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辨证论治----沈绍功

头痛辨证论治

头痛是一个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过程中,沈师临证时将头痛分为风邪、肝阳、痰蒙和气虚四类。
    风邪头痛以全头胀痛为显,伴发热,咳痰,咽痛,骨楚。分为:①风寒(苔簿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主药:荆芥穗10g,防风10g,川芎10g,白芷10g,桂技10g,白芍10g,细辛3g。②风热(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主药:连翘10g,菊花10g,薄荷10g,蝉衣5g,桑白皮10g,葛根10g。
    肝阳头痛以两颞跳痛为显,伴胁满易怒,口苦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重平肝潜阳。主药:天麻10g,菊花10g,草决明30g,珍珠母30g,生石决明30g,栀子10g,川楝子10g,元胡10g。
    痰蒙头痛以头顶重痛为显,伴胸憋形胖,口黏纳呆,苔黄腻,脉弦滑,治重豁痰开窍。主药:胆星10g,天竺黄10g,川芎10g,莱菔子15g,石菖蒲10g,郁金10g,枳壳10g,生苡仁10g,车前草30g。
    气虚头痛以全头空痛为显,伴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重升清降浊。主药:党参10g,黄精10g,升麻5g,当归10g,玄胡10g,葛根10g,川牛膝15g。
    大雄丸由川芎、天麻两味组成。在《苏沈良方》(宋·沈括撰《良方》,苏武撰《苏学士方》,后经不明姓氏人合编而成)中名为“芎麻饮”,在明·朱木肃等编《普济方》中名为“天麻丸”。川芎辛温善窜,活血行气,为祛风止痛良药且有镇静安神作用,天麻善于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熄风要药,且能祛风湿痹痛。两药相配,可祛内外之风邪,平上亢之肝阳,调畅气血而止头痛,尤其可除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沈师认为临床应用要注意川芎用量。川芎可以扩张脑血管,特别是痉挛状态时,但用量过大,超过10g时,脑血管扩张过度反致头痛加重,不得不防。天麻价贵,可用天麻粉3g冲服。为提高止头痛之效还可加川楝子10g,元胡10g;其痛难忍,可用羚羊角粉0?3g冲服,增强平肝潜阳之力,可选加夏枯草15g,生石决明30g,草决明30g,白菊花10g,僵蚕10g,钩藤15g后下;还可加导血下行的川牛膝15g;肝阳甚者常常化火,故选加清肝的生栀子10g,薄荷10g,桑叶10g,蝉衣5g,丹皮10g,赤芍10g,有利于镇痛之效。
    沈师止头痛还经常妙用“乌梅丸”。“乌梅九”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篇,主治蛔厥和久利。沈师将“乌梅丸”原方改为汤剂,只要证见寒热错杂,虚实兼夹,符合“厥阴病”特征的头痛就可投之,但必须掌握其主证:面白不红,口不干或渴不欲饮,舌苔薄而不燥,脉沉细不数。“乌梅丸”原方由10味药组成:其中3味用量固定,补气的党参15g,养血的当归10g,主药乌梅10g。温药5味,制附片、肉桂、川椒、细辛、干姜;凉药2味,黄连、黄柏;临证时根据寒热之偏重,调整其用量。寒凉偏重者,温药加量,凉药减量,即制附片10g,肉桂5g,川椒2g,细辛3g,干姜10g,黄连5g,黄柏5g;反之,热象偏重者,温药减量,凉药加量,即制附片5g,肉桂3g,川椒1g,细辛2g,干姜5g,黄连10g,黄柏10g。“乌梅丸”止痛,系沈师继承其先师叶心清名医的经验并加以归纳提炼而成,可见经方量精效宏之奇特。

(0)

相关推荐