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108岁老妇带弟长征,曾用盐救整个排,令开国上将夫人感念终身
弹指一挥间,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5年,时光流逝,曾经那些一脸稚气的红军战士,现在都已经是经历沧桑满头白发的老人,其中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角色但是却用一生向人们讲述着“红色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四川一位108岁的女红军---刘文治。
刘文治1912年出生在四川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虽然那个时候腐败的清王朝被推翻,但是接连而来的就是军阀混战时期,百姓们的生活依旧水深火热。
刘文治的家里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没有几件家具,更别说牲畜,家里的劳动力几乎都靠人力。家中人多,粮食少,每顿都吃不饱。
那个时期,家里的长子长女除了要干活,还要充当爹妈的角色。刘文治下面还有4个兄弟姐妹,照顾弟弟妹妹们的任务理所应当就落在她的身上。
刘文治每天上山砍柴,饭点回家做饭,本来女孩子花一样的年纪,不仅没有梳妆打扮的时间,还硬生生把双手磨出老茧。
刘文治从小懂事的让人心疼,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因为贫穷,时常吃不饱饭,她就主动要求去别人家当童养媳,那样家里就可以省出些粮食,给弟弟妹妹们吃。
她以为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干活、结婚生子,在那个鸡犬相闻的小村子里了此一生。
但1932年一群人来到他们村子,改变了她的一生。
那天,村子里突然来了一群身穿军装的人,刘文治和村里人都吓得躲到村后的山上。
但是这群人,却跟往常的军阀部队不一样。看着很淳朴,不打人不骂人。甚至还帮村里人干活。明知道村里人不待见他们,但从不解释什么,还是一如既往的帮村里人挑水、锄地,有什么脏活累活,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
慢慢人们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原来他们是红军不是国民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刘文治和村民们在和红军的相处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次年,红军们准备再次出发的时候,刘文治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加入他们,成为他们的一员。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红军是什么,有什么使命,只知道跟着他们,她不再是一个只会干农活的童养媳。然后她剪去长发,穿上军装,把对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红军身上。
加入红军的刘文治被分配到妇女排,当时妇女排除了她还有2个小姑娘,主要任务就是帮男同志们缝补衣物,但是红军队伍那么多人,仅靠她们几个哪里忙得过来。
随后她们又承担起了宣传工作,向百姓们宣传红军部队和红军精神。刘文治工作相当积极,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无论是队伍安排的对外演讲,还是部队内部演出,她都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
还多次跟百姓们唠嗑,向他们讲述红军的故事,给他们说自己最深的感受。
久而久之,在她的熏陶引导下,很多姑娘们都参加到了红军的队伍里。不到两年时间,她们妇女排就扩充到了80人。
个个都是一顶十的好手,男同志们称她们是“铁娘子”排,不仅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还给队伍里带来了许多活力。
1935年红军遭到迎头痛击,因为第5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
刘文治也跟随队伍一起离开家乡,当时她不懂长征的意义,但是她知道只要跟着红军,就能看到希望。离开的时候,她带上了她三弟,年仅13岁的孩子刘文学。
刘文治作为铁娘子排排长,不仅要照顾队伍里的女兵,带领她们走完长征,还要照顾年幼多病的弟弟。也许是童年的经历,也许是肩上那份责任,和心中的那坚定的信念,让刘文治时刻坚持,不管路上多苦多累,她都会生火做饭给弟弟吃。
刘文治不曾畏惧过敌军的炮火,跟着红军先后突破敌人多道封锁线。但是,长征路上恶劣的环境,和同志们那简陋的装备却让她深感无助。那时候,胶鞋非常珍贵,没有几双,就是布鞋大家也没几双,又不耐磨。同志们就穿草鞋,一路上边行军边打草鞋。
