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教授讲座笔记之六--------肠胃病方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之六--------肠胃病方(上)
一、 半夏泻心汤
经方:半夏半升 黄芩3两 干姜3两 人参3两 甘草3两 黄连1两 大枣12枚
黄煌:半夏6~12g 黄芩6~12g 干姜6~12g 党参6~12g 炙甘草3~6g 黄连2~6g 大枣15~30g
1. 本方为胃病专方,治疗痞证、心下痞、满而不痛 (上腹不适)
上消化道之炎症、溃疡(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弥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肠溃疡….)
抗幽门螺旋杆菌,参与免疫调节,保护黏膜,通降,止血
为古时“苦辛法”代表方,治疗中虚热痞(心烦、口苦、口干、腹泻)
苦辛法—苦泻辛开
苦~清热 (黄连、黄芩) ; 辛~开湿、理气 (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朮)
(此方病人服后不觉苦因为方组加入甘枣,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
2. 伴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心下痞、腹泻)之神经症:失眠、心律不齐、醉酒 (黄连除烦)
3. 本方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红唇,舌红(苔黄腻),伴有睡眠障碍(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
面有菜色者较无效
舌苔黄腻:消化道有热且较脏
唇与消化道黏膜特性相关
脉:无特别脉象
因为饮食及体质等种种原因,此方亚洲人使用机会较高 (欧美人舌苔较干净)
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剂量守方长服(约3个月),慢性病犹然;停药后~日常则服用姜枣汤保养
5. 原方为佳,不必加减,免失疗效
6. 常用加味法则:
(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疗胃病久治不愈,面色晦暗,舌淡红
(2) 加山栀子6~12g、连翘15~30g:治疗咽喉痛(咽喉通红)、胸闷 (肺胃有热)
(3) 加制大黄3~10g: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然严重、出血、弥漫性胃炎
二、 黄芩汤
经方:黄芩3两 芍药2两 甘草2两 大枣12枚
黄煌:黄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枣15~30g
(黄芩→出血性疾病;芍药、甘草→痛、痉)
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菌痢(拉白冻、红冻→土方 马齿苋、车前草)、肛裂(会有灼热感)、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拉黏液)、便血
2. 【患者唇色多深红如朱、舌质多暗红、脉多滑数(内有伏热)】→黄芩体质
3. 加减:
(1) 重用黄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块
(子宫、月经出血→可单用黄芩:子芩丸)
(2) 重用芍药可至30g:腹痛严重者
(3) 加大黄3~10g:腹痛拒按
(4) 加黄连3~10g:腹泻、烦热
(5) 加阿胶(止血)10~20g:出血多
(6) 加半夏、生姜各6~12g:呕吐
三、 葛根芩连汤(味苦)
经方:葛根半升 甘草2两 黄芩3两 黄连3两
黄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黄芩6~12g 黄连6~12g
1. 本方适用急性肠炎、热痢、细菌性痢疾 (黄连→腹泻)
(比土霉素佳,小儿恐因味苦不食 黄连可减至 6g)
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泻或醉酒(醉酒综合症),黄连大约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黄连可降血压,为治疗消渴之成分 (可研究唐朝方剂,多为文明病)
葛根亦可降血糖,可扩张血管,为古代解酒药,治口渴
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葛根亦可,不过黄连量要增加
3. 体质:状实、肌肉发达、大便不成型、腹泻、身困重、项背强痛不舒,好饮酒之人本方证多见
四、 甘草干姜方
经方:甘草4两 干姜2两
黄煌:甘草10~20g 干/炮姜6~20g
1. 本方为治疗寒性腹泻基础方 (寒性~视分泌物,如清稀;甚至胆汁亦可)
姜:驱寒暖胃 (仲景常用)
2. 本方应用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清稀为特点
