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县赤水走出的国家一级编剧谢迎春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国家一级编剧谢迎春
刘亦农整理编写
谢迎春,渭南市文化局原艺术科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3年12月19日(农历)出生于西安市化角巷,1954年,她随祖母和母亲举家迁往华县赤水镇贾家村谢家堡老家。
国家一级编剧谢迎春
1960年,在华县贾家岗庙初小读书,当时学校只有两个教室一个老师,四个年级轮换上课,尽管读书条件非常简陋,但她依然坚持刻苦读书。放学回家,每道习题、每篇作文母亲都要亲自检查批改。晚上,她躺在土炕上,母亲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给她讲戏,《白玉楼》、《打金枝》、《游西湖》、《游龟山》、《铡美案》……母亲边讲边唱,一个个戏剧人物,一个个经典唱段,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1964年她考入华县田村小学读高小,学校离家三里多路,每到放学时,母亲提着饭桶向学校方向走,她向回家方向走,母女途中相遇,一起吃饭。那时的谢家堡,是方圆有名的“水核涝”和水淹河泡之地,每到秋天,遍地的庄稼都泡在水中,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地。一次,她挽着裤腿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一脚踩在了碎碗碴上,她强忍着疼痛在水中走了一里多才走出水路,同学帮她从脚掌中挑出了碗片,她擦干净伤口上的血和泥水,便赶去上课。
1966年秋,谢迎春考入华县少华中学上初中,当时正逢文化大革命,上课不到一学期,学生停课串联就蔓延到少华中学,年仅12岁的她不得不回到家里。当时,农村移植样板戏成风,回农村接受改造的父亲被邀请排戏。她们家的三间厅房变成了排练场,父亲从作曲到排演一人承担,每到晚上,就拍着腿一板一眼的给演员教唱《红灯记》、《沙家浜》,还将歌剧《白毛女》改编移植成了迷胡剧。几年里,她跟着父亲学会了所有唱段,还在《白毛女》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这些都在她心中播下了戏曲的种子。
1969年,中学下放乡镇,她重新获得了读初中的机会,1970年秋,她因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到华县少华中学读高中。在上高中期间,她更加珍惜上学机会,刻苦钻研,不懈努力,门门功课成绩名列前茅。1972年秋,她和所有同学一样,回乡务农。母亲和哥哥仍然要她坚持学习,几年里,她在哥哥的帮助下学完了文革前高中的所有课程,做了二十余本作业。当时公社成立了宣传队,除夏种秋收农忙时节外,长年排节目演出,她成为专为宣传队创作的业余作者,创作有快板、对口词、表演唱、小戏等。

