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县驼腰岭镇学校 李佳 英语学习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及规避策略
英语学习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及规避策略
李佳 柳河县驼腰岭镇学校
摘 要
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文化、习俗交流与融合的过程,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在广大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有一个典型的现象便是中式英语,它是一种因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汉语特点的不规范的英语。本文对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杜绝中式英语的对策,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能够尽快准确、地道地表达英语。本文概括了中式英语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与英语语法不符且中国特色浓重的错误英语和不地道的中国特色英语。并且从思维、文化、语系、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多个角度分析了形成中式英语的原因。最后,本文提出如何杜绝中式英语的六个对策,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减少甚至杜绝中式英语的使用。
关键词:中式英语;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对策
前 言
2017年6月26日,湖北家长郑先生向媒体称,他在家辅导二年级的孩子做作业,发现一本口算本封面上印着一句英文“day day up”,翻译为“天天向上”。“这样不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吗?”郑先生称,而且不能接受如此的翻译错误,认为教辅书的出版商的做法太过于草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英语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乃至世界进行交流的必备工具。伴随学习英语的潮流日益盛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中式英语问题更是常见。
中式英语(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20世纪80年代,葛传槼先生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首先提出“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和Chinglish)”这一概念[1]。李文中于1993年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给“中国式英语”下了定义:中国式英语是指在母语的影响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或使用者按照汉语规则和习惯生搬硬套,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2]。其后,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式英语的定义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中式英语是“错误英语”的集合体,是不同表达习惯在言语交流中的融合[3];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式英语是社会言语变异的产物,对国内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4];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给中式英语做了通俗的界定,即:中式英语就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汉语这一母语背景和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根据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句子构成规则而产生的一种有悖于标准的英语表达习惯和使用法则的变异英语[5]。中式英语是一种社会性的言语变异,但却承载着中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及文化内涵。
中式英语可以算是一种既不隶属于英语也不符合中文标准的中介性的畸形语言,具有浓重中国特色。中式英语主要是由于英语学习者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肆意形式化或主观适应英语而引起的。这样做的缺点是不仅会影响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能力,还会影响到交流中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探索消除中式英语的方式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中式英语历史悠久。 最早的中文英文应该在香港出现。 当英国人强迫贷款香港岛时,一些中国人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沟通,比如与人打招呼时说“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可见中式英语确实是语法不规范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式英语的产生方式越来越多,慢慢也就产生了“chinglish”这个专门翻译成“中式英语”的词汇。俄罗斯新闻网的报道,根据全球语言监听会的统计,“chinglish”位列2005全球最流行的十个词汇清单的第四位。如今,中式英语随处可见,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形式: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错误英语和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具有中国特色、不地道的英语。
(一)与英语语法不符且中国特色浓重的错误英语
英语学习者在不懂得英语语法规则和单词用法的情况下,也不顾及其语法错误和单词含义,直接将汉语一对一地死译而产生的错误英语。虽然它们很容易被中国英语学习者接受,且十分搞笑,但它们完全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是不正确的英语。比如,在网上出现了许多这样的中式英语:
1)You give me stop.(你给我站住);
2)You have seed, I will give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brothers, together up! (你有种!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兄弟们!一起上) 等等。
在我们看来,这些中式英语似乎很有趣,但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起来是很奇怪的,甚至会造成很大的误解,这是非常影响中国和欧美地区之间的交流。
(二)不地道的中国特色英语
从语言本身来讲,中式英语是指语言在词汇和句法上的表达不够合适。首先是在词汇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喜欢重复使用没有必要的词语,使得句子冗长,并且语义啰嗦,甚至习惯于进行不恰当的搭配。如:汉语中涉及“浓”字时,可以说“浓茶,浓墨,浓烟,浓眉,浓缩,浓郁”等,但英语中就不能用thick. 如:浓茶strong tea,浓雾dense fog,浓眉heavy eyebrows,浓缩 concentrate,浓郁rich.如果在字典上生搬硬套某一词汇,不顺其搭配意义,就会导致生硬的“中式英语[6]”。
其次,从句法上讲,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写英语句子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汉语表达,然后将汉语直接翻译成英语。虽然这些句子没有语法错误,但表达并不生动。试比较:
