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第一村!篁墩这两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篁墩,“程朱阙里”。黄山城市的东大门,曾经辉煌无比的“徽州文化第一村”,这两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A、幸运篁墩
暖阳、古桥、老人。12月21日下午,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古延寿桥旁,86岁的方顺香正在享受温暖的阳光。眼前的古延寿桥,施工围栏被打开,今年7月10日被洪水冲毁的模样没有太大变化。方顺香老人说:“已经在修了,修好就方便了。”
今年四季度以来,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村庄风貌整治紧锣密鼓。除了古延寿桥启动维修,“洛闽溯本”石坊复建工程也正在坊基施工中。同时,整个村庄的风貌整治全面推开。
2019年5月底6月初,篁墩村在“五清一改”村庄风貌整治过程中,挖掘出土了距今407年历史(清乾隆26年易址重建)、被毁于上世纪60年代、埋在地下51年的“程朱阙里”石坊及其构件,其中包括“程朱阙里”坊上乾隆皇帝御赐的“洛闽溯本”字样,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石刻,一个失踪51年的狻猊等。
“程朱阙里”在徽州乃至中国的文化地位极高,石坊构件的挖掘以及篁墩保护利用等工作得到省、市、区、镇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组织徽学专家学者在篁墩召开了现场会,在牌坊残件收藏地(程氏统宗祠)安装了视频监控、专人看管。市文旅局还就此成立了篁墩洛闽溯本坊保护工作专家组,旨在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历史文物。
2020年6月25日,由于连日大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篁墩古延寿桥力不可支,桥墩被大水冲毁,几成危桥,基于安全考虑,该桥封闭,村民出行只能绕道而行。
2020年11月26日,“洛闽溯本”牌墩修缮保护工程专家评审会召开。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大博士生导师、徽学专家刘伯山,古建专家程极悦、中国传统村落专家陈继腾等,以及市、区、镇相关负责人共同与会,共同把脉“中国文化第一村”篁墩的保护开发未来。
2020年12月,黄山市文旅局发布公示公告称:根据《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包括延寿桥在内的徽州古建筑发放保护利用工程专项补助资金。
2020年这个冬天,关于篁墩的暖消息越来越多。
B、古朴篁墩
篁墩最早叫“姚家墩”。东晋时新安太守黄积卒葬此地,其子黄寻庐墓为家,“姚家墩”改叫“黄墩”。后东晋新安太守程元谭因有善政被赐宅“黄墩”,徽州程氏在此繁衍盛兴,明代程敏政始改“黄墩”为“篁墩”。
篁墩是北宋大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创河南“洛学”)和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创福建“闽学”)的祖居地。篁墩是中国三大“阙里”之一(“山东曲阜孔圣阙里、婺源蚺城文公阙里、徽州篁墩程朱阙里”)。明代赵滂曾专为篁墩编撰《程朱阙里志》。清代移建程朱阙里坊,得乾隆钦赐“洛闽溯本”题额。至今篁墩还留存朱家巷、朱熹徽州始祖朱师古等两穴祖墓遗址,连同“洛闽溯本”程朱阙里坊,都是朱熹文化的重要文物古迹。
篁墩还是南朝时程灵洗的诞生地。程灵洗是正史中徽州入传第一人,唐代编撰的《陈书》《南史》都单独为程灵洗立了传。程灵洗是二程(程颢、程颐、)的远祖。程灵洗兵御侯景之乱,保境安民。又是中华太极拳的祖师。篁墩仍存程灵洗墓、祭坛、相公湖、射蜃湖、鼓吹台、洗马池、铧卜桥等等文物古迹。
篁墩更是许多新安旺族的发祥地。“篁墩程”“篁墩朱”“篁墩黄”“篁墩戴”“篁墩江”……徽州的大部分家族,都把篁墩选作自己的祖居地。篁墩是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共称为中国三大宗族始迁地,是许多新安旺族的发祥地。在中国历史上三次氏族大迁徙中,有几十个姓氏选择篁墩作为首选安居地,在唐末黄巢起义时迁入篁墩的姓氏目前搜集到的就有朱、萧江、济阳江、戴、方、王、张、李、曹等28个姓氏。其中程、朱、江、毕、汪、黄、吴、胡、王、李等30余个姓氏的后裔又从篁墩分迁到徽州和全国各地。
古篁墩村从上街到下街,依次排列较大和标志性的建筑有毕氏宗祠、古民居方务德堂、吴氏(青石门衙)宗祠、邵家大屋、汪氏宗祠、胡家大屋、汪家大屋、黄家大屋、吴家新屋、方家大屋及友余堂巷、朱家巷、朱氏宗祠、程朱阙里祠、黄积墓、世忠庙、篁墩铺、私彩桥等,浓缩了徽州宗族社会“程朱阙里”的生态实景。
篁墩古街,是古代往徽州府城的官道,两旁店铺、商号鳞次栉比,有邵氏茶记行,永昌杂货店,振大、振兴、元兴等三家酿酒坊,大昌等两家肉店,振大、光华两家糕饼作坊,程集生、程天生、程金林三家药店,胡记、程记两家盔头店,三家曹记豆腐店。还有苏记盐行、汪记面馆、沈记银饰店、绸缎布店、南北杂货店、方记珠行、轿行、铁匠铺、理发店、纸扎店等等。
历史上,对篁墩最为关注的还不在于它是徽州宗族的重要发祥地,而是在于它是程朱阙里。人们尊其为“徽州文化第一村”。近年来中国内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日、欧、韩、东南亚等国客人纷至沓来,或篁墩寻根拜祖,或考察程朱文化故迹。
C、情牵篁墩
12月21日,冬至。
程立铭从南京来到篁墩,这是自2006年以来他第6次会晤篁墩。
程立铭,记者,作家,曾任中国贸易报等中央媒体助理总编、江苏记者站站长,现为企业家日报社记者,出生于江苏东台市,居住南京。
因为2006年的一次黄山之行,知道了篁墩,2011年的第二次黄山之行,通过寻根访祖,终于找到了祖居地篁墩。
“篁墩的历史让我非常意外,也非常震撼。心灵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激情澎湃,双泪长流。”说起篁墩之行,程立铭回忆起当年的情感。
一个月后,程立铭再次驱车前往篁墩,参加了清明程氏祭祖大典。