(例如:上消化道溃疡、小儿流涎,唾液过多, 过敏流鼻水)
3. 本方可用于误用下剂、凉药,所致阳气受损
4. 本方可用于咳喘、肺气肿,特征:呕吐、咳吐大量清稀痰液
(同见于小青龙汤)
5. 两者剂量比例可调,如: 甘草2 : 干姜4 (千金方) → 治疗吐逆
五、 理中汤(仲景:人参汤)
经方:人参3两 干姜3两 甘草3两 白朮3两
黄煌:党参10~20g 干姜10~20g 炙甘草6~20g 白朮10~20g
1. 本方为温热性胃肠调节剂,用于虚寒胃肠
(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溃疡、癌症化疗后调养)
癌症化疗症候群:恶、呕、泻
2. 本方证大便多见溏汤,排便时先干(似便秘)后溏→不可用大黄,贫血,面部浮肿黄暗
3. 加桂枝→人参桂枝汤:治疗心悸、腹痛
加黄连→连理汤:治疗口腔溃疡、疮、拉稀 (寒热夹杂)
加附子→附子理中汤:治疗脉微弱、全身状况差、萎靡
一、 半夏泻心汤
经方:半夏半升 黄芩3两 干姜3两 人参3两 甘草3两 黄连1两 大枣12枚
黄煌:半夏6~12g 黄芩6~12g 干姜6~12g 党参6~12g 炙甘草3~6g 黄连2~6g 大枣15~30g
1. 本方为胃病专方,治疗痞证、心下痞、满而不痛 (上腹不适)
上消化道之炎症、溃疡(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弥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肠溃疡….)
抗幽门螺旋杆菌,参与免疫调节,保护黏膜,通降,止血
为古时“苦辛法”代表方,治疗中虚热痞(心烦、口苦、口干、腹泻)
苦辛法—苦泻辛开
苦~清热 (黄连、黄芩) ; 辛~开湿、理气 (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朮)
(此方病人服后不觉苦因为方组加入甘枣,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
2. 伴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心下痞、腹泻)之神经症:失眠、心律不齐、醉酒 (黄连除烦)
3. 本方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红唇,舌红(苔黄腻),伴有睡眠障碍(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
面有菜色者较无效
舌苔黄腻:消化道有热且较脏
唇与消化道黏膜特性相关
脉:无特别脉象
因为饮食及体质等种种原因,此方亚洲人使用机会较高 (欧美人舌苔较干净)
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剂量守方长服(约3个月),慢性病犹然;停药后~日常则服用姜枣汤保养
5. 原方为佳,不必加减,免失疗效
6. 常用加味法则:
(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疗胃病久治不愈,面色晦暗,舌淡红
(2) 加山栀子6~12g、连翘15~30g:治疗咽喉痛(咽喉通红)、胸闷 (肺胃有热)
(3) 加制大黄3~10g: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然严重、出血、弥漫性胃炎
二、 黄芩汤
经方:黄芩3两 芍药2两 甘草2两 大枣12枚
黄煌:黄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枣15~30g
(黄芩→出血性疾病;芍药、甘草→痛、痉)
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菌痢(拉白冻、红冻→土方 马齿苋、车前草)、肛裂(会有灼热感)、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拉黏液)、便血
2. 【患者唇色多深红如朱、舌质多暗红、脉多滑数(内有伏热)】→黄芩体质
3. 加减:
(1) 重用黄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块
(子宫、月经出血→可单用黄芩:子芩丸)
(2) 重用芍药可至30g:腹痛严重者
(3) 加大黄3~10g:腹痛拒按
(4) 加黄连3~10g:腹泻、烦热
(5) 加阿胶(止血)10~20g:出血多
(6) 加半夏、生姜各6~12g:呕吐
三、 葛根芩连汤(味苦)
经方:葛根半升 甘草2两 黄芩3两 黄连3两
黄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黄芩6~12g 黄连6~12g
1. 本方适用急性肠炎、热痢、细菌性痢疾 (黄连→腹泻)
(比土霉素佳,小儿恐因味苦不食 黄连可减至 6g)
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泻或醉酒(醉酒综合症),黄连大约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黄连可降血压,为治疗消渴之成分 (可研究唐朝方剂,多为文明病)
葛根亦可降血糖,可扩张血管,为古代解酒药,治口渴
