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平地起来一座城是难是易?从建筑机器人角度解读新城建设

前言

4月1日,雄安新区的问世,如平地惊雷一般,引起全国人民的热烈追捧。从小长假的炒房热、抄地热,假期结束的炒股热,再到今天的炒车牌……具体规划出来之前,人们以各种方式关注着这个千年大计。

关于雄安新区,更早一些时候,摩根士丹利(一家非常牛的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发布报告预测,未来10到20年建设雄安新区所需投资大约为1.2万-2.4万亿元人民币,将有近500万人在十年内从首都迁到雄安。

如今据雄安新区问世,也将近满月。我们无从知晓,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但当人们从初期的狂热慢慢沉淀下来,就会去想那些实际的问题。就像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说,“最好的预测未来的方式是去创造未来。”雄安就在那里,它等待的不是畅想,而是切实的建设。

我们说,建一座城市最主要的是他的聚集效应,中国的政策有这种魔力,将人们汇聚到雄安,而当下要做的,聚集之前,是一大批建筑的快速崛起,让它有能力承载即将“纷至沓来”的大批高科技人才。

熟知雄安新区规划的人,对下面这段话并不陌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初期建设预计在2020年完成。

那么问题来了,距离2020年底也仅仅只有三年半多一点的时间。况且我们知道,耗时5年之久的金茂大厦,在1999年正式竣工,才标志着上海浦东新区渐入佳境。如今的雄安,连最基本的前期规划都没有对外公布,我们能够在2020年准时完成任务吗?

或许,抛去人文、政策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从技术的角度上,我们说这是可以的。因为当今的科技足以让我们说出这样大口气的话。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高38米,用工十四年建成

上海金茂大厦,建于1994年,高421米,耗时五年完成

深圳京基100大厦,始建于2007年,耗时4年完成

建筑行业的历史沿革

从建筑行业的历史沿革,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在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上,利用各种先进工具,已经让建筑的难度与时间大大缩小了。而当下机器人与智能化建筑设施的应用,让一向高危的建筑行业,变成了产业化的应用,从拆迁建筑到装修,不仅智能、快速,而且完全不用考虑用工荒的世界性难题。

作为破拆型的武器,拆除机器人基本没有技术门槛,任何一个国有的挖掘机生产厂商都能轻松攻克破拆这一单一技术。

去年7月份,美国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某机器人公司机器人瓦匠Hadrian X,它只需要2天时间就能建造起整栋房屋,且从来不需要喝茶休息。这个斥资700万美元,耗时10年时间的机器人,确实可以让建筑变得简单、快速。并且已有资料显示,这种砌砖机器人并非某一公司专利。

日本大成建设公司2016开发出了混凝土地坪施工机器人“T-iROBO Slab Finisher”。它可以采用这种机器人可以减轻技术工人(泥工)的身体负担,节省人力,提高作业效率。

3D打印与新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建筑行业比想象中的简单很多。它让建筑以任何可能的形式展现在大众的面前。只要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艺术建筑。

建筑机器人,绝非不仅仅是我介绍的这些,它几乎贯穿了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大讲堂特约专家李铁军教授为我们提供的全产业链的机器人明细。

当然,仅仅从雄安建筑机器人的角度评定雄安新区的建设有失偏颇,但我还是希望从某个片面为大家分析一下雄安的建设。

哈耶克曾经说过,“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使其成为必然的,是思想。”雄安新区的建设需要一条不同寻常的新路。依靠国家强大的资源,领导人的重视,以及一群热血人的强力支持,雄安的建设,我们需要时间等待,水到渠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