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弱易病如何养正气?「补」身体的大众误区

本  期  导  读

为什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现在有答案了。

暑热袭人,又闷又热,有部分人总是三天两头,不是感冒咳嗽就是发热咽喉痛,而且周围一旦有人生病自己也接着容易被传染。身体如此脆弱是为什么呢?

《黄帝内经》说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个人正气充足就好比练了金钟罩,百病难以入侵,这些容易生病的人群,是因为他们的正气不够充足。

正气是什么?

其实正气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它是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能力的高度概括,它是一种状态的描述。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这种状态描述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意思是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顺畅人就达到正气充足的状态。

因此正气不是具体的某种物质,所以通过单纯地补气、补肾是不能实现的。

正气怎样运作?

《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意思是天空中的太阳把热量带给地面,而地面接收热量后把海水蒸发上升到天空,在天空中又凝聚成云,云再聚集为雨又降回地面。天地之间就这样循环不断,然后孕育出世间万物。

宇宙万物,地球运转,都是如此循环的圆运动。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天地是个大个体,人体是个小宇宙,天地之道也就是人之道。人的气血运行也是循环的圆运动:

在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肾处于最下面,心在最上面,肺与肝在两侧,脾胃处于中间。

脏腑位置的布局在十个月的胚胎成长期逐渐布局好,但此时我们还不能算是「人」,因为我们的圆运动还没有启动。

↓ 当我们脱离母体出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气」打开肺泡,这种吸气就是圆运动的「肺」气下降。

↑ 然后肺气下降到「肾」,肾接受到信息后,开始启动父母给我们的先天禀赋。接着我们脾胃接受母乳(食物)的精微营养,「脾」也收到启动的信息,脾气开始往上升,并带动「肝」气也随着上升。

↓ 升到最高点「心」时,受到「胃」消化食物,往下传导的下降趋势,又和肺气下降的趋势结合,最终下降到最低点肾,并再次受到脾气上升的趋势动力,又重新开始上升.

如此循环,至此我们第一次的圆运动就完成了,也宣告我们成为人了。

网络图片

在这个升降不断的圆里面,脾胃处于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正因为这种循环不停,人体脏腑气血就流动起来,如环无端,到达《伤寒论》中描述的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的状态,人才就有了生意。

这个圆运动任意维度出现停滞不动,就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源头,而停在不同的维度,因什么原因而停,人体都是产生相应的不适症状表现,医生通过药物、针灸、食疗等等手段,让循环恢复,元真通畅,人就恢复健康了。

正气从哪里来?

从上面的圆运动图可以看出各个脏腑的气机升降都整个圆运动都有贡献,但最关键的点还是在于中间的轴——即脾胃,它是整个运动的起始、维持的动力所在,称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黄帝内经》描述它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均强调这个枢纽的重要性。

如果脾胃虚弱中轴无力,整个圆运动就随时都可能受到外界邪气的影响而出现停滞,从而就容易生病了。

所以,要维持较好的「五脏元真通畅」状态,应该从中轴脾胃入手。

这种情况在小孩子身上非常常见,大部分小孩感冒发烧前均有饮食失调、大便不畅顺、口臭、食欲减退的表现,这都是脾胃中枢运作减慢的表现,所谓「轴不旋转,轮不升降」,所以外界一点邪气就容易侵犯而发病。

补益与健运 一同结合治脾胃

大众普遍的误区就是补,其实这要先了解脾胃的特性。

脾胃均属土,但脾土主升,喜燥恶湿,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胃土主降,喜湿恶燥,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两者喜好与习性均相反,所以在增强脾胃是一定要两者兼顾,不能只是一味的雍补呆补,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化湿通泄,需要补益填充和健运通降相结合。

补益填充方面,我们可以选择白术、莲子等,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

健运通降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穴位可以选择丰隆。

丰隆穴取穴

这些药食同源的食材加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见的八珍糕传说是宫廷用来改善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的食疗方。

导引术

邓老的八段锦有一招调理脾胃需单举,双手交替上下舒张,其实就是引导中轴脾胃上下运转,而达到轴运轮行、五脏元真通畅的状态。

作者介绍:省级医院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运用中药汤剂、膏方、食疗等方法,调理各种偏颇体质状态和亚健康状态。

尤擅失眠、疲劳、消化不良、肾虚、座疮、多汗、感冒、腹泻、儿童体质调理、孕前后调理等,并致力于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传播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