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十四章:温化寒痰
…………………………………………………………………………………………………………………………
第三十四类:《温化寒痰》
(8味/旋覆花、金沸草、皂角、天南星、猪牙皂、白附子、水半夏、猫爪草)
…………………………………………………………………………………………………………………………
《旋覆花》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旋覆华、金钱花、金盏花、金福花、金佛花、六月菊、鼓子花、小黄花子。
药科——菊科植物旋覆花的头状花序。
产地——分布于东北等地。
药类——温化寒痰。
药性——微温。
药味——苦、辛、咸。
入经——胃、肺。
功效——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主治——风寒咳嗽,喘咳痰多,痰饮蓄结,呕吐噫气,胸膈痞满。
现治——肝病。惊悸,伏暑,潮热,头疼,风火牙痛,咽噎,胁痛,腹疼。
参治——头风,伤风寒热,时发寒热,五脏间寒热,伤寒发汗,皮间死肉,面寒,头目昏闷眩胀,目疾疼痛,目中眵,隐涩羞明,咽喉不利,项筋紧急,风湿痰饮上攻,唾如胶漆稠黏,乳汁不通,乳岩,乳痈,大腹腹胀,饮食不下,半产漏下,膀胱宿水,小便不行,下寒热水肿。
药理——走散之药。补中,祛湿,祛风,除水,导饮,消肿,杀虫,镇咳,平喘,开胃,明目,通血脉,走经络,利大肠,利小便,益色泽,拔毒,抗菌,抗炎。
用法——水煎(纱布包煎或滤去毛)。
用量——水煎(用量3~9克)。
禁忌——阴虚劳嗽者忌服,风热燥咳者禁服。
…………………………………………………………………………………………………………………………
《皂角》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皂荚、大皂角、长皂角、大皂荚、长皂荚、悬刀、鸡栖子、乌犀。
药科——豆科植物皂荚的成熟果实。
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药类——温化寒痰。
药性——温。
药味——辛、咸。
入经——肺、大。
功效——开窍,祛痰,润燥,通便,散结,消肿。
主治——中风口噤,关窍不通,癫痫痰盛,昏迷不醒,喉痹痰阻,顽痰不爽,大便燥结,痈肿。
现治——蛔虫性肠梗阻。风痰,口眼歪斜,皮肤麻木,时时唾浊,小便不通,大便不通。
参治——大风诸癞,风痹顽皮,坐不得眠,头风头痛,小儿毒气攻腮赤肿,食诸鱼骨鲠,痰喘咳逆上气,大肠风毒(泻血不止),腹泻(刺激胃肠黏膜),下痢,便血,便毒,痈疽,耵聍栓塞,风癣,疥癞。
药理——通闭,止咳,杀虫,疏风气,抗菌。
用法——不入水煎剂,研末,丸剂,散剂,外用(研末吹鼻取嚏,煎汤洗、捣烂敷、熬膏涂、烧烟熏)。
用量——研末(常量1~1.5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小毒。孕妇忌服,体虚者忌服,吐血者忌服,咯血者忌服。
…………………………………………………………………………………………………………………………
《天南星》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南星、白南星、虎掌、山苞米、独脚莲、蛇包谷、山棒子。
药科——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的块茎。
产地——分布于东北及山东等地。
药类——温化寒痰。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脾、肺。
功效——燥湿,化痰,散结,消肿,祛风,止痉。
主治——惊风,癫痫,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痰壅,风痰眩晕,顽痰咳嗽,破伤风,痈肿,蛇虫咬伤。
现治——腮腺炎,子宫颈癌。中风,口噤,麻痹,拘缓,疝瘕。
参治——诸风,风痫,昏不知人,蚀透损骨,伤筋,伤寒时疾,寒热,结核,结气,积聚,身面疣子,皮肤生窟,风痰头痛,偏正头疼(连眼额),头面生窟,口舌疮糜,喉痹,瘰疬,瘿瘤,喉闭,咽喉作声,心痛,乳痈赤肿肠痛,小儿走马疳,痰湿臂痛,阴下湿,伏梁,痿,跌扑折伤,金疮伤折瘀血(碎敷伤处),疥癣,恶疮。
药理——治痰功同半夏。下气,强阴,散血,镇静,解颅,堕胎,破坚积,利胸膈,利水道,补肝风虚,抗肿瘤(可望成为抗癌新药),抗癫痫,抗惊厥,抗氧化,抗心律失常。
用法——一般炮制后用,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1.5~4.5克,大剂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生品内服宜慎。恶莽草。畏附子、干姜、生姜。孕妇忌服,热极者忌服,血虚动风者禁服,阴虚燥痰者忌服。
…………………………………………………………………………………………………………………………
《猪牙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猪牙皂角、牙皂、小皂、眉皂、皂荚、乌犀、小牙皂、小皂荚、小乌犀。
