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双丝袜也要拼的上海名媛,是女性自卑的自我物化
最近, #上海名媛群# 聊天记录刷屏朋友圈,登上各大热搜:
20岁+年轻美丽的女孩几乎人手一个奢侈品包包,每天不是在米其林酒店喝下午茶,就是逛画展,亦或是在星级酒店泡浴缸.....
有着光鲜亮丽外表的“名媛”,每天享受着奢华生活,精心装饰着朋友圈,似乎活出了大家羡慕的精致样子。
一位网友花了500元潜入了一个上海名媛群,却从中窥探到令人大跌眼镜的一幕。
在我们的想象中,“名媛”一词,代表着高贵、富有、时尚等,绝对不是普通女孩儿的世界,但却是其中许多人心向往之的社交群体。
可现实却没有那么光鲜:
从精致的下午茶,到奢华星级酒店,还有奢侈品包包,甚至连二手丝袜都是大家拼单出来的,合计每人花费百来元,就能拍出“精致”的生活美照。
在人造的伪浮华中,既是在心理层面通过社交平台的“晒晒晒”来自欺欺人,也是在现实层面通过流水线定制的网红外貌进入“钩沉渠道”、妄图钓到富二代男性。
事实上,这类姑娘群体,真心自卑。
现代社会本应是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而现代女性却觉得自己长得越漂亮,越优秀,就应该嫁得更好(也就是嫁得更好)。
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同时这也在潜意识中物化了自己。
比如名媛团,强调女性悦己的同时,还充斥着讨好男性的结果导向——吸引精英男性的注意力、激起男性的保护欲、让男性觉得不一样、俘获男性的喜欢。
按照这些话语的指向,我们很容易就能勾勒出这样一个女性形象:
羸弱且需要被保护、自身行为主要服务于他人喜好且以取悦男性为荣。
把物化视作主流价值观,视作理所当然。
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说法:
说男人20岁时候喜欢20岁的女人
男人80岁时候还是喜欢20岁的女人
于是女人的年龄和外外貌成为了商品的象征
女性不管你今天事业有多成功,你多么有能力,你多么有卓越的才华,你多么有创造力,社会仍然很害怕你变成一个剩女。
社会期许你最好的出路还是嫁一个好的老公,然后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所以女人,在这样的教育暗示之下,这是没有办法的,这是主流社会的集体意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内心里面真正的需求,由于某些原因这些需求被压抑。
而一旦某一天这个需求积累的能量反扑的时候,人就会精神崩溃,潜意识影响你的时候,它的影响是狂风暴雨似的。
我们都在努力追求成功,但成功只是物化的东西,因为大家都追求成功,把成功合理化,所以你也认为得到成功就是你心中需求的东西。
即使现在女性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大大提升,内心仍然男尊女卑,内心仍然有一个深层的匮乏感。
比如感觉自己如果没有一个完美的婚姻伴侣关系,在内心里面就会若有所失。
凡是过度炫耀的,都是匮乏,是不自信才需要透过炫耀加强自己的价值感。
她们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深和强化自己的观念,我按照父母和社会要求的路径,完成结婚生子的任务:
我已经被认可了!当初心不甘情不愿结的婚,需要一遍遍加强说服自己,才能让自己的付出、牺牲和委屈都值得了。
对于女性来说,如果自我意识不觉醒,很难逃离“被物化”的命运。
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妻子等于是丈夫的财产,两者之间就没有任何不可预测的成分,男人占有女人,把女人客体化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但是,到今天,夫妻关系是两个主体的关系 ,两个独立个体,有着完全不同的主体经验,在欲望和满足之间势必存在间隙,有时我们把它叫做“孤单”,让亲密关系保持活力的,正式分离的滋味。
只是,我们有多少人能正视这种孤单的分离滋味?
因为害怕,或者无力承受,我们强调亲密关系的某一部分是绝对真实的,是可以恒定被占有或占有的,我们“物化”伴侣,让她/他成为我欲望的绝对实践者。
潜意识里:作为女人你本身的存在没有价值。
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可能很多父母在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
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这一点决定了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载体。
若我们不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生活,而是活在外在价值体系中,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关系即是物化的。
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
许多女人在其他方面都活得精彩自信,却摆脱不了这个最根本的恐惧。
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存在在于被感知!
当孩子出现某种情绪,无论是喜悦、开心、满意、自豪、感激等积极情绪,还是忧愁、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等消极情绪,这个情绪就是他作为完整个体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承认这些情绪,你就是在制造分裂,你没有看到孩子这些情绪,你就没有真正看见Ta这个人。
孩子是你的、老公是你的老婆是你的、你的老公有如何的成就、你的孩子有如何的成就,却从来不谈自己。
低价值感的人,自我价值完全依附于他人之上,是中空的、脆弱的、无力的。
就连她们渴望的“人生圆满”,也是无意识在迎合男方、迎合社会标准,与自我愉悦无关。
每个人都不是物品,而是一个拥有独立灵魂的生命,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存在,这就注定自我价值实现有无限种可能。
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人格特质:
自恋性人格特质,常见有些人见人则自吹自擂,夸耀自己财富、学历、房子、车子以及子女的成就等。
以往国人自谦知耻的性格似乎已渐不见了,连小孩都会互相比较自己的家世、房子、车子的大小价值等等,已很少人去注意个人的品德内涵了。
回到我们今天谈到的上海名媛团。
选择形象包装,目的很简单:
名媛,人家要结识富二代,微商,人家要收割更多的代理
成功人士,人家要吸引投资者,都是带有盈利性质在里头的。
内在价值感不足的人,更容易用外在的东西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炫富,晒名牌等等。
小时候被父母忽视 ,打压,小时候被说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
或者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怎么好,活在自卑中,以至于自己的存在感,得到不正常的满足,就会产生这种大众脸充胖子的炫富行为。
爱慕虚荣的人,往往处于低自尊状态。
低自尊的人往往缺乏自信,不认可自己的价值,内心常常贬低自己,告诉自己“我没用”,“没人会喜欢我”,“我很笨”,“我不行”……
上海名媛群里的成员们正是因为内心认同“我的外在条件好我才有价值”。
所以才会拼团或租赁名贵商品,以此消弭自我价值感过低带来的危机感,获取他人的赞美、嫉妒以及关注。
没有人能够长久忍受自卑情结的侵扰,它会让你变得彷徨、颓废、退却,更有甚者,还会因无法承担内心的压力而走上极端。
只有看见和接纳自卑的存在,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当一个人没有发展出自我价值感,而是建立在寻找比别人强,或者别人比自己弱的证据上,他看到自己的都是虚假的价值。
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具备真正爱人的能力,因为连对自己的爱都像是种交易。
把自己物化了,把自己当做某种比较交易的筹码,我只爱自己身上比别人好的部分,绝对接受不了那些坏的部分。
物化自己就必然会物化他人,即使和再亲密的人,也会在这关系中充满的不安全感,而这份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不安全感就会推动他用各种方式在关系中控制别人。
岁月它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它只负责流动,它不负责你的成长。
自我觉察,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成年人最好的自愈方式是:亲手重建自己的生活。
看清物质背后自己真正的心 灵渴望,进而寻求内心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