经过雪山的时候,同志们把能穿的东西都披在身上,还是冻得瑟瑟发抖,甚至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一下就会造成雪崩。
不管环境多艰苦,刘文治都想办法克服,在雪山上背过男同志艰难行走,在过水流湍急的黑水河时,指挥女同志们拉着马尾,拽着衣服排队通过。一个都不能丢下,是她经常说的一句话。
1935年的夏天,红军部队准备北上,刘文治跟随队伍一起翻越4000米高的夹金山。快到山顶的时候,和她同乡的张文实在走不动了,经常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在雪地里,一次次被刘文治搀扶起来,虽然张文一直说自己没事,但是这样下去,她肯定坚持不住。
刘文治直接拿起张文的东西背在自己身上,和队友一起架着张文继续往上爬。在到达山顶的时候狂风大作,冰雪漫天飞舞,刘文治急忙说道:山顶风雪太大,我们不能长待,抓紧找下山的路,我们得赶紧离开。随后,带着同志们从另一边下山,所有人连滚带爬,终于翻过了雪山。
后来张文嫁给了开国上将洪学智,当年的经历让她感念终身,之后还给刘文治寄去她写的书《我的红军之路》,其中对刘文治满满的都是感激。
大家都知道,比起过雪山,过草地更为艰难。当时同志们一直不停的走,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豆子、草根、野菜可以吃,后面食物越来越少,经常食不果腹,又累又饿的行军让很多同志都失去了信心。
可刘文治却一直信心满满,她坚信队伍一定可以走出去,给大家带来新生活。无论如何她都要坚持住,一定要活着带领大家走出去。
在进草地之前,曾路过一个盐山,由于从小当家的原因,深知盐的重要性。所以挖了一块盐带在身上。每次煮饭的时候,就小心翼翼的刮下来一点,放在锅里。给大家补充体力。靠着这块盐,刘文治带领同志们走出了草地。
在刘文治的带领下,她排里,整个长征下来只有两个人牺牲。
虽说长征的路途艰苦且乏味,但那段峥嵘岁月里还有一段浪漫趣事,就是刘文治和谢长远的相识。
1936年秋天,部队行军路过甘肃,刘文治在385旅做后勤工作,帮同志们缝补衣服,管理战斗物品等。
当时刘文治是排长,谢长远是被服厂的领导,手下有一名警卫员。警卫员和刘文治同时看中一间草屋,互不相让。
刘文治对那警卫员说:这位男同志,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女士优先。有环境好的房子应该先让队里的女同志们住。你再找找别的。
可那警卫员却不认同:同志,我知道你们女同志们辛苦不容易,可是我们领导也不容易。有好环境的房子应该先仅着领导。
于是,两人便争吵了起来。
随后谢长远听说赶忙跑来,急忙劝停了两人,并训斥了警卫员:怎么回事。这种事情也值得争吵嘛?住哪里不是住?有环境好的地方就应该优先让女同志们住。忘记党的教导了嘛?我们大男人,怎么住两天不行?以后不可以再这样。
经过那次的不打不相识,让他们两人成为了生死之交。
刘文治不仅为人正派明辨是非,而且能说会道,谢长远向来没有什么领导架子,为人可靠,两人又有相同的信念,希望解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两人相处之下,越来越被对方吸引,1937年,在同志们和党的见证下,结为夫妇。
婚后的两人相敬如宾,分工明确,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平时刘文治主内谢长远主外,每逢家里有客人或者逢年过节,谢长远就会在家里跟刘文治帮忙,瞬间变身为大厨,烹炒煎炸煮样样不在话下。
刘文治和谢长远虽然都是后方工作人员,但是经常会有工作调动。1945年的时候,刘文治被调到延安工作三年。
虽然两人经常分多聚少,但是心却靠得很近,用生活谱写着爱情最朴实的模样。
虽然两人经常分多聚少,但是心却靠得很近,用生活谱写着爱情最朴实的模样。
就这样,当初毅然决然跟随红军长征的刘文治盼到了新中国的成立。
之后她从不因为自己是队伍里的老人,接受部队的关照,依旧从底层做起。
后来,工资按照级别发放,刘文治的工资就比之前少了,但是,她从来没有怨言。只说:国家给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要求。
经历过太多的生生死死,刘文治对所有事情都看得淡然,心态非常好。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身边的人。经常教导当兵的孩子:一定要好好报效祖国,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祖国需要,你都要冲在最前线,一辈子都不可以当逃兵。
在2012年,刘文治100岁生日许愿想在有生之年再去看看长征的路。之后孩子们细心安排,自驾陪伴老人去了延安。
从出发前,刘文治就激动的像个孩子一般,路上走到哪回忆到哪。旧地重游,老人仿佛看到了自己远去的从军岁月,落下激动的泪水。
刘文治,仅是万千红军的一员,用她自己的一辈子书写着革命历史,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一生践行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