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另类形象
作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1]6的关羽,其忠、义、勇、智集于一身的正面 形象, 受到元明时期文人和民间的一致认可。不过,民间叙事文本在叙写桃园结义、斩华雄、辞曹 归刘(护嫂权降、斩颜良、诛文丑、封金挂印、挑袍、千里独行、五关斩将、斩蔡阳、古城 聚义)、单刀赴会、斩庞德、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妇孺皆知的大故事的同时,还叙写了一 些几乎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在塑造关羽忠、义、勇、智的主导形象之外,还塑造了另一关羽 形象。本文主要分析元明民间叙事文本 关于民间叙事文本与文人叙事文本的界定 及区分,参见拙文《论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以“连环计”故事为例》,载《文学遗产》 2004年第4期。所叙写的特殊关羽故事 这里暂只讨论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 只出现过1次的特殊关羽故事,而对于叙写较多的秉烛达旦、关斩貂蝉两个故事,留待日后 再论。及所塑造的另类关羽形象。
一、 民间叙述文本中另类的关羽形象
民间叙述文本对关羽另类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两类途径。一是有完整情节的小故事,分 别描述其形象不同侧面;一是贯穿于不同民间文本中共有的形象特征。
(一) 各种小故事塑造了关羽的另类形象
民间叙事文本《花关索传说唱词话》和《三国志玉玺传》、《三国志平话》、《千里独行》 、《桃园结义》、《庞掠四郡》、《古城记》 本文《花关索传说唱词话》采用朱 一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1997年校点本 ;《三国志玉玺传》采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校点本;《三国志平话》采用上海古典文学 出版社1955年排印本;《千里独行》、《桃园结义》、《庞掠四郡》均采用《孤本元明杂剧 》本;《古城记》采用《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本;小说《三国志演义》以嘉靖本《三国 志通俗演义》为典范本,采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均叙写了一些非常特别、不为人注意的关羽小故事,它们分别塑造了另类的关羽形象。
1 《花关索传说唱词话》中草率、背义、自私的关羽
《花关索传说唱词话》中叙写了结义姚宾、阆州救兄、喝倒萧墙、周仓割肉救关羽等几个 极富民间色彩的故事。关羽与姚宾结义的故事曰:
【说】……关公道:“我本不结义兄弟,今日应梦是难得,军师员(圆)梦正是。”关公 道:“你结义底心,准是不准?”姚宾道:“将军焚起香来,对天设誓。”
【唱】关公见说心中喜,刺血为兄结义恩。杀牛宰马高厅上,安排茶饭食(饮)杯巡。哥哥 兄弟都请到,众官大闹酒来斟。酒至三杯方五味,张飞便说事和因。姚宾此人曾造反,反了 吴王手下人。今日特来为兄弟,有心对付没心人。关公口言不方(妨)事,我看姚宾是好人 。
可以看出,关羽对这次结义极其认真,又是刺血,又是杀牛宰马,又是大摆酒席。不过这次 结义与桃园结义不可同日而语,这是非常失败的结义。关羽结义非 常草率,是应梦而结义,结果姚宾盗走了赤兔马。此外,关羽不听张飞劝告,把桃园结义兄 弟抛在一边,相信刚结识的兄弟。这则故事刻画了关羽头脑简单、刚愎自用的形象,与文 人叙事所描述的谨慎、理智的关羽形象迥异。
关羽父子阆州救兄的故事比较有趣:
关公接了书来看,微微冷笑两三声。当初不用耶(爷)儿将,今朝却佐(做)受围人。听了 张飞夸好汉,何须我佐(做)介(解)围人。传语哥哥休要怪,镇守荆州不出门。……一来 要捉转刚(钢)叉吕凯,二来救哥哥皇叔,不负桃原(园)结义之心,我父子都走一曹(遭 )。
故事中,关羽嫉妒张飞,缺乏胸襟和英雄气魄。一开始关羽并不打算去救刘备,后来姜 维以吕凯激他,他才决定前往,并且把不负桃园结义之心放在第二位。这是对桃园结义的反 讽,也是对关羽义士形象的嘲讽。
关羽被害前,还有一个周仓割肉救羽的故事:
关公道:“周仓,三军都饿倒,我又肚中饥了。”周仓道:“我去寻个山兽充饥。”走了一 遭,并无一物,自道:“主公饥。”去左腿上割肉一块,火上炙热,走至寨中,与关公充饥 。停了一个时辰道:“周仓,我又饥。”周仓又去寻,并无一勿(物),又去右腿上割下肉 一块。周仓无食,虚运(晕)倒了。关公等了多时,只见小军报道:“周仓死了。”关公道 :“他如何死?”小军道:“他为主公无食,腿上割肉,虚运(晕)死了。”关公叫苦:“ 怎地是好?”