药科——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不育果实。
产地——主产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药类——温化寒痰。
药性——温。
药味——辛、咸。
入经——肺、大肠。
功效——开窍,祛痰,散结,消肿。
主治——昏迷不醒,关窍不通,中风口噤,癫痫痰盛,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痈肿。
现治——白癜风,急性肠梗阻,急性血吸虫病。卒中风,中暑风,急惊风,慢惊风。
参治——头风,偏头风,风邪痫疾,风涎,痹气不通,暴病闭塞,口角涎出,昏昏若醉,形体惛闷,四肢不收,伤寒,骨蒸,气积,血积,食积,虫积,小儿白秃,小儿头疮粘肥,卒头痛,脑宣,眩晕,泪出,鼻齆,风热牙痛,急喉闭,咽喉肿痛,时时唾浊,乳痈,吹乳,呕吐,腹中痛,胞衣不落,霍乱转筋,肾风阴痒,外肾偏疼,大小便不通,久痢,脱肛(烧烟熏),风湿手足腰腿疼痛,脚气肿痛,足上风疮作痒,死肌,疥癞,癣疾。
药理——益精,开胃,消谷,通肺,明目,搜风,杀虫,堕胎,利九窍,通关节,破坚症,按肝风,泻肝气,通大肠气,利二便关膈,抗菌,止痛。
用法——丸剂,散剂,外用(煎水冼,研末吹鼻取嚏,研末熬膏涂,烧烟熏)。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1~1.5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小毒。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孕妇者忌服,体弱者忌服,气虚者忌服,吐血患者忌服,咯血者忌服,热极生风者忌服,阴虚痰盛者忌服。
…………………………………………………………………………………………………………………………
《白附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禹白附、麻芋子、鸡心白附、牛奶白附、野慈菇、野半夏。
药科——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
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
药类——温化寒痰。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肝、胃。
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现治——破伤风症,三叉神经痛。
参治——关节痛,腰腿痛,疔肿痈疽。
药理——催吐,镇静,抑菌,抗炎,镇痛,抗惊厥,抗凝血酶,抗结核杆菌。
用法——一般炮制后用。水煎,研末服,外用(捣烂,敷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孕妇慎服,血虚生风者忌服,内热生惊者忌服。
…………………………………………………………………………………………………………………………
《水半夏》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土半夏、半夏、疯狗薯、土田七、戟叶半夏。
药科——天南星科植物鞭檐梨头尖的块茎。
产地——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药类——温化寒痰。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脾、肺。
功效——燥湿,化痰,止咳,消肿。
主治——咳嗽痰多,无名肿毒,痈疮疖肿,毒虫咬伤。
现治——支气管炎。惊悸,手足逆冷,闷乱,短气,喘急,心痛,腹胀痛,呕吐,霍乱。
参治——眩悸,嗜卧不收,伤寒时气,昏瞶,目眩,喉中涎声,寒痰停积,涎唾稠粘,好食酸冷,食不消化,饮酒过多。
药理——镇吐,泻下,抗氧化,中枢抑制,抑制唾液分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孕妇慎用,阴虚燥咳者忌服。
…………………………………………………………………………………………………………………………
《猫爪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猫爪儿草、三散草、黄花草。
药科——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等地亦产。
药类——温化寒痰。
药性——温。
药味——甘、辛。
入经——肝、肺。
功效——散结,解毒,消肿。
主治——龋齿疼痛,瘰疬结核,疔疮疖肿。
现治——恶性淋巴瘤,颈淋巴结结核(瘰疬),急性咽炎,慢性咽炎,甲状腺肿瘤,肺结核,乳腺肿瘤。
参治——偏头痛,男子乳房发育,疟疾。
药理——抗肿瘤,抗结核,抗耐药。
用法——水煎,外用(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小毒。谨慎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