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葛根亦可,不过黄连量要增加
3. 体质:状实、肌肉发达、大便不成型、腹泻、身困重、项背强痛不舒,好饮酒之人本方证多见
四、 甘草干姜方
经方:甘草4两 干姜2两
黄煌:甘草10~20g 干/炮姜6~20g
1. 本方为治疗寒性腹泻基础方 (寒性~视分泌物,如清稀;甚至胆汁亦可)
姜:驱寒暖胃 (仲景常用)
2. 本方应用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清稀为特点
(例如:上消化道溃疡、小儿流涎,唾液过多, 过敏流鼻水)
3. 本方可用于误用下剂、凉药,所致阳气受损
4. 本方可用于咳喘、肺气肿,特征:呕吐、咳吐大量清稀痰液
(同见于小青龙汤)
5. 两者剂量比例可调,如: 甘草2 : 干姜4 (千金方) → 治疗吐逆
五、 理中汤(仲景:人参汤)
经方:人参3两 干姜3两 甘草3两 白朮3两
黄煌:党参10~20g 干姜10~20g 炙甘草6~20g 白朮10~20g
1. 本方为温热性胃肠调节剂,用于虚寒胃肠
(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溃疡、癌症化疗后调养)
癌症化疗症候群:恶、呕、泻
2. 本方证大便多见溏汤,排便时先干(似便秘)后溏→不可用大黄,贫血,面部浮肿黄暗
3. 加桂枝→人参桂枝汤:治疗心悸、腹痛
加黄连→连理汤:治疗口腔溃疡、疮、拉稀 (寒热夹杂)
加附子→附子理中汤:治疗脉微弱、全身状况差、萎靡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之七--------肠胃病(下)
六、四逆汤 (临床少用,神效,挽狂澜于危急,使用谨慎,含乌头碱)
经方:生附子一枚 甘草2两 干姜1.5两 (甘草干姜汤+附子)
黄煌:炙附子10~30g(先煎30~60分钟) 生甘草3~10g 干姜6~12g
1. 四逆汤是经典温阳剂,用于治疗阳虚阴寒证
阳虚阴寒证-下利清谷不止、腹胀、四肢厥逆而恶寒、脉微欲绝(游丝状)重按至骨方得、血压低、ECG不正常
2. 目前多用于循环、消化障碍性疾病
循环障碍-休克、亡阳 (厥阳、脱阳)
消化障碍-小儿腹泻不止(重症、酸中毒、低血钾) →加五苓散或与理中汤同用
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 →加芍药甘草汤、真武汤同用
3. 用于救急时,姜附用量要大
4. 附子量大时,必须久煎→去乌头碱毒性
5. 姜、附、草三者合用最合适 (解附子毒、增效)
甘草能解百草毒,如:麻黄、附子….
6. 四逆加人参汤(仲景方):治疗大下后,脉沉微、恶寒
此方中的人参,宜吉林人参,党参无效
七、小建中汤 (急症不合,治慢性腹痛如神)
经方:桂枝3两 芍药6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饴糖(麦芽糖)1升
黄煌: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于桂枝) 炙甘草3~6g
生姜3~6片/干姜5~10g 红枣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麦芽糖代替)
1. 本方为经典强壮调养剂:用于体型多瘦、肤白而细腻、皮肤湿润、喜甜食、大便多干结、易疲劳、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舌质嫩红
2. 本方多用于慢性腹痛,如:慢性胃炎、12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症、胃肠神经症、慢性腹膜炎、紫癜(ㄉㄧㄢ)、习惯性便秘
3. 芍药量重,用于解痉,如:腹中急痛拒按、小腿抽筋
大量芍药可通便
亦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大便干、小腿抽筋、为保肝方
(大便干、小腿抽筋→消瘦,胆红素不高)
4. 本方可用于虚弱体质之调理(肉桂、甘草可升压)→如: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缺铁性贫血 痛经 怕冷、瘦弱、阵痛→加当归
若唇红、血稠、身热则不适合,可用山栀子、黄柏
┌小儿之频尿、遗尿症→可加龙骨、牡蛎 ┐
└小儿之反复腹痛 ┘→白瘦、舌苔薄白
婴幼儿便秘→药量减至原方的1/2~1/3
5. 方中芍药为白芍,也可白芍、赤勺份量各半混用
白芍~解痉止痛
赤勺~活血化瘀
6. 饴糖不可缺失,为营养剂,可用麦芽糖、红糖替代
7. 类方:
(1) 黄耆建中汤→面黄、肌肉松弛
(2) 当归建中汤→痛经、产后调理 (亦可加川芎→血中气药)
当归→妇人腹痛必用
(3) 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去饴糖)→主腹满时痛
(4) 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去饴糖、芍药加大黄)→主大实痛(腹硬结、大便不通)
八、半夏厚朴汤
经方:半夏一升 厚朴3两 茯苓4两 生姜5两 干苏叶2两
黄煌:姜制半夏10~20g 厚朴10~15g 茯苓10~20g 干姜3~6g 苏梗10~15g
1. 本方为理气化痰剂,治(痰气交阻证?)