这则故事中关羽不管别人死活饥饱,只顾自己的饥饱,与史传《三国志》中“羽善待卒伍而 骄于士大 夫”的性格有很大出入。可以说,故事凸显了周仓的无比忠诚,也体现了关羽的极端自私。
2 《三国志玉玺传》弹词中儿女情长的关羽
《三国志玉玺传》中几个特有的故事为:劝兄娶妻、关羽思亲和续娶胡氏。卷4中刘备已有 甘氏,又欲娶糜氏,但心里有所顾虑。在 这个问题上,张飞以“嫂嫂糟糠情义重,不该便做负心人”来反对,关羽则以“男儿何处无 妻子,兄守纲常礼忒真”、“舜君尚有娥英后,先贤那(哪)个一妻身”为由支持刘备。从 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关羽认为儒家纲常是不必谨遵恪守的,是不必忠实履践的。这与文人 叙事文本中关羽道德完人的形象大为不同。“关羽思亲”见于卷7。关羽为保二嫂,忍 辱投曹操,在曹营倍觉孤单伤 感:“抛妻弃子图名利,离乡背井夺功名,谁知命运多颠沛,天困男儿志未伸。兄弟三人多 分散,功名不就枉牢心。妻儿花氏蒲东住,数年抛别不相亲。闻生一子名关索,至今未识可 成人?只为奋志图名利,抛别家乡苦在心。”关羽思亲体现了关羽感情细腻、儿女情长的一 面,这种人性化的叙事,与文人叙事的神性化颇为不同。
3 《三国志平话》中落草为贼的关羽
平话卷上写张飞鞭督邮后,刘、关、张前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后来张飞夺了吕布的钱物,吕 布 领军至小沛,索要张飞。关羽言曰:“张飞,安喜时鞭督邮,军去大半,为贼三载。前者失 了徐州,皆尔之过。今又夺吕布钱物,又是尔之过!”从关羽口中可知,刘、关、张落草为 寇的时间整整三载。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张飞鞭督邮后,刘、关、张弃官归乡,急回涿 郡。可见,民间立场意义上的英雄多草莽出身,具有反叛性,贴近民众,更平民化;而文 人立场上的英雄则不允许有落草行径,更为儒雅化和正统化。
4 《关云长千里独行》杂剧中无礼的关羽
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关羽在曹操安排的犒劳筵席上,无意得知了刘备、张飞的消息。这是 元杂剧《千里独行》中的情节。非常奇特的是,杂剧第2折中关羽知道刘备消息后,却前往 二嫂处佯醉,不说实情。不料,嫂嫂说他忘旧,关羽于是“将这条凳椅卓(桌)都打碎了, 幔帐纱橱都扯掉了”,以致二嫂陪笑下跪。 杂剧中关羽对嫂嫂无礼之极,竟然逼得二嫂向他下跪,令人不可思议。《三国志通俗演义》 中关羽对二嫂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卷5中关羽下邳兵败,张辽劝降,关羽到府中请示二嫂, “公乃痛哭,拜于地上”。到许昌后,“公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缎(礼),动问'二 嫂嫂安乐否’。二夫人回问皇叔之事毕,'叔叔自便’,关公方敢退回”。毛宗岗于此评曰 :“今天下有如此悌弟否?”李渔评曰:“自古及今,有如此之盟弟乎?”[1]309 某日 ,二夫人请关羽速入,“云长急整衣跪于门外,拜请二嫂嫂”。卷6写千里独行途中,某日 天晚,关羽一行到达胡华庄上:甘、糜二夫人下车上草堂,关公叉手立于二夫人之侧。老人请公坐,公曰:“嫂嫂在上,安 敢就坐。”老人曰:“公异姓,何如此之敬也?”公曰:“某曾共刘玄德、张益德结义兄弟 ,誓同生死。二嫂相从于兵甲之中,未尝敢缺礼。”
杂剧中二嫂向关羽下跪,小说中关羽向二嫂下跪;杂剧中的关羽极其无礼,小说中的关羽极 其有礼,可谓是两个极端。
5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杂剧中残忍、势利的关羽
《桃园结义》第1折中,关羽因蒲州州尹欲起义兴兵而杀州尹、令史。其中,关羽自言“我 将这一州衙中人,尽皆杀绝”,使得“尸横遍野卧尘杀”。可见关羽极其残忍。第3折中关 、张巧遇刘备后,邀请刘备一起饮酒。刘备酒醉睡着,关羽看见蛇钻七窍,于是对张飞说: “兄弟也,你不知道,这的是蛇钻七窍,此人有福,当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 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关羽因知刘备将来必贵,才拜刘备为兄,而不是因为意气相 投。这又显得关羽世俗、势利,与英雄形象不符。
6 《走凤雏庞掠四郡》杂剧中自私小人的关羽
《庞掠四郡》第3折中诸葛军师令关羽收捕长沙太守韩玄,刘封收捕武陵太守金全。黄忠为 金全手下大将。刘封敌不过黄忠,战败而回。诸葛军师派张飞、赵云与黄忠交战。第4折中 张飞与黄忠交锋。二人各报名号后,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黄忠云)张飞,你回去,我不和你厮杀,则着你二将军出来,我和他有仇。
(张飞云)你怎生和他有仇?
