因而消瘦并发酮症酸中毒(脂肪代谢率过高时,脂肪代谢的产物 ̄酮体,不能被全部氧化而积聚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肾阴亏损,阴亏火旺;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脏腑生热;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等因素引起阴虚燥热,导致本病。

临床表现

早期糖尿病患者一般无症状,仅出现尿糖或血糖升高。病情进一步发展才出现“三多”(多尿、多饮、多食)、“一少”(消瘦)等典型症状。因尿中有糖,尿的渗透压高,肾小管对水的回吸收减少,故尿量增多,1日可达3000一10000毫升;因尿多失水而口渴,因口渴而多饮;因大量葡萄糖由尿排出,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故多食;因糖利用障碍,动用贮存的脂肪和组织蛋白,故消瘦。此外,尚有乏力,阴部瘙痒等。

化验:尿糖阳性(正常人阴性),血糖升高(正常人空腹血糖80~120毫克%)。酮症酸中毒时尿中出现酮体,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并发症

一、酮症酸中毒,常由于治疗不当,或合并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怀孕等而诱发。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倦、嗜睡、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最后严重脱水、休克、昏迷而死亡。

二、其他,如感染(肺结核、肾盂肾炎、皮肤疖痈等)、高血压、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炎、白内障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和尿糖阳性、血糖升高,即可诊断。需注意和以下情况进行鉴别:

一、饮食性糖尿,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类食物,可暂时出现尿糖和血糖升高,但空腹血糖和尿糖正常。

二、肾性糖尿,某些肾小管疾病或妊娠时,肾小管回吸收糖的能力降低,可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正常,且无“三多”、“一少”症状。

三、尿崩症,只有多尿、多饮,但无多食,血糖正常,尿糖正常。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辨证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1.(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一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中消(胃热炽盛)

证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1.(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单方验方

(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 ̄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3)(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党参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何首乌15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下消(肾虚精亏)

证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

方药

1.《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学术争鸣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表示,以消渴症来命名糖尿病,不尽准确,对治疗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仝小林教授解释说,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 ,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对确立消渴证的学术价值,也由支持的学者。如聂文涛认为,消渴证关注了人体内的一种驱动力,现代心身医学称之为内驱力。也就是身体有高分解的冲动;高分解的结果是消渴。所以,针对消渴的治疗方剂,往往同是对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这是中医立足于身体体征变化解决疾病的价值所在。聂文涛在《是驯服血糖,不是束缚血糖》一文中指出:中医学强调人体变化是必须有主导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谁行“政令”的问题。这种“德”与“位”的关系辨析,也是《易传·系辞上》开篇就讲的。根据这种基本的中医思维,人体胰岛素不敏感状态是因为胰岛素不当令的原因。那么,此时由谁来行“政令”呢?这就是胰高糖素。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为胰高血糖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分解的,而胰岛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合成的。显然,频发低血糖、相对低血糖或身体局部血糖供应不全都可能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强,从而出现糖尿病。因此,必须避免对血糖的这种刺激。所以,中医学自《黄帝内经》以来一直注意谷物保护。现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经成为公认的糖尿病患者健康进食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