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之情:能否揭开人性的面纱?

一部关于人性难移的小说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让民众惶恐不安。有人勇敢逆行、有人坚守奉献、有人仓皇出逃、有人趁乱敛财……人间百态尽显,出乎意料之外。疫下之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众生百相,如同小说《面纱》揭示的复杂人性。

一个因爱生恨的丈夫,将他的妻子带到霍乱横行的疫区,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报复,还是回归悲悯的原谅和救赎?在无情的瘟疫面前,力量微薄的个人,会纠葛出怎样的故事?也许比生死更为令人深省的,是对人性之中欲望、恐惧和悔恨等等的细微探究和精准描摹。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丽傲慢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逃离母亲的唠叨,不致沦为“剩女”,接受了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瓦尔特沉默内敛,凯蒂与之缺乏共同语言,婚后不久便和风流潇洒的唐森有了感情。瓦尔特得知真相,展开报复计划,将妻子带到中国内陆的湄潭府,那儿瘟疫肆虐,霍乱盛行。瓦尔特到达后立即开展控制疫情的研究工作,情绪濒临崩溃边缘的凯蒂,赴当地修道院,与修女一起照顾孤儿,渐渐懂得生命更深的含义。可就在这时,瓦尔特染上霍乱,不治逝世。

毛姆的小说,向来写得冷静深邃,《面纱》被改编成电影,观众泪眼朦胧,看到了疫情之下的艰难爱情,看到凯蒂对于丈夫的悔恨和愧疚,婚姻中迟来的真爱和心痛,但这也许并不是作家创作《面纱》的初衷。熟读小说,会发现从头至尾,凯蒂都没有真正爱上她的丈夫,这不是一本纯爱小说,更像是一本人性的小说,人性之矛盾和复杂,超过了死亡的寓意。

小说中有一段瓦尔特的情感直白,堪称入木三分的经典绝伦:“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可即使是单方面如此清醒又放弃自尊的爱,也没有换来凯蒂同等的爱情。在瓦尔特离世时,她对丈夫有尊重、有歉意,就是没有妻子应有的爱。

毛姆以洞察人性为长,作品有极其尖酸冷峻的一面,他不惮于揭露赤裸的真实,让世人看到“面纱”下遮遮掩掩的欲望、丑陋、伪饰,如虱子见阳光,历历可见,无处可逃。

一种灾难下的自我检视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因为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人们开始重新反省自己的生活,审视头脑中既有的一些观念。有人告诉自己从此要敬畏大自然,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有人表示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手边的小确幸;有人立志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以增强免疫力;还有人悟出了生命的可贵,痛悔此前虚度光阴,发誓今后要珍惜时间,过好人生的每一刻。

大家都在疫情的阴影下忙着思考和立誓,但这些感悟与誓言,到底会成为水上的文字,还是生命永恒的坚持?谁也不知道。

灾难曾带给人类太多痛苦,地震、台风、海啸;战争烽火、疯狂侵略、血腥镇压;病毒、瘟疫、疾病……在平和静好的岁月,人们难免有一种自矜之心,高看自己为“万物之灵长”,作为蓝色星球上最高等的智慧生物,已然是地球的主宰一般。灾难兜头而来,以雷霆万钧之力,迅雷不及掩耳之疾,真正付出了惨痛代价,人类才懂得自己的狂妄和脆弱,是多么愚蠢与浅薄。身在痛楚和惊恐之中的人,忙不迭地检视自我,回顾往昔,并且在人生的记事簿上,郑重其事写下:我将来会……

在灾难之中懂得反思,无疑是人类的优良品质之一,可在立誓之前,自己到底是受了强烈的触动,集体主义的思想影响,从而不甘人后,振臂高呼,还是这伤痛真正触及到灵魂深处,带来了内心深刻的革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转变,一个在表,一个在里,将来的走向也会迥然相异。一切都在于个人。

2003年的非典疫情曾让人心受到强震,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传染性更强,波及面更广,再次暴露我们的一些陋习和对疫情认知的肤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常会出现重蹈覆辙的现象,就像在不同的时间,踏入相同的河流,并同样跌倒,摔得鼻青脸肿。由于轻慢带来的愚蠢和失误,人类到底还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学会真正的反省和改变?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记取疼痛的教训,使之成为前进路上的警示。

一场疫情是人性的放大镜

灾难像是一只无边无际的巨手,将所有一切都覆在其下,带来了虚幻的“公平”。疫情肆虐,病毒并不戴上“有色眼镜”来择选贫富贵贱、男女长幼,在病毒面前一视同仁,特殊的情况,带来一场特殊的灵魂动荡。毋庸置疑的是,疫情变成了人性的放大镜,让真相和本质,变得更加赤裸坦荡,也变得躲闪和虚伪。余世存说过:“突发事件不仅是世界的临时法庭,也是生灵们表演的舞台。”在这场众人皆被裹挟的洪流中,万千生灵,粉墨登场,众相贡献出本真的表演。