(黄忠云)他当初和我应举去,为他和我平日有仇,他去御史台里插状,告下我一篇虚词 。他后来走了,倒拿住我打了二十,罚我在本处隐迹数年。我今日要与他交锋,你回去,我 则要你二哥云长来。
此段对话,引出了黄忠、关羽二人的恩怨故事。黄忠翻出旧帐,使关羽极为恼怒,急着要与 黄忠相持,被军师劝住。这段恩怨故事,是民间从关羽耻与黄忠为伍的事迹中生发出来的。 但史传中反映的是关羽骄矜的性格,杂剧中却体现了关羽自私小人的形象。
7 《古城记》传奇中心胸狭小的关羽
关羽千里寻至古城,张飞起初不认关羽。关羽斩蔡阳后,误会澄清,兄弟相见。张飞跪着迎 接关羽,关羽并不理睬,还讥讽张飞,发泄对张飞的不满:
(关)……我此来亏了这一骑马,出许昌,过五关诛六将,古城边斩蔡阳,受了多少的苦 楚。我想今世的人,还不如此马有义。好生看守此马。
(关)……教你助我些人马,你说半个也没有,只在城上助我三通鼓,十面小旗。大哥,还 是鼓杀得人?还是旗杀得人?三弟,莫说你我结义兄弟,就是一面之交,见蔡阳兵来,也有 恻隐之心,开门与我进来。幸喜昨日蔡阳被吾所害,若是失手于他人,三弟,你今日还去跪 那(哪)一个? (第29出)
总之,上述故事大多叙写的是关羽的小缺点,刻画了关羽头脑简单、自私、无礼、残忍、势 利、心胸狭小的侧面形象,这与儒家所谓仁、义、礼、智、信完全沾不上边。
(二) 不同民间文本均塑造的另类关羽形象
如果说以上关羽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小故事中体现出来,那么哭笑的关羽,享有儿女私情 的关羽则在多个民间叙述文本中都塑造过。
1哭笑着的关羽
关羽虽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却也有哭的时候。《花关索传说唱词话》中关羽认子时,“荆王 当时闻此语,眼中流泪落纷纷”;关羽死后游魂上西川,遇张飞游魂,听了张飞的遭遇后, “关公见说垂珠泪,屈死兄弟一双人”。
《古城记》中关羽与张辽饮酒时,也伤感落泪:(关)(泪科)(辽)仁兄为何不乐?( 关)贤弟俺本是飘零孤馆客中人,何劳你珊竹叶在樽前畅?(第13出)
《三国志玉玺传》中关羽更是经常流泪,甚至大哭。下邳兵败,关羽为保二嫂忍辱投曹操, 因牵挂刘备、张飞,不知其生死,于是“将军落下珍珠泪”(卷7)。关羽与曹操约三事后 ,去请示二嫂,“云长一见夫人到,低头下拜地埃尘。放声大哭连称罪,惊倒夫人两个身” (卷7)。关羽江夏借兵归来,便问糜夫人,“玄德见问双流泪,便说当阳一段情”,“兄 弟说完俱叹息,思量糜氏泪纷纷”(卷12)。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也叙及关羽的哭,但大多是为刘、张兄弟之事而哭,显的是兄弟情 义。而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则不仅为兄弟哭, 还为亲人哭,为自己哭,既显兄弟情义,又显儿女情怀。
除了哭以外,民间叙事文本还叙写了关羽各种各样的笑,有欢笑、冷笑、傻笑、假笑等。
《三国志平话》卷中写道:“当日天晚,去二嫂宅内,见二嫂灵前烧香奠酒啼哭。关公笑曰 :'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甘、糜曰:'叔叔醉也?’关公曰:'听得哥哥在冀王袁绍 处见有。嫂嫂收拾行装,来日辞曹丞相,往袁绍处。’关公却归本宅。”
《花关索传说唱词话》中刘备阆中受困,修书向关羽求救,“关公接了书来看,微微冷笑 两三声”。
《古城记》中关羽原谅张飞后,张飞让关羽笑一笑:(张)二哥,你不怪我了,请笑一笑 才是。(羽笑科)(第29出)
《三国志玉玺传》卷6貂蝉听说关羽要置她于死地,于是哀求关羽,“云长假意微微笑, 我今不斩你之身。你当剪烛多明亮,待我观书坐一更。美人只得回身转,尖尖玉手剪红灯。 眼中珠泪犹还滴,粉面油头已落尘”。
