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台北故宫的学者告诉你,中国画应该怎么读

中国士人追求隐逸闲适的传统,在诸如明代周臣的《闲看儿童捉柳花》,明代仇英的《松亭试泉图》,以及更早之前北宋赵克敻(这个字读xiong四声或xuan四声,“远”的意思)的《藻鱼图》,北宋刘寀(读“采”)的 《落花游鱼图卷》,南宋范安仁的《鱼藻图卷》等人的画作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宋,刘寀,落花游鱼图卷

鱼或许有闲有忙,但看鱼的人多半是不忙的

宋,赵克夐,藻鱼图

宋画的栩栩如生,关键不在形似的“栩栩”,而在表达生命的“生”

明,周臣,闲看儿童捉柳花

明,仇英,松亭试泉图

喜欢“试”这个说法

齐白石也在画中表达过对“闲”的态度,他有一张画,叫《三余图》(Sorry,找不到原图),画上题字云:

“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

齐白石的“三余”,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无所事事、killing time或者瞎耽误工夫,而是有着更深的意思。就像李霖灿在书中写的:

“他原本是木匠,木匠应该做工,但是工作之余,也来挥洒几笔水墨丹青。他原来并不想写诗,但是‘睡觉东窗日已红’之后,兴犹未尽,也偶尔来歌颂一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四时佳兴与人同’,不亦是充满了生之乐趣吗?至于‘寿者劫之余’,那是对高年长寿的歌颂,在兵荒马乱的二十世纪中还能活到九十几岁的高龄,不是也可以来浮一大白吗?”

生活越是忙迫,内心越想追求从容。李霖灿引用宋代无门禅师那首著名的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并改之为“若无忙迫在心头,日日都是好时节”。

所以,老一辈学人,注重忙而不迫,“不疾而速”,这些基本态度也是欣赏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大家不可不注意。

李霖灿的这本书,初版名为《艺术欣赏与人生》,因此处处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这一主题,贯穿本书的所有章节。

讲完“忙与闲”,他的第二讲说的是中国文物上表现出来的幽默感,“用以增强我们的文化信心”;

内文的图片。图文并茂,也是本书的特色

第三讲,专讲苏东坡这个案例;

北宋,苏轼,寒食帖

第四讲,通过骏马图,讨论美学上形似与神似的问题,“破除形似主义的浅陋”;

唐,韩干(传),照夜白图

第五讲,论顾恺之的人生艺术和中国画的传模移写;

唐,敦煌壁画,维摩诘像

第六讲,论中西艺术思想之异同;

文艺复兴时期丢勒的兔子和北宋崔白的兔子,这样的“图像学”比较,在书中也不少见

第七讲,论诗情、画意、哲思;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

这样一路讲下来,读者就顺着老先生的目光,一一触及文物之历史,花鸟画、墨竹画、山水画之境界,书法之象征,石头、陶瓷之美,笔墨线条之层次,道释画之真意,作者最后还以纳西族象形文字经典之故事,论生死大义。

我们在一开头就说,中国的传统画不能只是“看”,还要懂得怎么去“读”,因为它不仅仅给你提供视觉上的愉悦,也为世人释放更多关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值得现代人一再回望、凝视,重新发现“艺术之美”、“造化之奇”,并思索艺术与“我”的关系。

老一辈学人是可爱的,就像我们以前采访过的艺术史学者徐小虎先生(感兴趣的,戳这里:专访徐小虎:不喜欢中国古画?那可能因为你看的是假画),接人待物都让人感觉亲切——可以想象,如果现场听李霖灿先生的课,也会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

最新这一版本的《中国美术史》实物图

《中国美术史》这本书(原版名《中国美术史稿》),我们在很早前的另一条微信里有提及(戳这里:2018年,让这些书提升你的艺术品味(理想国专辑)),其实就是李霖灿给台大历史系授课内容整理而成,这次再版,亦可算是读者的福音。

与《读画四十年》相比,《中国美术史》更像是一本条理清晰的进阶书,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名人、名作一网打尽,提供的插图之丰富,也足以让读者大饱眼福——不要忘记,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藏了多少精品,而作为研究员和副院长的李霖灿,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值得额外一提的是,1960年代,李霖灿慧眼独具,发现了北宋名家范宽《溪山行旅图》中藏在树里的签名,这为鉴定此为范宽的原作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揭开了近千年来艺术史上的一大谜团。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以及隐藏在树木阔叶缝隙间的画家签名

作为纳西文化研究者和美术史研究专家的李霖灿先生曾说,自己“一生中只做两件事,一是玉龙观雪,一是故宫读画,足堪告慰的是,入两座宝山都没有空手而归”。

北宋,赵令穰,橙黄橘绿图

“橙黄橘绿”也是一个特别美的画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