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机器人大讲堂特邀多位专家走进北工大!推进智能制造领域大科研计划

9月22日,北京工业大学与机器人大讲堂联合举办的“智能制造领域大科研推进计划专家讲座暨机器人大讲堂走近百所高校·北工大站”主题活动成功落幕。校内外众多领导和嘉宾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了一个科技感满分的下午,以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常务副院长韩晓东教授与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刘进长研究员的致辞开始——

常务副院长韩晓东教授表示: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当前国内外行业发展的热点。北工大将通过实施大科研计划,更好地适应全国科技新中心建设的形势与要求,推进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北工大的特色和优势。

刘进长研究员说: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正逐渐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下,无论是科研还是创业,都有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同学们,把你们的才智和特长发挥出来,相信在座的各位以后会在这个领域打造自己的天地。

下面是经典回顾时间

陈小平、段星光、邓志东三位行业专家分别呈现了信息量爆炸且节奏欢快的专题报告——

陈小平: 从精确性到灵巧性——应用驱动的技术变革

近年来,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取得的巨大成功,主要依靠精确性,但很多新的应用领域也提出了对灵巧性的迫切需求。

工业生产的环境叫做结构化环境,主流控制策略有四种,优化控制,适应性控制,Robust控制,还有分层控制。控制策略背后的原理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决策论的精确控制,第二种是基于模糊数学的模糊控制。

相比之下,服务机器人的环境是非结构化的,比如柔性制造、家庭服务和救援等等场景,很难被改造成生产线的样子。这些环境对精确性的要求会降低,同时需要更多的灵巧性。

灵巧性分为三个层面,动作、感知和决策。在非结构化的环境中,无法进行全局精确建模。继续坚持以精确性为主导,就意味着1%的成功和99%的失败。回到科研上来,需求是“家”,技术是回家的“路”,不能反过来。

段星光: 服务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深度学习、仿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机共融、安全性技术等等。目前,服务机器人功能大多局限在语言交流上,能够完成的实际工作很少。提高作业能力成了各个领域的服务机器人需要越过的技术瓶颈。

医疗康复领域的机器人,不论研究还是产业化,都处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前沿地位。微创、实时导航、减少疲劳、降低辐照等功能,根本改变了手术方式,给传统医疗技术带来变革。

家庭服务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正在急速发展。未来可能有以种设计,适合人类和机器人共同生活,即智能家居。将来我们存在的环境,不仅适宜人类生活,也适宜机器人生活。

娱乐机器人常见于科技馆、主题公园等众多场所。通过场景、剧情等的设置,增强感染力,从而大大降低对机器人本身的技术需求。

人工智能是一个大的产业,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载体之一。我们必须找到驱动力——是技术驱动,需求驱动,还是营销驱动。走向市场,和做研究的思维差别非常大,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

邓志东: 人工智能与快速落地中的全球自动驾驶产业

美国工程师协会将自动驾驶分为L0-L5六个级别,这些级别又可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L0-L1): 辅助与半自动驾驶

第二阶段(L2-L3): 过渡期的无人驾驶

第三阶段(L4-L5): 真正的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可以分为基于环境建模的自动驾驶、基于高清栅格的自动驾驶,以及基于纯感知的自动驾驶等等。自动驾驶技术是环境感知与环境建模的结合,从而兼具高性能路面行驶局部自主性。

环境感知方案需要多传感器融合,分为视觉主导与激光雷达主导两个类别。核心问题包括——

障碍物检测与行为预测;

激光SLAM/视觉SLAM及与低成本组合导航的结合;

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

说到产业发展,深度学习算法与开源代码框架、大数据、计算能力等等,都是支持自动驾驶落地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的复兴将会加速无人驾驶产业的商业落地。

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洗礼,相信总有一个点吸引了活动现场的你 (甚至在家脑补的你),说不定还引发了一连串脑洞。是不是已经做好准备以热烈的年华拥抱人工智能的时代了?

 讲座结束后,双方组织校内外专家共同开展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专项、“人工智能”专项展开研讨。本次机器人大讲堂走进北京工业大学,是应北京工业大学邀请,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