概言之,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哭和笑,把关羽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刻画得极其真实生动, 乃人性化叙事。文人叙事文本中虽也写到关羽的哭和笑,但并没有如此丰富细腻,且突出的 是超凡英雄的哭和笑。
2享有妻室儿女私情的关羽
与文人叙事不同的是,民间叙事对关羽的妻室子女颇感兴趣,并且众文本各有叙写。《三国 志平话》中关索只出现一次,关平并未和关羽一起遇难,关羽还有一女。军师平云 南,征南蛮时,关索在其中。《寿亭侯怒斩关平》杂剧中王夫人为关羽之妻,关平为王夫人 之子。《花关索传》说唱词话中关平为胡金定长子,关索为次子,未提及关兴,关羽还有 一女。关羽死后,关平还在,关索为父报仇。词话中还写了关索寻父、关羽认子和关羽夫妻 团圆之事。《三国志玉玺传》中关平乃关羽义子,也是长子,与关羽一同遇难。关索为关羽 次子,花氏所生,20岁即归天。关兴为关羽后妻胡氏所生,胡氏还生有一女。关羽死后,关 兴为父报仇。弹词中关羽受命守荆州后,即接妻子花氏和儿子花关索至荆州,夫妻、父子团 圆,“蒲东已接夫人到,公子花关索一人。夫妻父子团园(圆)会,守镇荆襄得太平”(卷 17)。关羽50岁时,“结发夫人身故世,续弦又娶姓胡人。关索舍人年二十,边廷二次 立功名。天上星辰来降世,功成只便要归云。玉皇旨召回天界,不敢凡间久住停。年方二十 归天去,止存兄弟字关兴。却是继夫人所出,十分雄伟貌超群。小姐一人年纪小,兄妹双双 胜宝珍。公子关平为长子,关兴排做二郎君。兄弟二人多和气,共为手足至亲人。关平伶俐 多忠孝,爹娘爱惜胜亲生。婚娶名门年少女,夫妻和顺孝双亲”(卷17)。弹词不仅叙写 了关羽的前妻、后妻,还写到了其下一代关平的婚姻,可见民间叙事文本对世俗人情的描写 是乐此不疲的。即便是叙写被尊为圣人的关羽时,也不例外。
从民间视角塑造关羽形象,除了忠、义、勇、智的高大形象外,作为一个 凡人,必然不是十全十美的,必然具有凡人的性情,有喜怒哀乐,有家庭生活。民间叙事叙 写了关羽的喜怒哀乐、妻室子女,乃人性化叙事,更平民化,更易于被下层民众理解和接受 。
二、 民间叙述文本另类关羽形象塑造的底蕴
桃园结义、辞曹归刘、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是民间叙事文本与文人叙事文本共同叙写的大 故事,而结义姚宾、阆州救兄、喝倒萧墙、劝兄娶妻等小故事只见于民间叙事文本,不见于 文人叙事文本。由此,元明民间叙事文本在忠、义、勇、智之外,还塑造了另一面目的关羽 形象。当然,前者为主导形象,后者为次要形象。然而,若把这些民间叙事文本当作一个大 的复合文本,把大小故事联系起来分析的话,关羽的整体形象显然出现了分裂和矛盾:一极 忠极义,一不忠不义;一沉着机智,一头脑简单;一英雄,一小人。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另类形象
王丽娟 (本文字数:331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字号: 【大 中 小】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的这些小故事偏离史传,想像力丰富,非常感性。民间叙事塑造关羽 形象时,时时戏谑关羽,调侃关羽,使得关羽形象具有喜剧色彩。而文人叙事除了对关羽的 正面品质有所提升、强化以外,并没有过多偏离史传。文人叙事塑造关羽形象时,对关羽 怀着严肃、敬仰的态度,关羽形象具有悲剧意蕴。相对而言,民间叙事体现的是关羽形象与 史传关羽、信仰关羽的背离,文人叙事体现的是关羽形象与史传关羽、信仰关羽的统一。
