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桥文化 "秃尾巴老李"传说
合并图册
"秃尾巴老李"安家东北黑龙江以前,江称白龙江,当时江内有一条白龙,经常吞噬过江的人。"秃尾巴老李"(黑龙)为拯救当地黎民百姓,便和白龙打斗起来,几天几夜不分胜负,饥饿、疲劳到极点。一天,"秃尾巴老李"对闯关东的山东老乡说:"某朝某日,我和小白龙打仗(黑龙江那阵叫白龙江,小白龙在那里镇守),你们帮我蒸几车馒头,再拉几车石灰,放在岸边,看见上来黑水,你们就往里面扔馒头,看见上来白水,你们就往里面撒石灰"。到那天,果不其然,白龙江里就像沸腾的滚锅,一会儿上来黑水,一会儿上来白水。山东老乡按照秃尾巴老李说的办法,只要看到江中泛起白泡,便用筐不停地往水中撒石灰;看到江中冒黑泡就猛往江中扔馒头。这样一来黑龙吃饱后就有了力气,白龙由于受到白灰的刺激而丧失精力。黑、白二龙在江中一直闹腾了三天三夜,黑龙终于打败了白龙,江中才得以风平浪静。从此,白龙江便改名为黑龙江。黑龙为了感谢山东老乡,告诉人们:"只要过江过河,就高喊'秃尾巴老李',我便护送你们安全过去"。后来人们过江时,高喊他的名字,果真都能平安渡过。因此,也就命名此江为黑龙江了!据说,当时过黑龙江的时候,船夫都要问一下"有山东人么"?有山东人才开船,没有山东人就不开船,一直等到有山东人时才开船渡江。后来,人们在过江时,不管有没有山东人,都要有人回答一声"有",这样,船就会平安无事地渡过黑龙江。
清朝以降,受生活所迫,大批的山东人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闯关东,于是,山东老家《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也伴随他们来到了东北。当时,山东人闯关东到达东北后,举目无亲,所见只是天苍苍、雪茫茫,为了立足生存,同乡之间都相互帮助和照应。在东北,有关《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很多。在那里的山东人将创业与思乡的情绪缠绕在一起,附会在一个古老的故事上,"秃尾巴老李"亦龙亦人,因此被那里闯关东的山东人奉为保护神。前些年,许多当年闯关东的山东老人,说起老家依然感情至深,过年的时候,他们会在院中竖起高高的灯杆子,越高越好,盼望家乡的人能看见。在东平,过年时依然延续着竖杆挂灯的的习俗。而在东北的大年初一,许多在东北山东人要起五更,好多人家还要踏着深深的积雪朝着山东老家方向走上一程,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先的祭拜。于是,这种思乡情结附魂于"秃尾巴老李"身上,有了《回乡为母上坟》的故事:"秃尾巴老李"因镇守黑龙江重任在身,只有在每年的夏季,百忙之中抽一点时间回家给母亲上坟。由于时间紧迫,来回匆匆,往返都是雷鸣电闪、风暴雨狂……。直到现在,每年的夏季,"秃尾巴老李"也常回席桥看看,为其老母祭坟。每次来时都会乌云密布,雷声滚滚,有时还夹带着冰雹。这时,人们便说是"秃尾巴老李"回山东老家给老娘上坟来了……"。因此,"席桥"也就因此而扬名。
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修建席桥时,在桥墩中间雕有它的石刻龙像,头在桥北面,尾巴在桥南面,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破四旧,想把它的石像砸掉,但大部分人又害怕,唯恐招来杀身之祸。到最后终于有一位"勇敢者"站了出来,砸掉了桥墩中间的石像。据说没过多久,这人便神秘地离开人世间,撒手人寰,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地人又把石像残骸放置原处,缺损部分用水泥混凝土按原样复原,挺立在桥墩中央。1966年以前,泰(安)东(平)公路就通过这座桥,1967年泰东公路改建时将席桥改建至席桥村北,新建石拱结构中桥1座,取名仍为席桥,原村中的席桥只作为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保障之所用,至2013年,该桥保存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