痰气交阻证→(1)咽喉异物
(2)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3)或然证(或有或无):咳嗽、气喘、眩晕、心悸、失眠、多梦、
痰多胸闷
以上三点症状,须排除器质性病变(溃疡、癌症..)
病变部位:咽→食道→胃
2. 本方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如:食道痉娈、喷门弛缓、慢性胃炎(临床上一般用半夏泻心汤)、浅表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症、神经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小儿厌食症(本方加枳壳?、连翘)、青壮年厌食症(还要配合心理辅导)
3. 本方可用于伴有上消化道症状之精神症(心因性性功能障碍、神经性皮炎、更年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
4. 本方多见于敏感性体质(半夏体质),多主观性不适,如:自我感觉不良、…焦虑、易惊恐等等
5. 本方可用于外感、如胃肠性感冒→可用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朮、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姜、枣)
6. 临床使用一般不删减药物,但可调用量
(1) 痰多呕吐、惊恐焦虑失眠严重者→可重用半夏至30g、生姜
(半夏小量→和胃;大量→安神)
(2) 眩晕、心悸、小便不利、水肿、胃内有振水声→重用茯苓可至30g
(3) 胸闷、腹胀、舌厚腻→重用厚朴可至20g
7. 症状明显者,本方可增加服药量次数(一日3~4次,但总量不变)
九、四逆散
经方:(柴胡 芍药 甘草 枳实)→磨成粉
黄煌:柴胡6~12g 白芍10~20g 生甘草3~6g 枳壳10~20g
1. 本方为解痉止痛剂,缓解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之躯体症状
2. 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四肢发冷为本方特征
3. 方正大多见腹症→
自觉:腹痛
他觉:上腹、两胁下按压较硬(高肌张),压之则痛
4. 本方可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肠易激综合症等,常因常因精神因素引发之腹症
5. 本方可用于伴有消化道疾病之忧郁症、焦虑症、神经症
六、四逆汤 (临床少用,神效,挽狂澜于危急,使用谨慎,含乌头碱)
经方:生附子一枚 甘草2两 干姜1.5两 (甘草干姜汤+附子)
黄煌:炙附子10~30g(先煎30~60分钟) 生甘草3~10g 干姜6~12g
1. 四逆汤是经典温阳剂,用于治疗阳虚阴寒证
阳虚阴寒证-下利清谷不止、腹胀、四肢厥逆而恶寒、脉微欲绝(游丝状)重按至骨方得、血压低、ECG不正常
2. 目前多用于循环、消化障碍性疾病
循环障碍-休克、亡阳 (厥阳、脱阳)
消化障碍-小儿腹泻不止(重症、酸中毒、低血钾) →加五苓散或与理中汤同用
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 →加芍药甘草汤、真武汤同用
3. 用于救急时,姜附用量要大
4. 附子量大时,必须久煎→去乌头碱毒性
5. 姜、附、草三者合用最合适 (解附子毒、增效)
甘草能解百草毒,如:麻黄、附子….
