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御窑的杂釉彩、素三彩与珐花瓷器
杂釉彩、素三彩、珐花瓷器系指不能归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颜色釉瓷器等大类的高、低温釉、彩瓷器。这些瓷器均需要两次或多次入窑焙烧而成,即先烧高温釉、彩,再烧低温釉、彩。
延续与创新并举的杂釉彩瓷器
明成化 矾红地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主要指两色釉、彩瓷器,其中绝大多数品种在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已有烧造,成化时期得以延续,如白地酱彩、白地绿彩、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黄地紫彩、黄地矾红彩、黄地绿彩瓷等。成化时期还见有矾红地绿彩、洒蓝地孔雀绿釉瓷等,这两种均属于成化御窑首创。
恬淡的素三彩瓷器
素三彩瓷器原则上系指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红彩的瓷器。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其他色彩属于素色,因此,不含或基本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非指只有三种颜色。
明成化 素三彩鸭式香薰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素三彩瓷器系受唐代以来低温铅釉陶器的影响、从不含或基本不含红彩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其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此后,经历了明代正德时期、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清代康熙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颜色丰富的珐花瓷器
珐花又称「珐华」、「法花」、「法华」等,系创烧于元代山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一种中温釉窑器,盛行于明代,清代逐渐衰退。其釉色以黄、绿、蓝、紫为主。北方地区所烧造珐花器的胎均为陶质,明代中期景德镇用瓷胎仿制成功。
明成化 洒蓝孔雀绿釉锥拱龙纹盘 台湾清玩雅集藏
珐花釉系从我国传统低温铅釉发展而来,二者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只是主要助熔剂不同。铅釉以黄丹(氧化铅粉)作主要熔剂,而珐花釉则以牙硝(或称火硝,即硝酸钾)作主要熔剂。前者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后者则属于K2O-PbO-SiO2三元系统。二者虽都以铁、铜、锰、钴等金属的氧化物做着色剂,但珐花釉的颜色种类比低温铅釉更丰富,珐花釉中的碧蓝、金黄、孔雀绿等色,在低温铅釉中未曾见有。
明 珐花鹤穿花纹罐 大英博物馆藏
珐花器需采用两次烧成工艺,即先以一千两百摄氏度左右高温素烧,然后再施釉入窑经中温釉烧,温度在一千至一千一百摄氏度左右。
「立粉」(或称「沥粉」),是珐花器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其做法是将精细的泥浆装入带有细管的袋子,然后挤压泥袋,使泥浆从细管中缓缓涌出,在器物胎面上勾勒出凸起的图案轮廓,晾干后入窑素烧,出窑冷却后按需求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窑焙烧而成。
原文作者:吕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