赤水谢家堡远景 刘焕民摄

1975年,谢迎春被华县文化馆定为特邀业余作者,随业余文化工作队,从村南沿石头峪翻越秦岭进入金堆山区深入生活,几个月与农民的同吃同住,激发了她的创作兴趣。之后,她创作了《解疙瘩》、《上夜校》、《地头风波》、《一头小猪》、《保管员》、《军民情》等二十余个小戏和几十个其它小型节目。尽管这些作品是当时的应时之作,也非常稚嫩粗糙,但却显示了她的戏曲创作天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哥哥和妹妹分别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和大荔师范学校,她因结婚有小孩不能参加高考。这使她痛苦万分。后来,父亲告诉她华县进修学校要招一批民办教师,刚刚生完孩子三天的她,在父母走后就下床从柜子里拿出了自己以前做过的作业本开始复习,孩子刚刚满月就去参加考试,终以全县化学学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华县进修学校化学班学习,从此当了一名初中化学教师。
198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1986年,又以全省成人高考大专起点汉语言文学本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陕西省教育学院。两年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中文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刻苦钻研古今文艺理论,努力研究宋词元曲,她抱着一个个杂剧剧本爱不释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唱词令她陶醉,这些都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大学毕业后,她一心想到父亲当时工作的渭南市艺术研究所当一名专业编剧,却未能如愿,被调到渭南市文化局工作,当了一名行政于部。
1989年,她被调入艺术科工作,酷爱戏曲的她如鱼得水,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抓艺术创作的工作中。父亲看到了女儿的创作天赋,然而,想起自己文革期间所受的冲击和创作中的辛酸,不希望她搞戏剧创作。1997年,父亲故去,戏剧界的朋友纷纷前来悼念,追忆他为陕西戏剧做出的贡献。谢迎春站在父亲的灵前,悲痛万分,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为戏曲事业做出贡献。之后,她在工作之余和妹妹谢艳春共同创作了十二集戏曲电视剧《青山之恋》,十集秦腔电视剧《狸猫换太子》(又名《太子掉包记》)、十二集戏曲电视剧《赵氏孤儿》。2004年,《狸猫换太子》由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和陕西金太阳影视公司联合摄制,并由央视11套戏曲频道播出。同年,渭南市文化局正为全省庆祝建国5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做准备,她和妹妹谢艳春合作,“两名剧坛姊妹花”受命给渭南市秦腔剧团创作改编大型迷糊古装剧《青荷吟》,她们如期完成了创作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青荷吟》荣获陕西省庆祝建国55周年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和编剧奖。初获成功,她觉得自己第一个应该告诉的是自己九泉之下的父亲。她手捧着奖状站在父亲的遗像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决心还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告慰父亲亡灵。从此,她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一发不可收拾。
2005年,渭南市要举行建市十周年庆典活动,身为文化局艺术科长的谢迎春组织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的排练,半年期间,她和民间艺人朝夕相处,从老腔艺人身上发现了独到的东西,领悟到老腔的神韵,谢迎春随即萌发了创作一台反映老腔艺人生活的戏剧的念头。这一年,她又受西安易俗社名演员惠敏丽之约,决定为她量身创作一台戏。谢迎春又和妹妹谢艳春合作,开始了艰苦的创作。是年冬天,她每晚写作到深夜,《柳河湾的新娘》和《风雨老腔》先后脱稿。

现代京剧《风雨老腔》自西部网

多年来,谢迎春深深植根于三秦沃土,从中汲取营养,先后合作或独立创作了反映民国时期关中女性命运的三部戏: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关中往事》《渭华母亲》,以不同时期的不同故事,反映关中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坚韧的伟大品格和家国情怀;同时也反映关中人民为了民族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革命历史画卷。不久,她又创作了清代题材的三部戏:即反映晩清渭南剧作家李芳桂为民写戏、为事立言、最后以身殉戏的新编秦腔、碗碗腔历史剧《李十三》;反映廉洁奉公、不畏强权、抵御外敌的晚清重臣的新编同州梆子历史剧《廉相阎敬铭》;反映陕西著名女商周莹以商事国、富国裕民的百年名号《式易堂》;同时,她和妹妹合作,根据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的秦腔现代戏《秦腔》;她自己创作了反映渭南历史文化名人的新编秦腔历史剧《白居易》。反映皇家自律的阿宫腔历史剧《青天女巡按》,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时代变迁的现代戏《那年那月》,反映千古词帝李煜悲剧人生的新编历史剧《一江春水》,以及秦腔电视剧《狸猫换太子》等等。以上戏曲作品均打下了深刻的地方印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谢迎春曾两度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奖、一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其他各类奖项,上述合作与独立项目中,有多种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如《秦腔》、《风雨老腔》、《关中往事》、《白居易》、《李十三》。多次入选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如《秦腔》、《白居易》、《渭华母亲》等。其中《关中往事》《秦腔》剧本分別在全国核心期刊《剧本》发表,《柳河湾的新娘》《秦腔》《渭华母亲》分别在《当代戏剧》发表,《那年那月》在陕西省文化厅面向全国征集剧本中入选并被评为优秀剧本。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多彩赤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