3)The girl who wears ablack jacket is my best friend.(中式英语)
4)The girl in blackjacket is my best friend.(标准英语)
从文化方面来讲,中式英语表现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会倾向于国内文化,而忽视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但中国学生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不重视,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或者根本就不了解西方文化,因此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出现了文化层面的中式英语。比如对于“爱国一家”这个句子的翻译,出现了以下两种翻译:
5)All patriots belongto one family.(中式英语)
6)All patriots arebrothers and sisters.(标准英语)
原文很好理解:凡是爱国者都是一家人,就是自己人的意思。但是照字面直译,就会使西方读者匪夷所思:怎么所有的爱国者都同属一个家庭呢?所以本句最好还是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译作“所有的爱国者都是兄弟姐妹”。
二、中式英语形成原因
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中英思维方式不同,中英文化差异,中英语系差异,受母语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语言习得环境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不同
中式英语产生的首要原因便是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就英汉语言来说,英汉逻辑思维顺序截然不同,我们汉语是整体思维,而英语是个体思维。因此,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用法,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用英语自由表达。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受到中国思维的影响太大,很难或不可能用英语思考。英语的感觉太差了。因而说出的英语仍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的特色。
例如:我很喜欢这本书。
按照汉语思维习惯,将会翻译成:I verylike this book. 而地道的英文翻译则是:I like this book very much. 再举个例子:我家有三口人。按照汉语思维习惯,将会翻译成:our family has three people.而地道的英文翻译则是: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 以上例句中的中式英语都是受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的产物,是字对字翻译过来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产生中式英语的另一重要原因。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体系。某些语言现象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其他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些中式英语虽符合英语语法,但不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习惯,如:旧时的中国很穷,人们缺少粮食,因此人们往往见面以后就会问候“吃了没?”而如果在见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时问候“have you eaten yet?”就会被误解为你在邀请对方共同进餐。中国人在告别前为了表示诚意会再三挽留:(stay longer),这会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十分为难。因此,在学好英语语言词汇和语法的同时,还要对英语社会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也会产生中式英语。
成语、俚语及谚语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中式英语也常常会出现在对成语、谚语与俚语的翻译中。例如“说曹操,曹操就到”,按照汉语习惯,我们可能会翻译成:Cao cao will surely appear when we mention him.这样的翻译对中国读者也许容易理解,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民就不知所云了。而如果对中英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就会发现英语谚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同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就到”意义非常相近,对英语国家的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三)中英语系差别
语言语系的不同也是引起中式英语重要原因。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在语法、词汇、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中国人注重文学才华,但他往往毫不犹豫地强调笔墨反复强调的意思,而英语命题简洁明了,强调直截了当。例如:人事部(personnel)。我们很多学习者会根据汉语习惯翻译为ministry ofpersonnel。在句法结构上,英语限制性关系从句的位置位于修改后的中心项的右侧;而汉语中,每一个修饰成分都位于中心项的左侧,也就是说,汉语趋向于修改成分前面,因此发送。语篇中篇幅较短。单句比较多。虽然英语提倡平淡,但它更倾向于使用委婉含蓄的句子来陈述意见。因此,许多复合句和句子较长。
(四)受母语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
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在已拥有一定的母语基础上开始的。所以中国学生讲的英语很容易具有母语的特征,而同时它又受标准英语规则牵制,因此非英非汉,只是一种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另外,我国学生也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甚至很多学生难于寻求到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交流对象。在汉语的语言学习环境下,学生便难免会讲出“中式英语”。
三、杜绝中式英语的措施
2014年7月15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通则》正式实施。《规范》的研制既是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方便来华外国人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为了扭转个别地方和行业过度使用外文、错译乱译频现的现象。《通则》规定:“公共服务信息应根据信息的内容和意图等意译,并尽量使用英语国家同类信息的习惯用语。”中式英语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不逃避,不惧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减少和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
