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互联网公司里住着一群王彩玲?
撰文丨黑羊 窦轩
1.
虽然今年下了场雪,给春天带来隐隐凉意。但每年立春前后的这段时间,王彩玲都是朋友圈里的隐隐的精神符号。
她存在于男性时尚杂志专题“35件老掉牙的朋友圈装逼招数”里、情人节晒转账记录里、健身房里晒P了两小时的腹肌照里。每年的立春,发一张王彩玲的照片,让作为互联网人的自己,成为王彩玲。
为什么是王彩玲?
恰好是农历岁末年初的当口。立春总会让人想起那句著名的台词:“春天来的时候,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但是到头来,什么都没发生,然后就觉得自己错过了点什么。”
在更迭迅速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大概会对这种“到头来”更有感慨。
电影中,每一年王彩玲都会往返于北京,去寻觅转折命运的机会。立春的时候,也正是大批中青年们往返于他乡和故乡的时候。
忍受着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或者从省会转坐几十块钱的汽车,到没有机场和高铁的小城市里,是一种普遍的体验。几乎每一年的这个时间点,都是一场新媒体吐槽的狂欢。前几年火爆微博的《春节自救指南》今年不过是变体成了《月薪五万,父母依然理解不了我的工作》。推杯换盏间,聊不拢的依然聊不拢。
可是,写这些文章的媒体人真的会自救吗?都月薪5万了,怎么能懂王彩玲的痛楚呢?
要知道,《立春》里的小城市节奏缓慢,和北上广深的新兴行业时不时加班到12点完全是两码事。琐碎八卦,家常里短,人少竞争小,安逸的日子随着日出日落走过。一丁点大的才华就能让人充满自信,只要你别有野心。
可是,处在互联网风口上的人们如何能没有野心?城市化的浪潮不停叫嚣,勾引着每一个在城镇间窥见光的少年。快手,抖音,斗鱼,一家又一家的扎根草根的平台,似乎把成功的门槛放的很低。
2.
但在小城市里出众的才华到了强手如云的北上广,多少也会显得平淡无奇。
就像王彩玲,曾经觉得上天赐给她一副好嗓子是为了让她大放异彩。但在北京的歌剧院里,她的才华并不见得多出色——对于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手里的资本一样很少。
当他们来到大城市,认识这个光怪陆离的地方,那些从未见过的商场和名牌,房子几万块钱一平米,地铁里挤满了去往写字楼的人们。在BAT里,就连面试都有各种令人听不懂的题目。
在长见识和自卑里度过开始的青年们,慢慢地也能依靠《西二旗白领生存指南》、《月入七千,如何活出逼格》等爆款文,学会排队3小时去买一杯一点点;加班到凌晨时发一张长安街夜景的照片等方式,融入这座城市。
看起来他们比王彩玲幸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容不下丑陋的王彩玲,她只能用谎言维持着自己的尊严,等待下一个立春的到来。
不过,是什么让这一代的王彩玲们觉得,现如今的北京能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有所联系?
也许是那租住的二十平米,唯一称得上是家的地方。
大城市高额的房价总是涨的比工资还快,而赚钱的风口也换得日新月异。去年的直播、小视频、共享经济、无人货架,今年的数字币、区块链。多少人追赶着红利,却被红利抛在身后。想要努力跨阶层,最终却成了佛系青年,仍旧回到那个只有二十平米的“大城市”里。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衍生出了“丧”和“装逼”的文化。前者恰到好处地包裹了大城市的压力和负面情绪,甚至有商家能借着“以丧为名”的商品大赚一笔。
后者可能是假装不经意间露出包包LOGO的自拍,可能是黑白滤镜的先锋话剧现场照片,但都只是为了表现出过的很好的心理。因为装逼,归根结底是为了让自己相信自己。
在维持体面这一点上,其实大家并不比王彩玲高明。
3.
王彩玲的痛苦来自于既不被北京接受,也从未被环境理解。在旁人眼里,她的歌剧不受欢迎,长的又丑 ,一把年纪了也没有结婚。落在这个小城市里,她是个弱势群体。
就像她自己说的,在这个城市,会六国语言和六指一样,是个累赘。因为这超出了城市居民的理解范围。
而其实当你带着在北上广锻造出的三观回到小城市时候,同样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你没法说服你的父母,不用去事业单位也挺好的;也没法说服亲戚,三十岁了还不结婚依然很正常;你更难抵挡住他们对你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的不理解。
公关是什么工作?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月薪八千能在北京活下去吗?不买房能靠谱吗?独身主义又是什么怪理论?抑郁症真的不是精神病吗?
这些问题,你很难解释清楚,更不要说被理解。
不被理解,你随时可以选择逃离大城市。有新媒体发起活动“逃离北上广”、“拿一张机票,说走就走”。似乎一下子戳中了生活在大城市的王彩玲们的软肋。一呼百应的口号,热忱的粉丝参与,王彩玲们似乎看到一夜间北上广被折叠的盛况。其实最终,不还是成为爆款文10W+贡献阅读数中的一分子。
等一切结束后你才发现,写这文劝你逃离的人是王彩玲,执行活动的人是王彩玲,参与者是王彩玲,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另一个成功版的王彩玲故事。他没有逃离,他是你励志的偶像。
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高楼格子间的新媒体和互联网公司里,养活了一群看似高大上,却终究无法逃离大城市的王彩玲们。
更多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