此 外,整体观照大故事和小故事来看,民间叙事既写关羽的超常之处,也写关羽的平常之处; 既刻画了关羽的忠义赤心、神威神勇,也叙写了关羽的诸多小缺点、凡人性情和凡人生活。 而文人叙事只写大故事,更多地是把关羽作为神和圣来塑造的。在人性与神性之间,民间叙 事更多的向现实的人性一边倾斜,是一种人性化叙事,体现出了平凡与可亲;文人叙事更多 的向理想的神性一边倾斜,乃神性化叙事,体现出了崇高与神圣。
那么,民间叙事文本中为何会出现这类关羽故事呢?为何会塑造这种关羽形象呢?关羽形象 为何会出现民间叙事和文人叙事的这种差异呢?这可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创作心理上看,民间叙事主观上并非有意识地要塑造这种另类关羽形象。另类形象 是与文人叙述文本中的形象相比较而言的。
简单的说,文人叙事中的关羽形象受正统的史传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模塑,因而更具有崇高感 和典范性,更容易被文人理想化[注:参见石育良《<三国>与<水浒>:两个英雄世 界》,载《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第84页。];民间叙事中的关羽形象除了受精英 文化的影响渗透外,还受民间传说的影响,受民间视角的牵制,因而更平民化,更容易被民 众按现实中的凡人去想象。
民间叙事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或者没有形象塑造的意识,或者形象 塑造的意识不强,未将形象塑造当作叙述的重点。从大的方面说,所有民间叙事文本,关羽 形象各个不同,经常自相矛盾;从小的方面说,同一文本关羽形象也经常出现分裂。这些, 民间叙事并没有一个 统一的形象基调,没有鲜明的形象塑造意识。民间叙事的叙事主体首先思考的是关羽的什么 故事最有趣,而不是怎样去塑造关羽形象、怎样使关羽形象统一的问题。
从民间叙事的目的看,所叙写的关羽的小缺点,刻画的关羽的负面形象,都是笑着讲给听众 听的,演给观众看的,旨在博人一笑,娱乐民众。它不是要写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度,也不 是要对人物进行有意识的批判以体现叙事主体的思想深度。可以说,民间叙事并没有意识到 这些故事是在嘲讽、调侃关羽,是在亵渎关圣。
与之相对,文人叙事在故事重构、形象塑造之前,对关羽先有一个认识,对关 羽形象先定有一个基调。这种认识和基调显然是有文化意蕴的,既来源于史传关羽和信仰 关羽,又不完全同于史传关羽和信仰关羽;既不脱离史传关羽,又有所侧重和提升。文人叙 事在塑造关羽形象的过程中,以这种认识和基调去选取故事、编织故事,类似于“因文生事 ”。可见,文人叙事中关羽形象塑造是一种有意识行为,因而关羽形象统一,形象关羽与信 仰关羽一致。相对说来,民间叙事在故事重构、形象塑造之前,对关羽并非先有一个认识, 先定一个基调。民间叙事在塑造关羽形象时,以故事为主,以娱乐为主, 类似于“以文运事”,只是把 头脑中储存和想象的关羽故事讲述出来,而没有取舍和过滤的过程。民间叙事中关羽 形象塑造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弱意识行为。民间叙事在塑造关羽形象的过程中,虽然整 体上也企图美化关羽,但在故事性为主的原则下,经常出现偏差,以致关羽形象出现分裂, 自相矛盾,以致叙写了关羽的极富民间色彩的故事,塑造了多种面目的关羽形象。 民间叙事中故事要不要讲,该不该讲,主要取决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较少受关羽信仰的牵 制。因为一个是有(强)意识 行为,一个是无(弱)意识行为,一个重意义,一个重娱乐,所以文人叙事中的关羽形象儒 雅、神圣,具有悲剧意蕴;民间叙事中的关羽形象世俗、平凡,具有喜剧色彩。前者感人, 后者娱人。前者虽体现出壮美,却是离我们很远的英雄;后者虽体现出平凡,却是离我们很 近的英雄。
