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刘宏伟/忆童年时第一次卖菜
童 年 时 第 一 次 卖 菜
刘宏伟(安康)
四十余年前,我上小学二、三年级,记得我爷爷还在世。暑假期间,有一天突然母亲不知何因说:把家里自留地里的韭菜苔掐了,让红卫去城里卖了!我听了,十分的不愿说:自己不识称卖不了,推着让大我三岁的哥哥去卖。但母亲没同意让哥哥去,父亲也挖苦我说:胆子太小,怂用没得!这么大连韭菜苔也不敢卖!无奈,我只得硬着头皮答应。
为了让我能顺利的在第二天一早就上街卖菜,母亲早早起床,到地里把掐摘好的韭菜苔弄回家,因我不会用称,又按每份一斤捆好把子,大约分了十余把子。然后,装进笼子里,告诉我:提着笼子到城里在东关菜市场找个地方卖,若有人问就要3毛钱一把,有还价的,可少卖点价钱,但每把最低要卖2毛钱。
早上七点多,我啥也没吃,赌气提起菜笼子,很不情愿的向城里走去,路上右手提困了换左手,左手提困了换右手,紧赶慢赶地走了有一个多小时。
到了老城东关,我在原秦剧团门前(现东关正街电影公司对面)一个电线杆旁的台阶上坐下把装韭菜苔的菜笼子摆在面前,因为腼腆怕羞,怕见着附近住着我们的学校老师,也不敢大声吆喝,只得坐等客上前。那时因为条件差,吃韭菜苔在城里也算奢侈品、高档菜,所以问的人并不多。我十分焦急,时间也过的似乎很慢,见了一个问价的,恨不得立马卖掉。
无人问津期间,我就胡思乱想,看着城里有的人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我这个衣装褴褛不整的小孩,我对我是农民的儿子很是自卑。心想,如果长大了,我不当农民也能买菜吃,该多好。
同时,我发现卖菜有个奇怪的现象,要么长时间无人光顾,要么见有一人问价来买,就三五扎堆问价要买。我因为急着回家,也没讨价还价的经验,索性反正有人问,只要在母亲交待的最低价以就卖。
当时感觉好慢长、难熬,其实不到两个小时就让我给卖完了。卖最后一把时,我松了一大口气,提起空笼子像出监狱似的转身就走,小心攥着卖得三、四元零角钱,连两、三分钱的一杯汽水、一块水果糖也未买就朝家赶。
回到家,母亲也才从生产队放工回家不久,正在忙着煮玉米粥饭、准备炒酸菜呢!我回来,他们感到很惊奇说:这么快就卖完了?!随后问了我卖的价钱情况,我说了大致情况后,得知我没舍得花一分钱。母亲、父亲只说了句:你娃太老实!当时没在意也不理解是表扬、还是责怪?后来想想,应是兼而有之吧?
现在想来,我的第一次卖菜的经历,虽没有啥故事,也并不可怜,但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并无卖碳翁的艰辛,也未遇黄衣使者欺凌,同时也未遇城管收费和驱赶。当时,母亲让我独自上街卖菜,父亲用语言挖苦讽刺我,也许是无意识在培养和锻炼我独立生活能力,让我自小体会当农民的不易和艰辛,但客观上激发了我的学习、奋斗之心。
我后来能考学走出农村,拥有现在的生活状况,虽未升官发财、大富大贵,但我很满足,说来我真的要感谢父母当年们"逼迫",感谢当时卖菜时遇到的有意无意可怜鄙视的眼光。
我的这段经历,虽无骄傲之处,也许父母、兄长早已忘了,但它是我的人生第一次,已永久的留在了我生命记忆里,随着年龄的增大,偶尔路过曾经卖菜的地方,就不由忆起卖韭菜苔的事,并不时向儿子念叨这段少年往事。对此,我不怕别人说我是祥林嫂,或许看到对小孩娇惯的样子,有一天也会向我的孙子提起这段平常的往事。
作者简介:
刘宏伟,工作单位安康银监分局。有作品刊发《西南作家》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