我不太相信,一场外来的浩劫,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和信仰。即使会受到天翻地覆的转变,也许并非那一场灾难之功,而是草灰蛇线,在人性中早就能找到斑驳注脚,只是机缘巧合,外在“发力”,内在“用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完成了一场特殊的人性转变。易改的是江山,难变的是人性。

在疫情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感人泪下的场景,为了救助病人而勇敢战斗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双双生病后彼此扶携的八旬夫妻,将一生积蓄都捐出来的拾荒老人……但同样,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有患者在楼道走廊吐口水、以唾沫抹邻居门把手,有人制造伪劣“黑口罩”谋求钱财,有人捕风捉影、谣传宠物会传播疫情而摔猫杀狗,还有故意隐瞒疫情传染他人……

人性的善恶,并不会因为一场灾难而彻底抹平,相反,疫情这面镜子,映照出了皮囊之下真实的灵魂,有高贵正直,也有猥琐卑鄙。它考验的不仅是每个人的免疫力,还折射出人性百态,挺身而出的志愿者,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的无良之徒,善良与丑恶,被疫情撕下了“面纱”,暴露无遗。在最危急的时刻,我们终于承认,人性的本色,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善恶都是人性的写照,只是在特殊时刻,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本质真相。

就像《面纱》中的瓦尔特,他留给人间最后一句遗言是“死的是条狗”。他未能在生命最后一刻原谅妻子,更不能原谅爱上一个“二流货色”的自己。他无比清楚地知道,凯蒂空空如也的心有多冷硬,她对他的伤害,成为比死亡更恐怖的惩罚。在经历了生死的洗礼之后,凯蒂离开湄潭府,她与唐森再度相遇。此时的她,感到极为恶心,也对自己相当失望,可她依旧没有控制住人性的弱点。

能看到自身存在的短板和缺陷,已经是人性反省自察的可贵。更为重要的是,明白要改变弱点,最终是靠自我坚强的意志。处境或经历,对于人类本性的改变,实在是微乎其微,寄希望于一场疫病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想法,真是太过单薄和天真。真正的改变,其实是植根于内心坚定不移的正信,从里到外,从灵魂到举止,从看待世界的目光到直面人生的态度,都能给出深邃通透的答案。倘若做不到这一点,立再多的誓,做再多的反省,也是枉然;对于人性,依旧看不穿,悟不透,想不真切,无从更改。

一份情怀激发的人文精神

生而为人,有着与生俱来、不需教导或训练的行为和能力,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本能,分别是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本能。疫情刚刚爆发时,武汉封城,一切都在匆忙之中,人们慌张对应,身处漩涡的人,为“安全”之计,作出了最为人性的本能反应。

有的家庭,亲属之间互相传染上了新冠肺炎,他们彼此搀扶,向着医院蹒跚前行,却被告知只能回家“自行隔离”,医护力量不足以收治忽然涌出来的大量病人。缺少医护的帮助,很多人在家中惶恐地等待病魔步步逼近,生死当前,有人嚎啕痛哭,有人气愤咒骂。他们的行为举止,其实都出自人性的本能。

人性的温暖让我们换位思考,在那个惶恐无助的境地,该如何迸发求生的本能,也就懂得去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而不是以虚妄的道德感,绑架那些无辜的民众。正如武汉作家方方所说,“想想那个深夜被拒的农民,想想那个一人在家饿死的孩子,还有无数呼救无门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流落在外像丧家犬一样被驱赶的武汉人”。这种人性的悲悯已深入骨髓,这种痛失已令全国上下揪心。

极不和谐的音符,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国人,以人性的善意和大爱,尽全力帮助同胞。有酒店老板特意腾出房间,收留“流浪”外地的武汉人;有外地志愿者千里赴疫区,不分昼夜做盒饭,就为了让医护人员吃上一口热汤热菜;海外的中华儿女,几乎买空了所在城市货架上的口罩和防护服,火速寄回国内……疫情当前,激发出了感染者的求生“安全”本能,也激发了善良民众的“感情”和“尊重”的人性本能,交织成了一首首悲壮的歌,在暗夜沉沉低吟,彼此扶携取暖,走出黑夜的晦暗幽深。

毛姆在《面纱》中,展现了人和动物一样具有的生理本能,执着的追求欲望,精神的空虚麻木,但最终在大自然的威慑面前,明白其渺小无力与人性的异化,从而开始一场艰难的自我发现和生命探索之旅,最终揭开人性的面纱,获得精神的救赎。新冠疫情之下,多少人性中复杂而深刻的成分被激发,正如某援鄂医生所说,趋吉避险是普通人的本能,但坚守一线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更是本能!

以人性的本能,来守护生命与健康的人们,引导了全社会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个人活动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也让中国的抗疫成效,赢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即使这一路艰辛苦楚,风雨如晦,揭开人性的“面纱”,一份同胞情怀激发的人文精神,让我们依然能感知那份人性的温暖,也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乐莫乐兮与君相知

谢谢长按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