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来临前,多半会出现4种异常,早发现,早就医,别拖延
冬季,是脑梗高发的一个季节。
一般来说,只要发生,就很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一定要高度警惕,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莫拖延。
脑梗来临前,多半会出现4种异常,早发现,早就医,别拖延
异1:舌根发硬
若感觉舌根发硬,说话不利索,含糊不清,出现语言障碍。
此时,很可能是脑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所致。
异常2:连连打哈欠、困倦
若没有熬夜,却还是经常连连打哈欠,感觉很困倦。
此时,可能是脑血管发生了堵塞,使得脑供血、供氧不足所致。
临床上,大约80%脑梗者,在发病前5到10天会出现这一现象,不可忽视。
异常3:突然头痛剧烈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或头痛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不管哪种情况,都要注意,趁早就医,避免脑血管堵塞发生。
异常4:单侧肢体感觉出现异常
当单侧肢体感觉出现异常,如手脚不灵活、力量减小,不能稳定抓握,甚至出现麻木感,这时一定要警惕,尤其是有血管病史的人。
下面这4类人,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及时就医
第1类:经常熬夜者
长期熬夜,会加速血管的老化,使血管失去弹性,让血管不能更好的促进血液的流通;同时,还会加速血栓的形成,引发血管堵塞,诱发脑梗。
第2类:烟不离手者
吸烟,是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吸烟会使血管的携氧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升高,增加胆固醇含量,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而增加脑梗风险。
第3类:久坐不动者
久坐不动,易导致血液循环减慢,使血液中垃圾和毒素堆积在血管内,吸附在血管壁上,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引发脑梗。
第4类:血压过高者
高血压,是导致脑梗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旦血压升高,发生剧烈波动,会大大增加脑梗的风险。
所以,血压高的人,要格外注意警惕预防脑梗。
防脑梗,做好“一控、二勤、三少”
实际上,80%的脑梗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就是要养成好习惯,做好下面这几点。
一控
——控血压
想要预防脑梗,首先,就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压,保持稳定。
血压高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想要控制好血压,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晨起慢起床,不用力排便,晨练晚一点,饮食清淡,少吃盐和糖,多吃新鲜的蔬果等。
二勤
1、勤补水
多补充水分,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管堵塞。
除了白开水,淡茶水,也是很好的选择,可疏通血管。
两餐之间,喝点茶水,可以给血管清清淤,减少血栓的形成。
绿苦丁荷叶茶,泡水代茶饮,消脂排毒,改善血液粘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将蒲公英、绿苦丁、荷叶,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简单又方便。
荷叶,药用价值高,含有黄酮和生物碱类,用其泡水喝,有助于改善血液浓粘状态,降脂,防血栓,有益血管健康。
绿苦丁,也是药用的植物,用其泡水,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改善血管堵塞。
蒲公英,十分常见,全株可入药,用其叶子泡水,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血脂,促进排毒。
三者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消脂排毒,疏通血管,减少血栓形成几率,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十分有益。
2、勤活动
经常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管的形成。
与缺乏运动的人相比,体力活动可以降低脑梗死亡风险。
运动时间,每周最好达到5天,每次30-45分钟,对身体有益。
此外,还可经常揉搓颈部。
双手摩擦发热后,按摩颈部左右两侧,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宜。
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胆固醇沉积,促使已硬化的颈部血管恢复弹性,并改善大脑供血,预防中风。
三少:
1、少食盐
高盐食物,会导致体内血压升高,增加脑中风风险。
所以,饮食上要格外注意,清淡饮食,切莫吃太咸的食物。
2、少油炸
食物的烹饪,尽量选择蒸煮、快炒,减少油炸。
油炸的时候,会导致摄入过多的油脂,易造成血脂异常,血流变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阻碍血液流通,增加脑梗风险。
3、少激动
情绪起伏过大,大喜大悲,过于激动,都会诱发脑梗的发生。
所以,要学会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平和,不要过于激动。
最后,人到中年,要坚决每年体检
从来不去医院,不体检,一些慢性病就发现不了。
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很狡猾,一般没什么症状。
但一旦发现时,往往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是出现并发症后才被发现。
所以,40岁后,如果家里条件还可以,就应该每年体检一次,防范于未然。
脑梗塞的检查非常多,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对待。
一般来讲,如果是筛查的话,最常做的就是颈部血管彩超,以及经颅多普勒这俩检查,基本上可以大体的反应颈部血管以及颅内血管的一个最基本的形态,也是常规的检查。花费比较少,出结果也相对较快,结果的可行性也相对较好,
如果确实有一定的问题,那么,则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检查。
一般就是要做头部的CT,或者是头部的核磁检测,这样可以看到颅内是否产生了一定的病变性质,比如说脑梗死以及脑梗死的大小,位置,还有周围一些相应的组织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