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探索STEAM:南瓜科学用AI课撬动用户需求
南瓜科学课程将科学产品化,屏幕内外相结合,屏幕内是基于生活场景和趣味故事引入知识点,屏幕外是小朋友们自主探究实验。
来源|多知网
文|王上
图片来源|Unsplash
一个小孩头戴着护目镜,手戴塑料手套,身穿白大褂,手里拿着滴管吸入碘酒,把碘酒注入一片马铃薯上,“耶,变蓝了,有淀粉!”孩子欢呼;紧接着,孩子在一块馒头上滴入碘酒,“也变蓝了,有淀粉!”孩子再次欢呼;接下来,孩子在一片白萝卜上滴入碘酒,“额,没变蓝,没有淀粉。”孩子说道。
这是一个4岁的小朋友在上完南瓜科学49元体验课《面包去哪儿了》之后在做科学实验,验证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在南瓜科学的作品墙上和社交网络上有很多妈妈晒孩子们做实验的照片,小学员们像一个个小小科学家。
南瓜科学悄然在网络上传播,这是猿辅导旗下又一款新产品。
多知网了解到,南瓜科学APP在今年年初正式推出,定位为STEAM科学课。南瓜科学课程将科学产品化,屏幕内外相结合,屏幕内是基于生活场景和趣味故事引入知识点,屏幕外是小朋友们自主探究实验,“南瓜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是教孩子做实验,而是引导孩子去提出问题,然后用科学实验去验证问题,得出结论。”南瓜科学负责人马斌告诉多知网。
而今,成立不到一年的南瓜科学已经拥有一批用户,接下来将继续迭代产品,小步快跑。
(南瓜科学体验课盒子)
01
“天为什么会下雨?”
“我们为什么会打喷嚏?”
小朋友们都会有好奇心,脑子里有很多个“为什么”,很多家长一方面不知道怎么回答,另一方面不知道该回答到什么程度。“如何守护或者点燃孩子的好奇心”成为了家长们的痛点。
科学离不开好奇心,用户对科学教育的需求一直都在,“市面上也有科学教学产品,但可能不是最优解,这成为南瓜科学的契机”,有了想法后马斌开始着手带领团队去做。
“科教兴邦”,实际上,国家层面很早就出台各种文件推动学校教育要重视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内和校外都有一些关于科学类的产品。
从校外来看,在80后、90后小时候,面对科学方面的困惑,小朋友会去看《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可以输出科学知识;后来衍生出一些盒子类产品,比如会寄送一个材料包,一张黑白的A4纸像说明说一样告诉孩子们有100种玩法;同时,会有一些知识付费类的科学产品,采用直播教孩子做实验的方式。
除了这些To C的产品之外,还有一些To S(学校)的产品,直接给学校输送老师和教材。
这是在校外几种比较常见的学习科学的方式,现在仍然存在。
在数字化时代,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课?这是南瓜科学成立之初就在思考的问题。
早在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所提及,“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
“实验”是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过,实验只是一个结果,对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关键。
基于此,南瓜科学想建立一个场景化的产品,既有引导小朋友们去探究去提问的过程,也有小朋友动手实践去验证的过程。
因为要做实验,如果用直播的方式,那么有的小朋友可能跟不上,时间上难以把控;并且,实验是有成功率的,每一个孩子的进度不同,完成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考虑到这种情况,南瓜科学放弃了直播的方式。
游戏化的方式在各类产品都很火,STEAM天然跟游戏接近。不过,南瓜科学也没有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在马斌看来:“学龄前的产品对待‘游戏化’需要平衡,必须要让家长清晰地了解这是一款教学产品,而不是一个游戏,这是一个重要的定位。”
最终,南瓜科学定位为课程产品,采用了类似于斑马AI课的方式去授课。不过,南瓜科学设置的环节有很大的不同,在系统课上,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下分为六个模块,启蒙绘本-实验互动课-随堂练习-知识拓展-学习报告-小小科学家。
(南瓜科学系统课的教学环节)
在上课过程中,小朋友除了看屏幕动脑思考之外,还得动手去实践。用产品化的解决方式来帮助孩子去理解科学生活中的科学,这是南瓜科学最特殊的地方。
此外,南瓜科学APP里还有”科学电台“,帮助孩子在课下也能习得科学知识,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小朋友们可以随时打开收听。
在呈现方式之外,建立体系也是一道门槛。马斌提到,“因为科学不像数学、英语之类的科目,有非常成熟而完善的教学体系。我们需要去琢磨什么样的体系适合孩子,并且适合不同阶段。”
南瓜科学体系除了参考中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美国科学标准NGSS(《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还有皮亚杰的理论以及蒙台梭利的一些教学方法。还会去找一些行业的人,比如心理学的老师、儿童认知的老师、国外的一些相关背景的人帮忙去验证。“总体而言,我们是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用STEAM的教育理念结合知识点去呈现一个产品的场景。”马斌说道。
