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器简析
唐代中早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创造了灿烂辉煌,举世瞩目的唐代文明。唐代玉器玉质精美,在继承传统玉器技术的基础上造型纹饰工艺吸收了外来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营养,创造出精美而富有活力的唐代玉器,给中国古代制玉长河带来一阵清新的春风。
圆雕小像,立姿,头梳高髻,饰以环饰,为唐代流行之发式,身穿交襟及地长袍,双手拢于胸前,宽水袖过膝,脚
唐代玉器主要出土河南,陕西唐两京地区的墓葬,塔基,窖藏中。唐代玉器以装饰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其造型,纹饰都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由于佛教的盛行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唐代玉器上常可以见到佛教艺术和异域文化的影子。
整件镇器,虽作兽形,却显人容;虽只有首,却见全威;虽是小物,却有大态。
神兽弯曲匍匐在地,身体和四肢以圆雕表现,生动准确。神兽头部刻划精细,毛发卷曲,眉毛微卷,一对圆目突出
唐代玉器造型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玉器器型,乃承袭前代而来,如玉璧,玉圭,玉环,玉镯等。一是受到佛教影响而出现的新造型,如玉飞天,迦楼罗神,玉佛像等,一是借鉴当时金银器器型,尤其是大量涌入中原的西方金银器造型,如兽首杯,八曲长杯等,后两者是唐代玉器中最有活力,最具有艺术成就的部分。
唐代玉飞天。
唐代飞天的造型比较写实,体态婀娜柔美,丰腴圆润。这三件玉飞天的琢刻技艺娴熟自如,在艺术风格上明显地体现了唐代的特色:其艺术处理的关键点就在于轻盈飘逸上,可以看到,飞天的造型自头至足形成一条充满韵律的波曲线,双臂的上下舞动犹如点缀于舒缓乐曲中的一道清脆之音,飘带裙褶的处理完全与飞舞的体势相一致,轻柔曼妙的飞舞之姿跃然眼前。
据《新唐书》记载,隋、初唐以后,显官带銙,以金为主,至显庆元年(656年)始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筠十三。带銙即指腰带上的装饰品。以玉为带筠的习俗最初源自西域民族,唐显庆之后开始在汉民族中流行并作为朝廷的一项制度被规定下来。因此,在唐代玉带銙的装饰上还可以看到浓郁的西域特色,有许多装饰的内容是直接表现西域人事的。
唐代玉器种类和纹饰较魏晋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大量采用日常生活所见的花鸟,人物,动物等为创作题材,佩玉,装饰玉和实用器物成为主流,传统礼玉淡出历史的舞台。唐代玉器主要在贵族阶层流行,材质精美,工艺上借鉴金银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并吸收了西域和佛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一种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玉器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