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给杜甫的诗,看不懂觉得好笑,看懂了才明白是英雄相惜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诗歌最为繁荣的时代,是最为辉煌的巅峰。引领这个巅峰时刻的,是两位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都是被后世顶礼膜拜的人物,正如韩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两人在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生活中还有交集。

然而,人们会发现,他们二人关系非常要好,但好像并不对等。杜甫经常写诗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崇敬之情,现存还有十五首专门写给李白的诗。但李白呢?似乎就在将一片心思都放在孟浩然、王维等人身上,仅仅写过三首关于杜甫的诗。

这三首诗,分别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和《戏赠杜甫》。其中,最有意思的还是这首七言绝句《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首诗意思不难理解,它是说李白在饭颗山与杜甫重逢,此时是在正午,杜甫带着斗笠。李白不由感慨,为什么分别之后,你却瘦了这么多?怕是为了这段时间写诗太过辛苦吧。

这首诗写得有点像打油诗,读起来甚至有些滑稽,晚唐时孟棨在《本事诗》中,将其解读为李白对杜甫的调侃,甚至认为是李白讥讽杜甫作诗太过严谨拘束。由于表面上看起来意思确实如此,也基本上盖棺定论。

然而,郭沫若先生就曾经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最后一句是采用的你问我答的方式,也就是李白提问,杜甫回答。场景可以描述成这样:当两人相遇时,李白惊讶地问杜甫为什么这么憔悴,杜甫却一脸苦笑地说,这是因为作诗太过辛苦。

郭沫若的这个说法,固然非常高明。他调和了矛盾,让双方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而且,更为高明的是,他将李白本身用典故和杜甫本人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原来,诗中的最后一句“总为从前作诗苦”是来自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而这句诗,恰好就是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所说。

因此,郭沫若的说法,不仅让李白所用典故更为精彩,更突出两者亲密无间的感情。这种理解,自然是大家之言,让人皆大欢喜。不过在唐诗中却很少出现过主问客答这种方式。其实,即使是李白自问自答,也丝毫不会损害双方的感情。

李白和杜甫的交往,是文人惺惺相惜,更是诗坛前辈对于晚辈的提携。李白比杜甫大11岁,成名更是早了很多。他当过翰林,侍奉过唐玄宗,名满天下,而杜甫在当时默默无闻,即使是去世前名气也不大,直到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弘扬,才将杜甫被挖掘出来。因此,他们的交往,本来就是杜甫作为粉丝仰望李白大咖的关系。

作为前辈,李白就是调侃一下杜甫写诗太辛苦,这非但不是讽刺,相反更是一种关心。毕竟写诗不能当饭吃,还是要注意身体。但是,李白却忘了,他写诗诗靠才华,靠的是灵感,甚至连醉酒也能写出好诗,别人包括诗圣显然都做不到,大多数人只能凭借勤学苦练的积累和字斟句酌的打磨。

更何况,李白的用意,在标题上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尤其是一个“戏”字,就已经将悠悠之口堵上。他似乎就是怕后人误会,所以将大大方方将意思写在第一个字上。所谓戏赠、戏作,就相当于和老朋友的戏言,如果不是一个层面的人,不是关系亲密,李白也不会用如此幽默诙谐之预。所以,杜甫懂了,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段友谊,后人何必为他们寻烦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