(一)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我们提倡和鼓励“英语思维”习惯,但实践起来是相当困难的。我们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习惯于将汉语“对译”为英语,这个过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我们在“对译”的过程中稍作停留,避免“翻译腔”,尽量地使表达符合“目标语”英语的表达习惯,通过“增词”或”减词”使得语义完整明了。
英语的学习应当置于具体的“情境”文化语言背景中进行,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学学习、语音语调学习以及语法规则学习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英语思维”习惯。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将语言的学习整合在“情境”中,这样才不至于断章取义,避免产生“蹩脚英语”与“中式英语”。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而欧美人重“逻辑思维”,这便使得中国学生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所产生的句子与欧美本土人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要形容一个人身体健康,中国学生会造出这样的句子:"His body is very healthy! 这样的句子看似没错,却让老外啼笑皆非,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会简单的这样表达:“He is very healthy”。
(二)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其实,许多外国人对于中式英语并不讨厌,甚至还很喜欢,他们常常把汉语里的俏皮话直译过来,造成错位和幽默的效果,比如“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No wind,no waves”(无风不起浪),“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就连官方也不拒绝中式英语,比如,“longtime no see”就已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纽约时报》报道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天天向上”时,就直接使用了“day day up”。据统计,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找出英汉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总结他们的特点。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写一些真实的,常用的表达,注意东方和欧美地区的单词和句子之间的差异。
(三)对比英汉两种语言
中式英语是语言学习者母语知识对英语学习负迁移的反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语法和习语用法的共性和特点。相比之下,中国英语学习者将避免从母语的角度寻找等值律,消除因使用语言而产生的误解。
(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课堂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也是帮助他们减少中式英语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教学能力,才能给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其次,在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文化差异对不同语言表达的影响。此外,教师在英语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多留意并善于收集学生的“中式英语”案例,以此来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中式英语”表达。
(五)尽可能多的阅读英文原著
虽然目前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严谨”的语法和“巨大”的词汇,但书面文章显然是中式英语。许多学习材料或课本都有明显的“汉语印记”,难怪学生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对汉语有点“不合理和不合理”。中国人所写的教科书或多或少都有汉语的影子。当然,它们也渗透了中国人的语言文化。然而,学生很难用这种教材来学习英语。虽然在英语学习的基本阶段,我们准备的教材是学生的一个好的起点,但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多地阅读原文,以便他们能够学习一种地道的英语语言和文化,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些许“英语思维”习惯,这样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多与外国人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人的大量涌入,使得我们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学习者多参加实践活动,乐观自信地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斟酌他们的语言,从“学会”到“会学”。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即便没有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仍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上网看外国原版电影,听外文歌曲,关注外国媒体来进行英语的学习。只要想学肯学,可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英语学习无处不在。
结 论
语言是动态发展的结果。有人说,“中国式俏皮话丰富了英语”——这是一种创新的中式英语。而纵观世界各国的语言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汉语中的沙发、巧克力、葡萄等,莫不是吸收了外来词语,发展和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当然,也要认识到,对语言的宽容,并不是鼓励人们去生造字词,语言还是需要有一定规范的,否则人们就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但是,也不应因为语法问题,就拒绝发展和包容。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习俗息息相关。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不同语言的融合屡见不鲜,中式英语便是文化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剑宇.涉外秘书与女性[J].秘书,2006年第10期.
[2] 戴炜栋.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3年第6期.
[3] 姜雅云.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J].今日英语,1995年第4期.
[4] 王优.语言行为视野下中式英语的描述性定义[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 欧阳国亮,孙颖.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式英语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6] 蔡丽娜,戚健.解析中式英语[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 边楠楠.英语学习中“中式英语”现象初探[J].教改探索,2015年第9期.
[8] 王丽丽.谈英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避免中式英语[J].科技资讯,2012年第5期.
[9] 刘亚娥.中式英语产生的几点因素分析及对策[J].陕西教育,2012年第5期.
[10] 庄绎传.也谈中式英语[J].中国翻译,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