比如认识心脏这堂课,大多数科学类的产品3-8岁的孩子都可以上同一节课,一堂课就能全部讲完。但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不同,而体系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南瓜科学团队处理方式是:给三岁的孩子去讲心脏,就让他们从心跳开始认识,告诉他们心脏是有心跳的,可能会送小朋友一个听诊器,让他们去听听爷爷奶奶的心跳跟爸爸妈妈心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去分析跑步去运动一会儿再坐下来跟一直坐着心跳为什么会不一样?不断去引导孩子向老师去提问;到四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一个空间想象力,那南瓜科学会跟他们讲,心脏有两室两厅,其次再讲心脏的结构;到五岁的,再跟他们讲心脏是一个大home,这是一个血液循环,身体所有的血液都会回流到心脏。
跟纸媒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南瓜科学会解答科学困惑,同时,又建立起一个场景化、产品化的学习科学的方式,与孩子一起思考,逻辑推演,并动手实践自己去寻找答案。
02
南瓜科学比较看重用户体验,因此从招聘来说,不仅仅是具有专业性。比如教研团队,有学心理学的,有学物理的,学化学的,学生物的等,在马斌看来,“重要的是有没有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
南瓜科学APP还未诞生之前就先行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用来收集用户反馈,听取用户的心声。南瓜科学的种子用户就包括这部分用户、还有猿辅导同事及亲朋好友家的孩子,这些种子用户参与了产品测试,南瓜科学会根据用户反馈迭代产品。到2020年1月才正式推出APP。
在交互上,南瓜科学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用户习惯。在实验互动课环节,如果跟着视频做,那家长现场会很慌乱;有些等不及的家长,他可能会是看一遍来教孩子做;还有的人会一边点暂停一边做。为了让孩子们做实验的过程流畅不卡壳,南瓜课堂在视频中加入了“语音暂停”功能,孩子说“暂停 ”,视频就会暂停;孩子说“准备好了”就可以继续做。这样以来,孩子正在做实验的双手就不用去点击屏幕了,语音即可完成。
为了给孩子做实验的仪式感更强,南瓜科学会在购买年课后赠送手套、护目镜等。南瓜科学会在每个月给用户赠送教辅礼盒,与K12教辅礼盒有很大不同的是,南瓜科学的教辅礼盒全部是课堂使用的实验教具,实用性非常强,除了水之外,上课用到的实验器材南瓜科学全部会赠送给用户,连醋包、盐都会给用户备上。
(南瓜科学49元课赠送的实验教具)
南瓜科学附带的实验教具绝大部分为自研,也是指向用户体验。马斌提到,“实验教具与课程是同步的,如果希望课程质量变得更好,用户体验更好,就得自研与课程更匹配的教具。”
在自研教具过程中,南瓜科学花费了大量心思,不仅仅是基础的零件,还希望零件最终创造一个实体产品,它周期性长,难点多,比如需要开模,需要注塑,需要去调整每一个细节,一点点的失误就会造成在实验过程中不顺利。
在辅导老师方面,南瓜科学会优先招聘有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用户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能回答出来;其次这个老师他要有想象力,比如解释万有引力,不能直接用物理公式去解释,孩子听不懂,要学会编有趣的故事,并且输出正确的内容。
南瓜科学还会对辅导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但并不是完全标准化的,不会像机器人一样在机械地回复。马斌认为:“对于辅导老师,更重要的是每个老师会有不同的风格,要让用户感受到老师的特点、专业与贴心,因为每个用户的喜欢点都不一样。”
南瓜科学希望老师们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为此设置了”小小科学家“这个环节,就是专属老师和小朋友一对一解答沟通,小朋友和家长在APP或者在社群提出问题,辅导老师就会解答。小朋友们的提问是发散型的,并不是上完本节课之后的问题,也可能是天南海北的其他问题,辅导老师们都会想办法进行回复。
在课堂上,南瓜科学希望解放家长,孩子能独立完成课堂任务,语音暂停功能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在上完一节课,辅导老师会给家长一些建议。比如上完“颜色的意义”这堂课,那辅导老师会建议家长周日要带孩子去一趟动物园,去观察一下动物有哪些保护色。
“在课堂上学完之后,再提供给家长一个出口,让家长知道怎么讲知识点跟生活融合,同时提高亲子互动。”这也是南瓜科学屏幕内外相结合的地方。
对于校外课程来说,科学课其实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在马斌看来,“一切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连石头都没有。”他反复强调,“做好产品最重要。”(多知网 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