6. 四逆加人参汤(仲景方):治疗大下后,脉沉微、恶寒
此方中的人参,宜吉林人参,党参无效
七、小建中汤 (急症不合,治慢性腹痛如神)
经方:桂枝3两 芍药6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饴糖(麦芽糖)1升
黄煌: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于桂枝) 炙甘草3~6g
生姜3~6片/干姜5~10g 红枣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麦芽糖代替)
1. 本方为经典强壮调养剂:用于体型多瘦、肤白而细腻、皮肤湿润、喜甜食、大便多干结、易疲劳、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舌质嫩红
2. 本方多用于慢性腹痛,如:慢性胃炎、12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症、胃肠神经症、慢性腹膜炎、紫癜(ㄉㄧㄢ)、习惯性便秘
3. 芍药量重,用于解痉,如:腹中急痛拒按、小腿抽筋
大量芍药可通便
亦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大便干、小腿抽筋、为保肝方
(大便干、小腿抽筋→消瘦,胆红素不高)
4. 本方可用于虚弱体质之调理(肉桂、甘草可升压)→如: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缺铁性贫血 痛经 怕冷、瘦弱、阵痛→加当归
若唇红、血稠、身热则不适合,可用山栀子、黄柏
┌小儿之频尿、遗尿症→可加龙骨、牡蛎 ┐
└小儿之反复腹痛 ┘→白瘦、舌苔薄白
婴幼儿便秘→药量减至原方的1/2~1/3
5. 方中芍药为白芍,也可白芍、赤勺份量各半混用
白芍~解痉止痛
赤勺~活血化瘀
6. 饴糖不可缺失,为营养剂,可用麦芽糖、红糖替代
7. 类方:
(1) 黄耆建中汤→面黄、肌肉松弛
(2) 当归建中汤→痛经、产后调理 (亦可加川芎→血中气药)
当归→妇人腹痛必用
(3) 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去饴糖)→主腹满时痛
(4) 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去饴糖、芍药加大黄)→主大实痛(腹硬结、大便不通)
八、半夏厚朴汤
经方:半夏一升 厚朴3两 茯苓4两 生姜5两 干苏叶2两
黄煌:姜制半夏10~20g 厚朴10~15g 茯苓10~20g 干姜3~6g 苏梗10~15g
1. 本方为理气化痰剂,治(痰气交阻证?)
痰气交阻证→(1)咽喉异物
(2)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3)或然证(或有或无):咳嗽、气喘、眩晕、心悸、失眠、多梦、
痰多胸闷
以上三点症状,须排除器质性病变(溃疡、癌症..)
病变部位:咽→食道→胃
2. 本方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如:食道痉娈、喷门弛缓、慢性胃炎(临床上一般用半夏泻心汤)、浅表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症、神经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小儿厌食症(本方加枳壳?、连翘)、青壮年厌食症(还要配合心理辅导)
3. 本方可用于伴有上消化道症状之精神症(心因性性功能障碍、神经性皮炎、更年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
4. 本方多见于敏感性体质(半夏体质),多主观性不适,如:自我感觉不良、…焦虑、易惊恐等等
5. 本方可用于外感、如胃肠性感冒→可用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朮、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姜、枣)
6. 临床使用一般不删减药物,但可调用量
(1) 痰多呕吐、惊恐焦虑失眠严重者→可重用半夏至30g、生姜
(半夏小量→和胃;大量→安神)
(2) 眩晕、心悸、小便不利、水肿、胃内有振水声→重用茯苓可至30g
(3) 胸闷、腹胀、舌厚腻→重用厚朴可至20g
7. 症状明显者,本方可增加服药量次数(一日3~4次,但总量不变)
九、四逆散
经方:(柴胡 芍药 甘草 枳实)→磨成粉
黄煌:柴胡6~12g 白芍10~20g 生甘草3~6g 枳壳10~20g
1. 本方为解痉止痛剂,缓解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之躯体症状
2. 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四肢发冷为本方特征
3. 方正大多见腹症→
自觉:腹痛
他觉:上腹、两胁下按压较硬(高肌张),压之则痛
4. 本方可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肠易激综合症等,常因常因精神因素引发之腹症
5. 本方可用于伴有消化道疾病之忧郁症、焦虑症、神经症
黄煌之八味解郁汤:四逆散 + 半夏厚朴汤 + 姜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