从那时候起,程立铭对篁墩这块程朱阙里文化圣地,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2年清明节,他再次来到篁墩祭祖,听说因为公路规划,篁墩面临拆迁,有些文化遗存命运难卜,内心非常着急。
回南京后,他立即写了一份建议,快递寄给时任安徽省领导,陈述了篁墩“程朱阙里”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将篁墩补充列入'百村千幢'古建筑保护名录划等多项建议。省领导不仅采纳了建议,还亲往黄山指导有关工作。最终,交通规划作出调整,有关文化遗存得到保护。
2019年4月,程立铭再次前往黄山,祭祖并进行考察。
在黄山期间,他做了一些调研与采访,深感'程朱阙里'这块中国传统文化的金字品牌,其文化和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值较低。因此,及时升级篁墩'程朱阙里'的保护规格,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升其规模和质量,提高安徽和黄山旅游的人文品味,弘扬徽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回南京后,他立即起草《关于建立程朱阙里历史文化景区的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定稿。4月底,他将稿件寄给现任安徽省省长李国英等领导同志。5月初,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领导电话联系了他,告知省领导已批转了他的建议,市里正在落实省领导指示。
不久,篁墩村在“五清一改”过程中挖掘并收藏了50多年前损毁埋没的“洛闽溯本'古石牌坊构件,市区两级文旅局负责同志带队前往指导,并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展开保护工作。
“从2006年到2019年,转眼13年,沧桑巨变,初心未改,我已从人生中年接近退休。”程立铭感慨时光匆匆:“篁墩是文化品牌,与山东孔孟阙里齐名,也是安徽卓立于全国的文化品牌。千呼万唤,终于有了动作,而且动作还不小。政府作为,民心所向。这是篁墩保护之幸,也是徽州文化之幸,更是黄山发展之幸。”
D、美好篁墩
四排整齐的石头基座垒至两三层,一辆铲车小心翼翼的吊装着石头,马路边的民房正在改徽……12月21日,篁墩村民项子宜家门口的茶花傲冬开放,而篁墩村里的变化,像是这茶花在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6月份启动,7月份着手编制,7月15日形成初稿向区里汇报,7月底由区里交市里审定,8月份组织召开方案审定会并通过。9月份走招标程序, 11月底开标,黄山徽建控股和黄山市城建设计院作为联合体epc中标,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展开……” 保护开发,规划先行,黄山市城建设计院负责编制《篁墩村风貌整治方案》,该院旅游规划院院长程欢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程欢说:“依托厚重的徽文化历史,利用区位优势,做到显山露山。借鉴传统古村落风貌保护的做法,把风貌改造整治范围划分为两个区域。重点风貌改造区为屯光大道沿线,一般性风貌整治区为通往村中的主要街巷。”
记者注意到,篁墩风貌整治规划内容包括洛闽溯本牌坊、姓氏文化广场、程氏统宗祠、余堂巷、朱家巷、程朱阙里广场,入口标志等节点复建和修缮。
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长、中国传统古建筑专家陈继腾说:“篁墩及‘洛闽溯本’坊具有徽州文化的标志性顶层价值特征,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站位高度是独一无二的,更是神圣的、祟高的、博大的。因此,修复设计会深入考证原址历史空间演变,论证其历史文脉,尊重历史格局肌理,并运用现代修复新技术,结合篁墩风貌整治使其创造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空间。
“接到任务后,我们迅速组织团队,派出精干力量,以顶层高度思维深入贯穿每个细节。多元团队、精心创作。按照省市区的要求,创造出无愧于徽州,无愧于新时代的好作品。”陈继腾说。
《挺直徽州文化自信的腰杆》
12月12日,省长李国英在专题调研 “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工作时强调:要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围绕保护传承弘扬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建构系统的地方文化体系,挖掘地方文化丰富内涵。要科学编制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阐释、保护、利用等方面,形成全链条的任务体系和工作体系,明确发展路径,实化发展举措。要强化文化建设保障措施,落实好政府支出责任,完善机构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健全激励机制,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是儒家文化在中国民间社会最完整表现的范本,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文化最有价值的样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我市度重视文化资源保护,持续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大力发展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初步实现了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探索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突出利用,在传承中注重创新”的新路。
篁墩村风貌整治和“程朱阙里”、古延寿桥、古水口、古祠堂等历史遗存的修复重建,将让古村篁墩焕发新光彩,挺直文化自信的腰杆,擦亮“徽州文化第一村”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