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真诚,恶意满满:对你指手画脚的人,是什么心理?
你生活里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你并不是这样想的,你应该是.....想的
你刚才那个表情(动作),我理解的意思是......
真的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你应该是.....
别狡辩了,你肯定就是......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好像跟你很熟的样子,又好像自己双目如炬的目光早已像X射线一样看透了你全部的伪装。ta不急不缓又意味深长,让你恼羞成怒之余又难免自我怀疑:难道我真的是ta说的那样吗?
照旧,我依然会分两篇文章(今天和明天),分别阐述有这种“爱好”的人是什么人格?以及面对这类人,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才算真正的恰当?显然,“恰当”的意思,不会是简单的置之不理或者怒怼,而是更有建设性,更利于自身成长的应对策略。
今天这一篇,我们先谈谈那些让你在心里骂了一万句“关你屁事”的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
01 通过评判他人,获取确定感(安全感)
首先,“评判”本身,是一种不成熟的人格品质。曾奇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人格越成熟,越能达到“无可无不可”的人生状态。无可无不可,貌似是没有明确态度的圆滑,但实际上,它是祛除了“非黑即白”思维模式之后的圆融,是一种高级人格的智慧展现。
从这个角度说,喜欢给人或事下一个言之凿凿的结论和评判的人,多数是具有并不成熟人格的人。
从潜意识的角度,所谓评判,追求的是一种“确定感”。而确定感,又和一个人的安全感息息相关。所谓缺乏安全感,实际上就是对于不确定的恐惧,当一个人(一件事)被确定,也有同时意味着ta是安全的,是被看清楚的,于是ta也就不再具有潜在的危险。
所以,安全感越不足的人,越追求极度的确定,表现出来的形式之一,就是喜欢下结论、贴标签、评判。
比如,一个人确定你是一个虚伪的人,首先是因为你的某些做法符合了ta心目中关于“虚伪”的定义,其次是因为当ta“看清楚”你的虚伪之后,你的虚伪特质就不会再给ta造成什么威胁了。反之,如果ta不知道你虚伪,说不定会掉入你的“陷阱”。从这个角度说,评判别人表面上看,是在品头论足,谈论的对象是别人,但其实是通过“评判”满足了自己潜意识里的某种安全需要。
这一点,是热衷于评判他人的人最核心的心理诉求,只不过他们自己可能也未曾意识到。
02 通过评判他人,获取优越感
不少人会用风轻云淡或坦白率真来掩盖自己习惯给别人贴标签的本质,但他们依然会让你感觉到某种恶意的存在。
其实如果你有这种感觉,也不用太过怀疑自己。因为的确,很多人都会通过“看透别人”的方式,来获取自己内心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种恶意。
获取优越感实际上还是一种自卑的表现。自卑与自恋, 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双胞胎,有多少自恋就有多少自卑。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评判者是最令人恼火的,很多人被对方贴完标签之后都会有愤怒的情绪:我是什么样的人,难道我自己不知道?难道你比我还要清楚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中,很多父母也经常这样对待孩子,比如孩子做了某件事,家长会说:我就知道你肯定会这样,你就是粗心(懒惰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都会在父母那里感受到强烈的“屈辱感”的原因,很多时候,父母言之凿凿的评判并非事实或事实之全部,父母这种不加求证就肆意评判的态度,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被曲解的愤怒情绪。
首先,所谓看透,大多数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并不是事实。
其次,真正的智慧,是看透不说透,没有人是真正的上帝视角,有资格指点未曾看到自己的人。
第三,撕掉别人的“伪装”,不是真诚,而是在满足自己的破坏欲,这与真诚不沾边,而是十足的恶意。
03 通过评判他人,获取亲密感
大多数人容易被“被揭穿后的恼羞成怒”所控制,很少有人会认为恶意满满的评判背后,还包含着对方渴望亲近的隐秘需要。
事实上,很多人就是通过苛责、评判,甚至攻击来表达自己的亲密感的。
一个对你毫无兴趣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想要评判你的欲望,凡是能让对方感兴趣的,都是ta潜意识里渴望亲密的对象。那么什么人会令对方感兴趣呢?
往往是你身上有某些和对方相似或者对方渴望的特质。正是这两者,吸引对方关注你,并通过人际关系的“越界”——对你肆意点评,来拉近和你的距离。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获取亲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大概率的原因是,ta根本是一个手足无措的“小孩”,不会用其他更恰当的方式表达亲密,这可能是源于在ta成长的环境中并未获得相应的经验,反而习得了“我和你亲近才评判你”的习惯。
当然,他们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擅自贴标签的行为其实非常让人反感,不但没有获得亲密感,反而拉远了距离。
【写在最后】
抿嘴偷笑,一副看透一切的做派,或者言之凿凿,坚信对方就是如此这般.......坦白说,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熟人之间,或者是“半生不熟”的人之间最为常见。尤其是后者,常常让我们感觉到尴尬、不适,但又碍于情面不知如何应对。
在下一篇文章里,我将重点对于“如何应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也许有人会说:怼回去就完了,直接说“关你屁事”,或者不搭理ta就完了,这两种方式都很简单,毫无难度,但却未必是最具建设性的。
因为有时候,他们可能真的是“目光如炬”,看到了我们自己没有看到的问题,如果因为表达方式不得当,就顺便把扩展自我认知的机会也扔掉,那就等于是泼洗澡水时顺便扔掉了孩子,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知道了他们是怎样的人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不急不气,还能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