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岁的老爷爷
带着他的相机
从“西欧的十字路口”比利时
到“非洲西北部王国”摩洛哥
从“佛教圣地”印度
再到“金字塔之国”埃及等地
一路坚持彩色摄影50年
拍下了许许多多
构图和色彩都绝美的作品
他就是摄影大师哈利·格鲁亚特
Harry Gruyaert(哈利·格鲁亚特)1941 年出生于比利时,自幼受父亲影响,对摄影产生兴趣。他20岁时曾在巴黎做过短暂的摄影助理,之后便开始四处游历,拍摄照片。
Harry Gruyaert
1969 年,Gruyaert第一次来到摩洛哥,他立刻就被这里的彩色摄影所打动。在往后的创作中,他完全沉浸在色彩的世界中。
Harry Gruyaert镜头下的摩洛哥
由于少年时期受过绘画教育,他对色彩的运用拿捏自如。1976 年,凭借出色的彩色摄影,Gruyaert赢得“柯达奖”。
他的照片给观者一种电影感的视觉体验,过往的生活的场景如同彩色电影般一帧帧地流逝。Gruyaert拍摄的电视转播画面系列的彩色摄影《电视画面》,该系列作品极具实验性,曾引起热议。
在Gruyaert看来,颜色是一种语言,世界是通过颜色来表达自己,摄影师亦如此。
打破布列松
“粗鲁!”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黑白摄影还占据主流地位时,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对彩色摄影的评价,因其毫不保留地将被拍摄的色彩直接呈现。
1982年,41岁的Gruyaert加入马格南,成为为数不多的拍摄彩色照片的摄影师。
有一次布列松参观Gruyaert拍的“摩洛哥”系列影像展览。布列松看着彩色照片时吞吞吐吐地对Gruyaert说:“这还不错,但这一部分不太对……也许这样会更好……你能不能帮我,在我的黑白照片上也上色?”布列松的一番话,让人知道,他对彩色摄影的态度,是从看了Gruyaert的作品之后,便开始有所改观。
人们在机场无所事事
他认真拍摄“机场美学”
Harry Gruyaert镜头下的机场/1982走进机场之后,在已知或未知的旅程开始之前,无论是为了回家、远行、出差还是冒险,人们都没有太多的选择,除了睡觉和玩手机,只能暂时驻足在机场休息室或望着窗外。
Harry Gruyaert镜头下的机场场景/2003
在Gruyaert看来,机场“非凡的戏剧性”却提供了足够多的拍摄元素。“我一直认为人们等待的地方很着迷。我喜欢观察他们的动作、姿势、目光以及一切不确定性情况。机场的建筑、陈设和颜色组合成为布景,人们就像表演者般在舞台上轻盈地穿梭,就像一场场精彩的表演。”Last Call收录了Gruyaert拍摄人们在机场中等待的姿势和神色的经典作品。书中人物的零散或因聚集而形成的群体、因静止而形成的微妙瞬间,都成为一册容纳细腻空间细节,却以人为主体的集大成之作。
正确的时间、光感
到达心中所想之地
过去四十多年来,喜欢四处游历的Gruyaert乐此不彼地纵横在印度大陆上,并透过《印度》见证了一座传统与现代兼具、欢腾活力与宁静时刻共存且张力十足的国度。
▶学习摄影真正的精髓在这里···
“印度可谓一片混乱,那儿总令你失去防备、迷失方向。印度也会刺激你大脑不停地思考,那儿有催生着影像的无数种元素,还有让作品不流于俗套的缤纷色彩。这是让我立刻为之着迷的原因。”
他总是在斜透的光线下拍摄,让他照片的颜色浓郁鲜艳,加上他钟爱的柯达克罗姆的颗粒和褪色感。在那些结构严谨的线条构成中,等待一些穿行在其中的生命气息悄然出现。“摄影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光线下,到达你需要到达的地方。……当一切就绪,突然之间……哇哦,这是一种生理上的愉悦。”
Gruyaert的摄影,除了阳光与阴影,浓烈的色调,还擅长厚重的明暗对比,营造强烈的戏剧效果。这体现在他的摄影集《边缘》中。
画册中所有照片都是一样大,开本就像台历一样,可上下翻看。特别的是,内页照片带有柯达克罗姆胶卷的颗粒感,笼罩着一层灰青色的雾霭,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感。让人每每欣赏时,都能思绪飞扬。
对Gruyaert而言,摄影不是别的,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他清醒地回望过去,看到事物的本质,然后继续向前走。摄影捕捉当下,但Gruyaert长达50年的摄影岁月呈现的绝不是转瞬的功夫,那是一年一年的持续记录,是揉合了生命的浓度与高度,方被载入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