第二,就接受群体来看,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塑造的关羽形象各有特点,各有自己的受众群 。
《三国志演义》小说中的关羽形象几乎成为文人叙事形象塑造的典范,要创造新的关羽故事 ,又不背离史传关羽和信仰关羽,显然并非易事。明代文人传奇几乎没有 关戏的创作,或许与上述原因有关。既如此,为什么民间关羽故事在小说之后,还能继续创 造,继续存在?应该说,《三国志演义》并没有成为民间关羽故事创造的障碍,小说之前也 好,小说之后也罢,关羽故事同样多姿多彩。民间叙事并不以小说中的关羽形象为准绳,也 并不以史传关羽和信仰关羽为准绳,民间任凭想象随意编造关羽故事,虽然被文人斥为鄙俚 ,但它依然有市场,能够满足下层受众的审美需求。而下层受众也并不以此为怪,市井小民 、村翁俚妇依然听着,看着。民众没有那么高的文学素养,不懂得怎样去挑剔故事,不懂得 关羽形象 如何出现了分裂。接受主体没有意识到其所看所听的关羽故事正在亵渎关圣。台上关羽的喜 剧形象、负面形象并不防碍台下人们对关羽的顶礼膜拜,并不影响关庙里的人来人往、香火 不断,只要那个赤面长髯、持青龙刀、骑赤兔马的神威凛凛的关羽出现,人们就非常感兴趣 ,就非常喜欢看。民众在看戏、听故事之前和之后,都铭记关公是神,丝毫亵慢不得,但看 戏、听故事之中,则以故事为主,以娱乐为主。
第三,从关戏演出的文化功能来说,不同阶层演出关羽的目的相差很大。上层关戏演出的情 况,由于资料欠缺,难 以了解真实面目。明代戏曲家屠隆(1543-1605)的《昙花记》为文人家宴或贵族官长家常 演的戏曲,其中关羽以真君的身份在剧中出现了三场。王安祈在《明代的关公戏》一文中, 通过《昙花记》天绘楼刊本所制凡例,推断关戏演出时的慎重是显然的,观众与演员的肃穆 心境、恭谨态度也是必备的①[注:参见王安祈《明代的关公戏》,载其《明代戏曲五论》,台北大 安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200页。]。可见,上层关戏的演出是非常严肃、慎重的,与信仰关羽 相一致。可以想见,关戏在上层的演出,注重的是其教化功能和艺术功能。
民间关戏的演出,可以说是借神娱乐,大众狂欢,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关帝,也是毫不例外的 。山西潞城万历二年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记载了民间关戏演出的一些情况 。其队戏《五关 斩将》一目,至今潞城农民还能够演出。非常奇特的是,关公骑马过五关斩六将,不是在一 个舞台上演出,而是骑马奔驰在村巷中,过一关换一个舞台,连续登上五个 舞台才演完此剧。过五关途中,“关羽”还可随意与观众谈笑,甚至取吃街上小贩的食物②[注:参见张之中《队戏、院本与杂剧的兴起》、黄竹三《我国戏曲史 料的重大发现——山西潞城明代<礼节传簿>考述》,载《中华戏曲》三辑,山西人民出版 社1987年版,第160,145-146页。]。民间关戏的演出,虽是为了迎神,实际上是一种群众性的游街走巷闹社火,旨在自娱娱 人,正如黄竹三所云:“酬神只是形式,娱人才是目的。”[2]142关戏在民间的演 出,宗教功能越来越淡,而娱乐功能则越来越强,体现的是民间游乐传统。
以上就是关羽形象塑造存在两种叙事差异的浅层原因分析,即民间叙事的创作和接受都以娱 乐为主,而文人叙事的创作和接受则注重意义和艺术。这既是原因分析,同时又是 两种叙事各自特点的表征。
[参考文献]
[1] 陈曦钟,等.三国演义会评本: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黄竹三.我国戏曲史料的重大发现——山西潞城明代《礼节传簿》考述[M]∥中华 戏曲(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